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轩讲】
大家好,我是在观网陪您看世界的谷智轩。今天我们继续来聊俄乌冲突。这是我们关于乌克兰问题的第七期节目,欢迎大家回顾之前的内容。我们一直在强调一个观点,俄乌的这场冲突,源头既不是俄罗斯,也不是乌克兰,而是北约东扩。北约在设计之初,是一个集体防御组织。苏联解体、华约瓦解之后,北约需要防御的对象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俄罗斯呢,也很难被视为同等级的威胁。按照正常逻辑,对手都没了,北约这个组织应该衰弱,甚至解散才是。可事实却是,北约不但没散伙,反而还在扩大规模。本期《轩讲》,我们就来解开这个悖论,聊一聊北约为什么要东扩。
1949年4月4日,12个西方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这个条约不长,总共14个条款,里面最重要的有三条。一个是公约第五条的集体防御条款,简单来说,就是有任何一个缔约国受到攻击,就等于所有缔约国受到攻击,各方都将采取必要措施协助抵抗,包括使用武力。另两条是公约第三和第九条,讲的都是要履行这个集体防御的约定,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首先就是要提升军力——缔约国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有装备出装备,有技术出技术,什么都没有的,贡献场地也行。总之,就是取长补短,把大家的整体军事实力拉上去。此外,还要建立两套班子,一套负责协调,表现为一个政治组织,一套负责执行,也就是一支统一指挥的军队。集体防御的约定,加上履行约定的军事实力和制度安排,这一整套东西,共同构成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北约。
北约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防御性军事联盟,它最核心的东西,一个是联盟代表的军事力量,另一个是盟国彼此间的安全承诺。联盟是不是能够威慑他国,以及战争爆发后,能否取得胜利,主要取决的,就是这两个因素。所以,我们看北约成员的变化,也要从这两方面看。
北约目前有30个成员,其中12个是初始成员,到苏联解体之前,总共只增加了四名成员,分别是1952年的希腊和土耳其,1955年的联邦德国,和1982年的西班牙。我们知道,北约成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遏制苏联。它的三次扩张,都有这么三个共性:首先,这些国家所处的地缘位置,对于遏制苏联的活动至关重要。希腊和土耳其,扼守黑海通向地中海间门户。西班牙呢,不但镇守地中海至大西洋的门户,强化北约的南翼防务,还能成为北约中欧防线的后勤基地和兵员集结地。至于联邦德国,这个就不用多讲了吧。其次,这几个国家的人口、经济、武装力量,都是北约提升军力的巨大战略财富。最后,这些国家,除了没有外交自主权的西德之外,每一个都有加入北约的内生动力,而这些动力的源头,都能追溯到苏联身上。俄土两国曾经围绕黑海,打了整整十二场战争,这当中的故事,我们之前的节目已经详细讲过了,欢迎大家回顾。二战结束之后,苏联乘势向土耳其提出了黑海海峡和领土方面的要求。要守住祖宗的基业,土耳其除了投靠北约,别无选择。而土耳其的世仇——希腊,各方面都跟西方走得更近,断然不会允许土耳其单独获得北约的庇护——要进一起进。西班牙呢,之前一直在中立与加入北约之间徘徊,后来苏联入侵阿富汗,并在波斯湾及中东地区不断扩张势力,引起了西班牙的恐惧,这才下定了加入北约的决心。
然而,这些新成员的加入,虽然提高了北约的军事力量,却也让它把麻烦吞下了肚。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希腊和土耳其的矛盾。这俩邻居本就有400年的血海深仇,加入北约之后,更是旧怨又添新恨。
1955年,也就是两国加入北约的三年后,土耳其人攻击了居住在伊斯坦布尔的希腊人,抢掠焚烧他们的住宅、商店和教堂,还挖坟辱尸,史称“伊斯坦布尔屠杀夜”。1974年,两国间又爆发了“塞浦路斯战争”。塞浦路斯政变,亲希腊政权上台,土耳其以保护岛上的土耳其族为名,出兵在岛上划出一块地,硬是搞出一个只有它一家承认的“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这个剧本,大家是不是有点耳熟?可这一回是“北约内战”,美国“爸爸”两头难做人,没能有效制裁土耳其,气得希腊退出了北约的军事一体化机构,还开始跟苏联眉来眼去,嚷嚷要“退出北约”。之后,两国又因为爱琴海大陆架划分问题争吵不休,好几回又差点大打出手。
除了这对冤家,西班牙入伙,也带来不小的麻烦。西班牙和英国,在直布罗陀海峡制空权问题上有矛盾,国内还有强大的社会主义力量,反对北约的声浪不小。因为加入北约的事,西班牙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把左翼的工人社会党推上了台,反手就冻结了西班牙参加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的进程。所以,虽然名义上是“共同防御”,但以北约的名义在西班牙驻军、调动西班牙军队什么的,就别想了。要不是担心退出北约会无法加入欧共体,西班牙估计就直接“退约”了。
其他北约盟国,对这三个国家的入盟,意见也是很大的。比如,英国就觉得,中东原来是它的地盘,拉土耳其入伙,不就是证明它连中东都搞不定了么?“带英”的面子往哪儿搁啊?再比如,北约盟国们,嫌弃土耳其信伊斯兰教,嫌弃希腊信东正教,嫌弃西班牙不“民主”,还在姓“资”和姓“社”之间,左右横跳。总而言之,就是违背“共同价值观”,不能信任。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安全关切,彼此之间,也各有矛盾。联盟每多一个成员,就会多增加一堆不稳定的因素。虽然苏联的威胁,暂时压制住北约的内部矛盾,但这些薄弱点,很有可能成为苏联逐个击破的对象。更为重要的是,北约的每一次扩张,都会引起苏联的强势反弹。联邦德国的加入,更是直接导致了华约的建立。可以说,北约每多一个成员,与苏联爆发冲突的可能性就大一分,所有成员国卷入战争的风险,也就大一分。所以,哪怕潜在盟国的战略价值再大,加入北约的动力再大,北约成员对于是不是要接受,都是非常谨慎的。北约接纳成员,采用“全体一致”原则——有人不同意就不行。每次扩容,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扯皮。1948年,《北大西洋公约》还在酝酿的时候,土耳其就同时向英国和美国提交了备忘录,列出自己的价值一、二、三点,要求加入“任何未来缔结的大西洋公约”,后来更是不惜派兵,奔赴万里之外,参加朝鲜战争交投名状,这才让在朝鲜战场上吃瘪的美国人动了心,方才有了机会,做通剩余盟国的工作。 西班牙早在五十年代,提出过加入北约,但当时由于佛朗哥独裁政权的缘故,遭到北约多数国家的反对。后来佛朗哥病逝,西班牙经历了无数改革。直到1978年5月,北约才开始研究争取西班牙加入北约的问题。
苏联解体后,北约虽然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但也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对候选对象设置了重重标准,比如说,政治和经济条件,要和北约盟国差不多;军队要在文官掌控之下;平等对待国内少数族裔;要睦邻友好、用和平方式解决领土和族群争端;有能力、有意愿为北约军事行动作出贡献,等等。总结一下,就是找给组织多做贡献、少惹麻烦的。
但这个“审慎原则”,执行起来却出了点问题。冷战四十年,北约吸收了三个半国家,冷战结束才三十年,北约的成员,就多了十四个,直接翻了个倍。从“精挑细选”,到“批量加盟”,北约的扩张方式,明显发生了变化。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有这么几个。首先,苏联在的时候,欧洲国家里边,扣除北约和华约成员、“永久中立国”,以及“不结盟运动”成员,剩下的其实也没几个。北约的选项就那么些,还要面对华约的激烈竞争。要知道,苏联对希腊和西班牙的拉拢,可是不遗余力加不择手段的。随着“牢不可破的联盟”分崩离析,世上再也没有能与北约分庭抗礼的对手,却多了十几个潜在的发展对象,这才有了机会,来“批发”这个会员资格。其次,多叫几个人入伙,又能出什么问题呢?以前北约在发展成员的时候小心翼翼,一部分原因是怕真的跟苏联打起来,冷战变热战。而现在,谁敢向北约宣战呢?俄罗斯吗?苏联解体前,戈尔巴乔夫苏曾得到了北约不会东扩的承诺。虽然是个口头承诺,但至少是个承诺。而叶利钦从克林顿手里拿到了什么呢?
冷战结束后北约的五次扩容,确实没有对自身,造成立竿见影的损失。但这,并不代表没有损失——北约和俄罗斯的关系不断恶化,就是代价之一——二来,光是损失小,还远远不够。国家决策,就跟投资做生意一样,都要做成本-收益分析,算下来有好处的事情才会去做。那北约东扩,好处是什么呢?我们回到北约本身来讲。前面说了,北约是一个军事联盟,而观察军事联盟,核心要点,一个是拳头有多大,一个是成员有多团结。那么,不断东扩,有没有让北约变得更强大、更团结呢?
我们可以看到,2004年之前加盟的十个国家,基本算是前苏联国家里的“优等生”,国内发展相对平稳,地缘战略位置比较重要,如果能补齐军事上的短板,长期来讲,对于强化北约是有益的。与之相比,后来加入的四国,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黑山和北马其顿,不但小、穷、弱,而且位置尴尬,地缘上难当大用。比如说黑山,武装力量不足2000人,坦克只有1辆,自卫都费劲,还谈什么给组织做贡献?要说地缘重要性,估计只有补全对塞尔维亚的包围圈,让武契奇从很难受,变成更难受。不但如此,巴尔干半岛上,民族和宗教成分复杂,恩怨纠葛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是欧洲的火药桶。北约几乎把整个火药桶都吞了进去,要是这些国家也像希腊和土耳其那样,时不时来场“北约内战”,炸一炸,不知道北约能不能吃得消。
再说那些所谓的“优等生”,经济与军事发展水平 ,也远不能和老牌北约国家相比。它们的军事开支长期低于北约标准,对北约的重大军事行动,常常作壁上观,或者口惠实不至,出工不出力。可见,虽然北约热衷于招新,但这些新成员,贡献不多,麻烦却招来不少,几乎每个都是北约的软肋。当年,北约吸收了土耳其、西班牙、希腊以后,为了修补南翼的篱笆,不知道下了多少功夫。现在它东边的篱笆上全是窟窿,能不能补上,要花多长时间补上,都是个问题。
再来看北约的“安全承诺”。北约自成立以来,集体防御条款只触发过一次,就是2001年的“9·11”事件。美国认为,自己受到恐怖分子袭击,等同于北约全体成员受到恐怖分子袭击,所以大旗一挥,带着北约对阿富汗大打出手。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类似的袭击,发生在立陶宛,是不是也等同于对北约全体成员的袭击?美国会不会带着北约,对袭击的主使者,以及与之沾亲带故的政府,大打出手,无论对方是谁呢?如果袭击,发生在阿尔巴尼亚、黑山这些国家呢?我想这个问题,恐怕没有人能回答。北约肆意扩张,实际上是在削弱自己“安全承诺”的可信度。
所以,北约东扩,至少在可见的未来,并没有提升北约国家集体防御的效力。其实,一个组织,成员多了,麻烦就越多,而且决策时众口难调,执行时方便“划水”,分赃时容易“不均”,一不当心,自己人先闹起来。集体防御,事关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而面对危机,能不能“齐心协力”,对于集体防御能不能成功,至关重要。所以,像北约这样的集体防御组织,绝对不是越大越好。
那么,问题又绕回来了,既然东扩没让北约变得强大,那它又为什么,非要这么干呢?我们前面讨论的“好处”,都基于一个前提,那就是北约的主要功能,是集体防御。然而,在防御的对象消失之后,防御,早已不再是北约的首要职能。
首先,为了进行集体防御,北约国家进行了高度的军事一体化,各国军队统一指挥,协同作战。而这一套军事体系,既能用于防御,也能用于进攻。冷战结束后,北约发动的每一场军事行动,都跟传统意义上的“防御”,扯不上多大关系了。北约实际上,已经成了一种进攻性军事工具。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苏联解体、华约解散后,北约会继续存在。既然它不是用来防御的,有没有一个对等的防御对象,对它的存续,自然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其次,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北约军事意义的变化,背后一定有政治因素在推动。这个因素,就是美国对北约的控制力。我们前面讲过,组织越大,做事的效率往往越低。有的时候,要架空一个组织,只要把它搞大就行了。当然,这只是第一步。等组织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要保住效率,往往就要在大组织里,划出决策小圈子。组织成员越多,决策圈越小,这圈子的权力,也就越大。这就是为什么“上三常”,能在有一百多号成员的联合国里,“三手遮天”的原因。我们都知道,北约表面上是“全体一致”,实际上是“一家独大”。当北约塞进众多贡献有限的“猪队友”后,声音变多、变杂,内部矛盾加大,既方便美国分而治之,又削弱了德、法等老牌北约成员的话语权。
另一方面,北约不断东扩,就是在不断激怒俄罗斯。而俄罗斯的反制,会让欧洲各国更加不安。这种不安,不但能让它们放弃既得利益,与俄罗斯切割,还能让它们更依赖大西洋对岸的力量,希望通过北约这个机制,获得现成的安全保障,而不是想着从零开始,自力更生。其实,欧洲国家一直没有放弃自立门户,成立自己的防务机制。法国甚至为此退出过北约的军事一体化机构,迫使北约的军事设施和人员撤离法国。冷战结束之后,法德两国联手推动了“欧洲安全与防务政策”(CSDP)的建立。这个机制,在军事能力与防御功能上,与北约存在重叠。然而,北约强势东扩,法国重回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都让CSDP的发展,受到了极大限制,从北约的替代品,变成了北约的补充工具。而当欧洲人没了“自卫”的选项,面对危机,只能投靠北约。而这,也成了美国要求欧洲各国分担“防务”支出,为“名为北约,实为美国”的军事行动买单的筹码。
所以,北约东扩,其实既不是为了加强“防御”,也不是为了应对“威胁”。它实际上,是美国为了削弱欧洲自主性,强化对北约的控制,所施展的政治手段。而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加深度地介入欧洲事务,并将北约转化为完全为美国利益服务的进攻性军事工具。北约是“美国介入欧洲之锚”,是美国在跨大西洋事务中,保持领导地位的王牌,同时也是它称霸全球的法宝。所以,北约东扩,能不能给欧洲带来安全不重要,会给整个世界造成怎样的后果,也不重要,能为美国所用,才是最重要的。
而如今的局面,就是北约东扩造成的后果之一。苏俄问题专家、“遏制战略”的设计者乔治·凯南,曾在日记中写道:“对于北约东扩到自己的国界线边上,俄罗斯不可能有理智和温和的反应。——俄罗斯领导层会做出如下努力:(a)说服独联体国家成员改变与俄罗斯的关系,建立一种军事同盟;(b)与其东面临国、特别是印度和中国,进一步密切关系,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反西方军事集团,制衡、制约北约谋求世界领导权的行为。——这将发展成为东西方之间,全面的、甚至完全没有必要的灾难性决裂,实际上等于重新进入冷战状态”。现在看来,这或许正是美国期待的结果——这乱世,如你所愿。
节目最后,又到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吟唱环节了:观察者网是一家独立而负责任的新闻网站,你们的肯定是我们前进路上最大的动力,很高兴可以与大家在新闻战线上并肩作战,现在加入或者续费观察员,使用我的邀请码007可立减十元,另外大家一直想要的观网定制徽章安排上了,一套五枚,限量2000份,全国包邮,领完即止,大家赶紧行动吧。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轩讲》的全部内容,想要获取节目文字版的小伙伴,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real谷智轩,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