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VS知否知否,正午阳光的阳谋与“阴谋”

500

前不久,《大江大河》在两大卫视收官,《知否知否》则渐入佳境。由于两部戏都是正午阳光出品,也上演了一出不大不小的“隔空PK”。

从题材上讲,一个是改革献礼剧,一个是宅斗种田文,似乎无甚交集。但一向被认为“国剧良心”的正午阳光,在2018年底推出了这两部作品,应不视为是一种偶然

历史总是充满吊诡之处。本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却遭遇到了中美贸易战;在享受几十年高速发展红利的同时,我们也遇到了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事实上,改革从来是一个充满阻力的过程,就拿《大江大河》来说,我看到有人评论:老书记贪腐,水书记玩弄权术,私营老板对劳模颐指气使,这是弘扬正能量吗?

任何一种变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一点,从一开始领导人就给我们指出了方向:摸着石头过河。因此,我们也不应该要求文艺作品去回避现实中的矛盾与问题。

这两部剧目前都未完结,《大江大河》还有下部,《知否知否》播出也还未过半。如果简单地概括,《大江大河》是讲“男人如何建功立业”,那么《知否知否》讲的就是“女人如何守护家园”。千百年来,我们的社会基本逻辑就是男主外女主内,直到近代,才遭遇了女性主义的挑战。

从内容来讲,《知否知否》其实是一个混合题材的剧。它既不是所谓的“穿越文”(虽然小说原著是穿越,但剧集改编已经将其极大的改造了),也不是所谓“大女主”(女主角有几个红颜知己,但还没有到通吃的地步),也不是纯粹的爱情戏。从目前的线索来看,后半部大概率要模仿《琅琊榜》走“家国”的路子。

但即便从前半程来看,也与我们过去理解的古装戏有较大的区别。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虽然中国古代历来以父权制为主体,但并不排斥女性领导者。这一点上,无论从《红楼梦》、《大宅门》还是诸多的影视文学中都有体现。根据生理特点,在相同的生活条件下,女性一般要比男性长寿。因此,一般的封建大家族都免不了要有一位“老祖宗”,她不仅是宗族的精神领袖,也有着至高的权威,在内外事务上都有着极大的话语权。

但话说回来,要得到这样的领导权,都需要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这就是在《知否知否》的弹幕中经常出现的一句话:“老太太都是上一届宅斗冠军。”事实上,无论是宅斗、厂斗还是宫斗,有哪一个领导者不是一路搏杀过来的呢。

但是这件事情,在现代社会起了变化。第二个需要明确的事实是,我们今天所习惯的这种自由恋爱、小家庭为基础的家庭生活结构,是二战以后逐渐形成的。这种家庭结构,从根本上还是由于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这种原子式的家庭,可以以最小的代价连接在社会大机器上,而过往的那种大家庭的生存方式,在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和计划生育以后,已经逐渐分化了。

但在文化价值层面上,更新换代却没有那么容易。如果以西方为标尺的话,我们会发现,西方文化在事业层面上,提倡一种集体主义,个人需要服从集体的需要,敬业、勤劳、奉献,遵守集体的规则和价值观;而进入生活层面,则宣扬一种崇尚自由的个人主义,每个人都有权利伸张自己的需求、欲望、爱好,以达到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

而中国传统的大家庭生活,提倡的还是个人遵从于家庭利益和价值,在这个框架和基点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这个视角上,我们会发现东西方都存在不能自洽之处。西方在事业上的集体主义和生活上的个人主义,使人需要在两个层面上来回切换,在事业上理性、克制、修行,在生活上感性,放纵、享乐。这便是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内在矛盾”。

而东方在事业和家庭生活上同时奉行集体主义精神,造成的就是一句老话:自古忠孝难两全。对于这个千古命题的不同回答,勾勒出了古人对于“君子”的不同境界的构建。

而进入现代化后,随着“妇女能顶半边天”和传统家庭结构的不断瓦解,个人与小家庭完全从属于社会大机器的发展,这一切都源于提高效率的需要。

但一旦我们取消了大家庭的生存方式,代之以西方式结构的话,我们就会碰到与西方一样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建立家族式企业。在过去若干年,我们也看到了大量的家族式企业诞生。这种企业的弊病也很明显,就是高度依赖管理者的个人素质,且有无法回避的任人唯亲问题。

还有一种方式,则更为悠长。我们不要忘记,传统的大家庭解体是为了效率的提升,小家庭能够更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但同时,大家庭的解体却降低了社会的消费能力。一个大家庭的消费力是必然要比若干个小家庭要高的。同时,不断敲响的人口警钟也提醒我们,因为生育成本的高企,人们的生育意愿不断降低,而大家庭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生育成本

但传统家庭与社会生产不相容的那部分怎么办呢?事实上,这部分大都已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而消亡了。传统社会由于地域空间和技术条件的阻隔,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因此大多数家庭即使发展壮大,也多是成为依托于土地的食利阶级。而现代社会,所有家庭无论大小,都是社会大机器的一部分,不可能自己“独乐乐”。

因此,在经济基础上,小家庭并不是现代社会的必然选择。而恢复大家庭最重大的阻碍,并不在经济基础,而是在观念意识和情感层面上,我们已经逐渐疏远了传统家庭的生活方式。

在这种趋势上,生育人口下降“功不可没”。据最近报道,连一贯的生育大省山东省,也出现了生育率下降:

据21世纪经济报道1月9日报道,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曾经被冠以“中国最爱生孩子省份”的山东省,生育意愿正在下降。近期,山东数个地级市卫计委或市政府公布了2018年部分月份的出生人口数量。记者注意到,数据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以青岛为例,据青岛市政府发布的数据,预计2018年青岛户籍人口出生在9万人左右,降幅明显,其中1-11月出生人口下降21.1%,二孩出生数下降29%。而烟台、聊城、德州等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大城市,2018年新生儿数量也有所下降。
500

1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告诉记者,目前已经基本可以判断山东全省2018年的出生人口是下降的。具体流入流出情况尚无法预测,但2017年山东的人口净外流显著增加是一个趋势变化的信号。

《大江大河》和《知否知否》的制片人侯鸿亮和出品方正午阳光的主创团队都来自山东。山东也是孔孟之乡,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作为文化产品的创造者和“国剧门脸”,正午阳光是有着社会责任和使命感的团体。如果说《大江大河》的出现是带我们回顾改革历程中的险滩暗礁,以鼓励我们面对和克服未来道路的艰险的话,那么《知否知否》这样的传统家庭伦理剧,则是带我们体会祖先前辈的生活理念,重塑对于家庭价值的信念和认同。这就与一般的“宅斗”主题拉开了距离。

我这么说并非无的放矢。在《知否知否》还未开播时,有一位网友曾这样评论一段让他感动的预告片段,那是主角盛明兰(赵丽颖饰演)在出嫁之前跪在祠堂中祈求祖先庇佑她婚姻幸福,生活美满。这位网友说,他感受到了一种叫做正能量的东西,一种中华民族血液里流淌了几千年的真善美。

500

解构容易,建构难,现代社会把一切都细分的价值体系,使我们很难对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信念。而通过电视剧去还原这种场景和生活,则是当下最有效的,可能也是最普遍适用于各年龄阶层的方式。如果说这是一场正午阳光的“阴谋”,我愿意笑纳。

公众号:粽眼观天,有更多综艺、影视、音乐评论等着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