当初我见过的赫鲁晓夫楼

【本文来自《“赫鲁晓夫楼”是粗野主义?真正的苏联建筑长什么样》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有点年纪的人,可能都听说过联赫鲁晓夫楼还有勃列日涅夫楼。感觉老有时代感;

赫鲁晓夫楼其实有点像小孩搭积木:就是先开挖地基再把预制板做好、最后拉到施工现场再一层接一层地安装好。外行这么一说简单了,说白了赫鲁晓夫楼就是一种装配式建筑。特点就是符合“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原则,建设周期被大大缩短。

我母亲一直在建筑系统,从公司到局;当年她们单位宿舍楼就是用预制板这么盖起来的,这可是我亲眼所见。

母亲单位在市中心主街上、宿舍楼地处主街一个街口拐角。那个位置一面是市中心邮政局、另一面是道对面的长途电话局。那时候邮政电信还是一家,但各办各的公。所以在那个地段人来人往盖楼就不好耽误太长时间,不然施工车辆进进出出直接就开到主街上了影响交通。可能是因此选择了预制板装配式建筑。

80初黑龙江采用这种建筑方法的,也许不多。至少在我们城市,我只见过这一座。建企自己盖本单位宿舍楼采用装配式建筑方法,也算是一种实验和创新吧。当时,我们都把它叫做“大板楼”、言简意赅。

当初墙体表面也就是预制板表面,还留有浇筑水泥时候混进入的塑料袋子。后来没法处理直接在墙体表面刷上一层黄颜色。时间久了,外墙涂料斑驳了塑料袋子经过多少年依然依稀可见。到底用多长时间盖好已经记不住了,但确实很快。现场看起重机把几块预制板一吊装,工人就开始动手干。总共四层楼、改开以后这里改成大众旅馆。里面条件一般,没有独立卫生间。走廊一侧是窗口一侧是房间,有点像当年的学校教室。

低成本高速度、简洁划一、减化功能、控制面积,这些都是当初赫鲁晓夫楼的建筑思路。另外我还记得预制板不是现场浇筑的而是在外边做好以后再拉过来的,因为现场没有足够空地。这一点也符合赫鲁晓夫楼的理念。不过就算人家五六十年代的赫鲁晓夫楼,也得比咱80年代初盖的职工宿舍要好得多。拿我们家来说,也就是80初才住进单元楼。也就相当于赫鲁晓夫楼,那时候的单元楼整齐划一、就连室内设施、连日光灯连双人床就连床板都是由单位按统一规格统一安装的。

最后,我母亲单位我们家还有“大板楼”都在2000年房地产开发大潮中被拆除。接下来就是长时间闲置荒废、一直到2009年才实现回迁。这是后话。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