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勤看乌克兰战争

常言道,外行看装备,内行看后勤。

在对军事力量的考量中,人们大多关注兵力以及武器情况,而常常忽略后勤因素。然而,在实际作战中,后勤因素往往是至关重要的。

古代兵家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里的粮草指的就是后勤因素。战斗力再强的部队,三天不吃饭也会士气涣散。历史上因为后勤问题而导致的战败更是不可胜数。

而不幸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后勤的难度不是降低了,而是大大提高了。

以前的后勤主要指的是就是人吃的粮食与马吃的草料,其他方面的消耗较少。现代战争则大为不同。

一方面在消耗数量上。古代的士兵一日所需不过几斤粮食;现代的士兵,除了粮食之外,还有大量的其他消耗:从载具燃料到武器弹药,从易损小型零件到需要整个更换的坦克发动机,现代士兵的消耗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

据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的数据,平均每个士兵每天需要消耗500多公斤物资。

另一方面是现代后勤物资构成的极端复杂,种类繁多的武器必将给后勤带来严重的负担,各种不同物资之间的调配也是个极端复杂的问题。

二战中,德军的各种军需品的种类高达4万多种。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之前,调集了562名专家和技术人员专门制定后勤计划,仅海军方面的后勤计划就长达700多页。

隆美尔之所以在北非战败,很大程度上是受后勤所累。

由于与补给基地意大利之间隔着地中海,再加上北非地区缺乏铁路网等基础设施,隆美尔统帅下的德意联军时刻处在补给危机之中。

首先,横跨地中海的补给船队要受到英国地中海舰队以及来自马耳他的空军力量的截击,损失程度视英国军队的活跃程度而定。

当补给物资千难万险地到达北非海岸后,问题还远未结束。尽管补给船队平均每天能运抵班加西的物资多达4000多吨,但是港口的卸载能力只有2700吨,而且,这还是理论数值,在英国空军的持续骚扰下,班加西的卸载能力很少能超过800吨。

而在补给港口与前线部队之间,又有几百公里的距离。由于缺乏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这些物资只能依赖效率极低的汽车运输,而汽车运输本身的消耗又非常巨大。

尽管后方的补给基地堆积如山,但是前线的物资却极其短缺。于是,出现了北非战争特有的作战样式:一次短促的攻击后,隆美尔的装甲集群便不得不长时间休整。他们在等待后方的补给,待补给相对充足后,又是再一次短促的攻击,之后便又不得不停止。

隆美尔再有军事天赋,也无法克服后勤的先天困难。

在二战的其他战役中,也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明明有多支装甲部队,却只让一支部队充当攻击矛头,而不是多支部队齐头并进。这其实很多时候也是为后勤所累。装甲部队的消耗远高于其他部队,如果要保证装甲部队的攻击速度,那只能减少后勤保障规模。这也是无奈之举。

1982年马岛战争中的阿根廷军队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尽管阿根廷拥有地理优势,尽管在英军到达之前阿根廷就在岛上部署了1万多人的守军,但是这些守军根本没有发挥多大作用。

由于后勤能力有限,阿根廷未能及时抢运足够物资上岛,从食物、淡水、燃料、防寒装备、防寒帐篷等生活必需品,到武器、弹药、火炮、装甲车、军用卡车等军用物资,阿根廷守军统统短缺。

英国特混舰队到达之后,马岛海域遭到封锁,饥寒交迫又弹尽粮绝的阿根廷守军在几次小规模交火之后便投降了。

以目前的战例而论,在渡海登陆作战中,后勤方面比较成功的可能只有美军。在诺曼底登陆前的后勤准备中,美军从6000公里外的本土向英国运送了多达167万的作战部队以及天文数字的补给物资。

为了保障登陆,美军在英国修建了100多座超大型的仓库,280公里转运铁路,126处野战机场,123处营区,13万张床位的医院群,两个日卸载量高达7000吨的可移动的人工港口,150公里长的海底输油管线。

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军成功实施了数以百计的登陆行动,特别是冲绳岛登陆作战期间,美军的后勤部门为本土一万公里外的45万作战部队,1500艘舰船以及2500架飞机提供持续的后勤保障,对比一下大和号从本土出击时仅能携带的单程燃料,即使是再顽固的战略家也会意识到:日本其实从一开始就毫无机会。

这样的后勤能力,即使放到今天,也很难有其他国家可以做到。

从已有的新闻看,

1. 俄军后勤不给力,所以不得不动用民用卡车运输。因为此前俄罗斯已经演习了大半年了,不可能前期准备不足,唯一的解释是国力不足。

2. 俄军开始时多路出击,后勤消耗非常大。如果及时调整,重点攻击,可以降低后勤消耗。

3. 以10万兵力计算,按美军2003年标准,每天需要5万吨物质,靠5吨汽车运输,至少需要1万辆。如果每辆车三个人轮流开,至少需要3万司机。按二战德军北非标准也得需要4000吨。

有人认为,中国可以趁机武统台湾,其实武统真正的困难在于渡海运兵和后勤。

台湾省武装部队现役总兵力约16.5万人,预备役约有165.5万人,准军事人员有1.15万人,每年有约30.2万人达到可服役年龄。

我们至少要送5倍的兵力上岛,约83万。

二战时,盟军用邮轮运兵。

其中,玛丽女王号邮轮登记吨位80774吨,船长310.7米,船宽36米,吃水11.9米。安装了24台亚罗燃油锅炉,产生的蒸汽驱动4台帕森斯减速齿轮蒸汽轮机,输出功率212000马力,四轴推进,最高航速达到32.84节,该船搭载776名头等舱乘客,784名二等舱乘客和579名三等舱乘客,还有1101名船员。

1936年8月20日到24日,玛丽女王号耗时4天27分钟完成跨大西洋西行旅程,以平均航速30.14节从诺曼底号手里夺得蓝缎带奖。

二战爆发的时候,盟军决定将邮轮改造为运兵船,其中诺曼底号在改装时起火沉没。玛丽女王号船身和上层建筑涂成海军灰色,加上自身高航速,被对手成为灰色幽灵。改造完成后,便启程前往澳大利亚,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军队运往英国。

战争期间,玛丽女王号和伊丽莎白女王号是规模最大最快的运兵船,一次可搭载15000名官兵,可以在没有护航舰的情况下,以高速和曲折的航行,让德国潜艇几乎抓不到。

玛丽女王号在二战期间,航行将近60万海里,运送了80万名官兵,伊丽莎白女王号航行50万海里,运送了75名官兵,两船总计运送了超过150万的军队,成为英国二战期间航行里程最多的船,用英国首相丘吉尔评价说,由于两艘邮轮的卓越表现,运送了大量人力物力到欧洲,使得战争提前一年结束。

二战时会德国的空军和海军不足以封锁大西洋。德国空军连敦刻尔克的五十万英法联军都解决不了,更不可能靠航空炸弹拦截盟军的海上运输船队。德国没有发展航母,靠战列舰和潜艇无法封锁海上交通线。

现在用反舰导弹打邮轮比鱼雷高效,击沉一艘邮轮意味着一个师被毁。

运兵是小事,重装备还得靠大船运,重装备上不了岛,靠轻步兵很难占领滩头阵地。

所以渡海前一定要解决制空权和制海权,才能考虑大规模运兵。

按二战德军标准,每天至少3.2万吨物质。按美军标准至少40万吨。

光有船没用,还得有码头,如果码头被毁,得建人工码头,按一个人工码头日装卸7000吨算,德军标准需要5个码头,美军标准需要60个。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