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18:横城反击战
志愿军西线的38军、50军拼死守住了汉江防线,为东线反击部队争取到了无比珍贵的集结时间。
2月7日,东线39、40、42、66军已经接近了前线,志愿军反击的拳头,基本成型。
可是,这个拳头,到底要打向哪里?
彭德怀迟迟下不了决心。
此时,整个朝鲜战场的局势大致如下:

此时,朝鲜战场上有两处敌军态势相当突出,有利于志愿军进行围歼,一处是横城,另一处是砥平里。
摆在彭老总眼前的,是一个痛苦的选择题:以志愿军此时的力量,无法对两处敌人同时发起总攻,只能选择其中一处进行歼击。
两个目标,各有各的优劣所在。
砥平里,紧贴着西线美军主力的东侧,拿下砥平里的好处是志愿军可以直接向眼前的骊州方向发展,而一旦拿下骊州,则西线美军的侧后方将受到巨大的威胁,美军必须认真考核后撤,如此一来,整个朝鲜战局无疑将向志愿军有利的方向发展。

进攻砥平里的另一个优势在于,砥平里和39军、40军距离较近,可以减少部队的疲劳。
然而,打砥平里却存在不小的风险:防守砥平里的美军已经做好了充分的防御工事,虽然人数不多,却难以在短时间内轻易拿下;而一旦砥平里打成持久战,东、西、南三个方向的大量联合国军都可以立刻赶来支援,如此一来,战况将严重不利于志愿军。
相比之下,横城的南5、南8两个师就要好打很多。这两个师人数虽多,但战斗力相差美军甚远,而且关键是此时处于易于攻击的运动状态,志愿军有很大把握可以直接拿下。
但是,拿下横城之后,西线美军主力并不会受到直接到威胁,整个战局并不会有根本的改观,志愿军下一步必须连续作战,先是要拿下南部的原州,同时还必须向砥平里、骊州方向发展,才能够真正威胁到西线的美军,迫使美军撤退。

且不说连续作战可能面临的各种战况变化,志愿军本身的体力,也是连续作战需要考虑的一大问题。
思来想去,彭老总感觉难以做出选择,于是,彭德怀分别向韩先楚、邓华二人致电,征集意见。
2月8日,韩先楚、邓华先后回电,两人都列了非常充足的理由,然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韩先楚建议打砥平里,邓华建议打横城。
得,还是得自己想办法。
第四次战役反攻前的几天,可能是彭老总一辈子最纠结的日子之一。
在收到韩先楚和邓华的回电之后,彭老总给出了第一个决定:先打砥平里。
于是,彭老总发出了战役部署的第一封电报:
……根据目前情况,须集中三个军主力,首先歼灭砥平里附近地区之敌为有利。请邓华同志速与四十二军司令部靠拢,以便与各军取得联系。具体部署请邓速决速告。
然而,这个决定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彭老总自己推翻了。2月8日晚上23时,彭老总收回了自己下午刚刚做出的决策,决定先打横城,并发出了战役部署的第二封电报:
一、砥平里地区据已知敌为美、法军约八九个营。如我攻击该敌,一昼夜不能解决战斗,则利川、原州等地美、英、南朝鲜军均可来援。南朝鲜军第五师、八师与美空降一八七团亦会策应。如我两昼夜还不能解决战斗,则水原方向之美一、九两军亦可能东援。这样如万一吃不下,打成消耗仗,甚至洪川至里公路被敌控制,则我将处于极为不利的情况,这一着必须充分估计到。二、横城东西地区敌人数量较多,我可集中三十九、四十、六十六军及二、五两军团的兵力,把敌人打乱的把握较大。如攻击得手,再向原州以南扩张战果,可能将敌整个部署打乱;万一不利,我亦可控制洪川枢纽地区,有利我尔后作战。另三十八军应抽出三个团攻击梨浦之敌,箝制美二十四师东援。前电先打砥平里,此电先打横城附近之敌,请邓、金、韩依情况部署之。
时过境迁,虽然我们并不能清楚地了解当时瞬息万变的局势,但是,从这反复犹豫的电报中,我们能明显看出一件事情,那就是彭德怀其实非常想打砥平里,但是下不了决心。
道理本身其实并不复杂,砥平里紧贴着西线阻击战场,是链接联合国战线东西两头的关键所在,一旦拿下砥平里和骊州,则意味着志愿军一举击穿联合国军的正面防线,不仅能够极大地减缓西线阻击部队的压力,同时还能再一次获得包围西线美军主力的可能性,从而彻底拿回整个战场的主动权。
问题是,彭德怀是真的担心打不下来。
在亲自指挥志愿军和美军大战了三场之后,彭老总对于双方的实力已经有了非常清晰而且准确的认知:美军绝不是什么纸老虎,而是装备着精良武器、训练良好、战斗经验丰富的现代军队。
别看砥平里只有几个营(实际为美军1个步兵团、法国1个步兵营、美军1个榴弹炮营和1个坦克中队)的部队,关键的问题在于,如果真的要打砥平里,则志愿军必须在1-2个昼夜之间解决战斗。

一旦短时间内打不下来,等敌人四面八方的援军一到,志愿军只有被迫仓促撤退。而一旦在砥平里一战失利,不仅志愿军士气将受到重创,志愿军东线反击的意图也暴露无遗,后续将难以获得更好的战机,这几乎意味着志愿军东线反击、乃至整个第四次战役的彻底失败。
这个赌注,实在是太大了。
如果是刚刚入朝,齐装满员的志愿军,彭老总几乎肯定会选择在砥平里打响这次反击战的头炮,可是,现在的志愿军已经打完了三次艰苦的战役,不仅兵员、装备没有得到任何补充,甚至连体力都没有得到充分休整,已经是一支完全靠着强大意志力坚持继续作战的残军,这样的部队,能在1-2天里拿下砥平里的美军吗?
与砥平里恰恰相反,志愿军击败横城的伪军几乎没有任何问题,这就让横城这个选择看起来愈发的诱人。
面对着硕大的战略地图,彭老总面色严峻,双唇紧闭,粗大的手指始终犹豫着,在横城、砥平里之间反复划过来、又划过去。
2月9日,彭老总心一横,再次改变了自己的决定,向志愿军各部发出一封改变部署的电报:
为集中主力各个击破敌人,部署如下:
(一)邓华集团首先歼灭进至砥平里、广滩里地区之敌美二师二十三团,法、荷各一营。……(五)战役争取于2月11日黄昏,至迟12日黄昏开始。由邓华依具体情况最后决定并电告联司。
经过几天的反复犹豫,彭老总还是想要相信志愿军的力量,向砥平里这个关键地区发出致命一击,以求一战扭转整个朝鲜战局。
然而,事情的发展就是这么巧合,就在彭老总再次决定打砥平里之后,战场局势发生了变化,而这个变化恰恰直接影响了这次至关重要的决定。
2月10日,横城前线传来战报,敌军南3、南8两个师明显加大了进攻力度,将后方部队全部在前线展开。
如此一来,这两个师的后方将十分空虚,非常方便志愿军进行分割包围,如果选择在横城发起进攻,志愿军有全歼伪军两个师的可能。

天平一下子倾斜了。
横城突然成为了一个非常诱人的选择:选择横城不仅仅能够确保获得首胜,关键是,如果真的能够完全歼灭韩军2个整师,那对整个战局就能产生关键性的影响。
彭老总当然不会错过如此关键的机会。
2月10日,彭德怀拍板,确认了此次反击的最终目标:先打横城!
在发给志愿军的电报中,彭老总特地强调了此次战役胜利的重要性:
此次反击作战三十九、四十、六十六、四十二军主力等共约九个师,由西向东打,首先歼灭南朝鲜军第五、八师及一部分美军是会胜利的。为使这一战役完满,必须全部歼灭南朝鲜军第五、八师,美十七团、一八七团。……此一战役是巩固以往三次战役的胜利,否则敌将进出‘三八线’,破坏我军补充休整计划。所以,此役是特别重要的。
第四次战役中至关重要的首场反击战,开始了。
二、什么叫钳形攻势啊横城反击战,由志愿军东线的前线司令员邓华指挥。
作为志愿军的副总司令,邓华当然知道横城这一战对于整个朝鲜战局有多么重要。
此时,志愿军的主力已经全部赶到了横城附近,经过研究,邓华决定以40、42、66三个军为进攻主力,39军作为战略预备队,同时监视砥平里方向敌军。
这一仗,是志愿军难得的富裕仗,整整9个师打伪军2个师加美军一个团,绝对优势兵力,打赢根本不是问题。
然而,邓华身上的担子一点也不轻松:横城一仗光是打赢并没有用,关键是要尽可能地吃掉更多地伪军,才能让整个朝鲜战局向着更有利志愿军的方向发展。
伪军这个东西嘛,在全世界都差不多:打仗那是相当的不行,战斗方面的技能点基本全点在撤退上了,跑路那是一等一的快。
想要全歼几个伪军,这个目标可一点也不容易。
为了实现横城作战的这个“艰巨”目标,邓华拿出了一个闻所未闻的作战计划。
在刚看懂这个计划时,我甚至都不知道怎么给这个计划取名。
邓华为伪军安排点,是一个整整三层的钳形攻势:

1、第一层:42军124师和66军198师,预定广田地区汇合,对南8师形成分割。2、第二层:39军117师(此时配属42军)和66军197师,目标是横城北的鹤谷里和夏日,对南8师形成彻底包围;3、第三层:42军125师和66军196师,直接插向横城以南通往原州的29号公路,目的是包围整个横城的全部部队;4、最后,由40军负责正面压上,把敌人往口袋里赶羊。
邓华这个漂亮的作战计划不仅合理,而且还很有野心:
首先,用绝对主力形成对南8师的分割包围,确保志愿军能够完全吃掉南8师,打出横城一战的保底;
其次,在集中力量完成保底任务的前提下,邓华还给这一战设立了更高的目标,尝试对整个横城的所有部队形成包围,一口气吃掉整个横城大饺子。
对于这个计划,我只想说一句:
妈的,这个作战计划看起来真是太帅了。
三、反击2月11日,横城反击战正式打响。
接到作战命令后,志愿军上下都已经心领神会,想要打好这一战,说到底就是一句话:穿插、穿插、还是穿插!
穿插到敌人身后,截住敌军退路,就是胜利!
在战前动员时,40军118师师长邓岳提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计划。
在横城反击战中,40军被授予的任务是击溃敌人的正面防线,把敌人往包围圈里面赶,配合穿插到敌人背后的部队一起全歼伪军。
然而,邓岳却并不满足于自己这个“简单”的任务:伪军善于逃跑那是出了名的,我们不能单靠兄弟部队打穿插,我们自己也要穿插进去,包围敌人!
问题是,118师面对的是敌人的正面防线,这要怎么打穿插?
邓岳的答案很简单:咱们派出3个团,2个团当面把敌人防线撕开,1个团强行插进去!
这还不算完,邓岳敢于提出这个想法,是因为他已经仔细研究过地形,敌人背后的道路正好形成一个“丫”字形,只要1个团勇猛穿插进去,卡住道路交汇的交叉点,就掐住了敌人的咽喉。

即使是最善于打穿插的解放军,如此新奇的战术也极为罕见,邓岳的提议立刻得到118师的一致认同。
穿插的主角,大家一致选定了师里战斗力最强的352团。
11日晚,总攻的号角响起,118师立刻朝着眼前的敌人扑了上去。负责撕开防线的353团、354团打得异常凶狠,仅仅用了1个小时就把眼前防线上的伪军打个精光,就在兄弟部队勇猛杀敌之时,352团一头扎了进去,直奔敌后。
352团团长罗绍福是一位老红军,打仗是勇猛无比,但有个毛病就是不太会看地图,邓岳对罗绍福的优缺点清楚得不得了——当年邓岳自己还是大头兵的时候,罗绍福就是他的老班长——为了帮助罗绍福完成任务,邓岳特地让师参谋长汤仲景随352团一起行动,还专门加派了一个通信班边走边架线,确保随时保持联系。
352团插入敌方阵线后,谨记战前商定好的作战策略,一路不管不顾,闷着头往目标地点狂奔。
要知道,118师352团这次穿插非同一般,平常穿插部队都是从渺无人烟的敌军侧翼杀入,而这一次,352团是从敌人的正前方杀了进去,352团,就在敌人后勤、支援部队的眼皮子底下!
这是整个朝鲜战争中也难得一见的奇景:在夜光下,整整3000人的志愿军部队在敌人的阵线正后方低头狂奔,在他们眼前,时不时出现三五零星的伪军士兵,352团根本没空理会这些游兵散勇,甚至连缴械都懒得动手,只是低头赶路。
这些南朝鲜士兵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长大了嘴巴,呆呆的看着这支庞大的志愿军队伍从眼前奔流而过。
12日凌晨,闷头赶路的352团前锋3营刚刚赶到“丫”字形路口,身后的道路上就传来了汽车的轰鸣声。

3营营长李玉才抬头一看,灯光无比刺眼,上百辆汽车组成的一条长龙正在朝此地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在352团的完美执行下,邓岳这个惊人的战术,取得了更加惊人的效果:仅用6个小时时间,352团就向敌人后方穿插了整整25公里,比预计的时间提前了整整一半,恰好拦在这支正在撤退的美军车队前方!
美军车队根本没有一丝一毫的戒备,在他们心中,这里是远离前线的后方,安全得不能再安全了。
因此,当志愿军向美军车队开火时,美军车队简直是惊恐万分,前后车互相冲撞,东倒西歪,完全乱成一团。
车队中的两辆重型坦克在一片混乱中向前冲击,试图打出一条生路。还没向前冲出多远,3营8连5班的蒙古汉子于水林一个人扛着两个沉重的反坦克手雷,一边赏一个,一口气把两辆坦克都炸瘫在路上。
这下子,美军车队完全失去了战斗意志,只过了十几分钟,这群美军就被彻底歼灭了。
打完这场遭遇战后,352团立刻在公路两边展开,占据了有利地形,准备迎接此后的真正恶战。
果然,没过多久,公路上灯火通明,大量美军和前线溃退下来的伪军组成的庞大车队,向着这个路口开了过来。
352团恐怕不会知道,他们的这次穿插成为整个横城反击战队关键所在。
作为实际上第一个穿插到位的队伍,352团的动作快得超乎所有人的预料。
在横城正面战场开打之后不久,美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发现伪军败局已定,于是命令横城地区所有支援伪军作战的美军部队立刻后撤。
这里且不讨论阿尔蒙德这个釜底抽薪的操作对伪军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关键在于,美军后撤的速度确实快得离谱,如果不是352团在短短6个小时之内就穿插到了敌人正后方并卡住了撤退到关键要道,很可能在其他部队到位之前,美军部队已经全部撤出了志愿军的包围圈,只留下无助的伪军在风中凌乱。

志愿军40军,当年是东北野战军的3纵,在韩先楚指挥下,这个纵队在解放战争中打得国军闻风丧胆,国民党军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因惨败被调离东北时曾说:“最难对付的,是韩先楚那个‘旋风纵队’。”
而在这个著名旋风纵队内部,还流传着一句出名的“口号”:7师打,8师看,9师围着打转转。意思是主攻任务一般由主力7师负责——而这个主力7师,正是邓岳的118师。
在朝鲜战场上,邓岳的精妙战术让美军深刻体会到了旋风纵队的厉害:一开打就拔腿跑,居然还跑不掉!
先是带头跑的小部队被352团一口吃掉,现在,美军在横城的主力部队也迎头撞上了严阵以待的352团,一场惨烈的阻击战就此开打。
开始,美军被352团的突袭打得晕头转向,走在前面的两支前锋基本报销,但是美军很快反应过来,把坦克和朝鲜战争中杀伤力可观的自行高射炮搬到队伍前面猛轰,352团火力变成了绝对劣势,尽管如此,志愿军战士仍然死守在阻击阵地上,尽全力不让敌人前进一步。
随着时间流逝,66军的少量部队也赶到道路两边,开始协助352团打击美军,然而,美军的火力压倒性的强大,352团逐渐抵挡不住。
到天亮时,352团的阻击部队已经无力再战,最前线的5连和6连伤亡极其惨重,打到最后,5连所有干部全部阵亡,整个阵地上职务最高的是副班级的卫生员,全连只剩8人。
由于阻击阵地已经失去反击能力,美军大部队最终突破了352团的防线,继续向横城方向逃窜。
逃过鬼门关的美军不会想到,他们刚刚离开的,只是他们末日的序曲。
在他们身前,39军117师已经快等不及了。
五、屠杀之谷352团虽然没有彻底挡住美军,但是他们完成了超乎想象的任务:他们彻底拖住了美军逃离的脚步,整整几个小时!
在这关键的几个小时里,邓华安排的穿插主力——39师117师全体赶到了夏日地区,彻底封死了美军退往横城的通道。
好不容易突破第一层封锁的美军主力(实际是一支代号为Support Force 27的美军混合部队,此时基本已经集合了美军横城地区所有兵力,主力为步兵2个营又1个连,炮兵1个营又2个连,开战前接近3000人,配有若干辆坦克和数量成谜但为数不少的伪军步兵),经过简单的集结和休整后,在12日中午12点继续向横城撤退,刚走到夏日地区,美军就被117师凶猛的阻击火力拦在路上——美军这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是在志愿军的包围圈里。

更可怕的是,眼前的阻击火力,看起来比刚才还要猛多了。
美军指挥官立刻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上一个夜晚好不容易熬过去了,这一次如果再等到晚上,那他们的结局就不用说了。
无需多说,美军立刻发起了不顾一切的突围冲击。
在志愿军这边,117师师长张竭诚的计划确实如此,各部不惜一切代价死守阵地,到了晚上,就是敌人的末日!
在白天,美军的优势实在太过明显,飞机来回不停地轰炸和扫射,让117师的阻击战斗艰难无比。在多处阵地上,守军几乎全部伤亡,惨烈的战斗打得志愿军的文化教员、司号员、炊事员、通信员们都红了眼睛,纷纷拿起牺牲战友的武器和敌人硬顶。
冒着敌人强大的炮火,117师硬是在阵地上死守不退,眼看太阳渐渐下山,美军的进攻愈发的凶猛。
就在这时,志愿军一发精准的迫击炮击中了美军车队的一辆榴炮牵引车,车后拖着的105mm榴炮翻倒在地,成90度横在公路上,形成了不可逾越的路障。
为了防止有人重新启动牵引车,志愿军专门安排了一挺机枪对着驾驶室不停地射击。此后,美军的车辆再也无法前进,就这样被死死卡在了路上。
天渐渐暗了下去。
借着夜色掩护,志愿军的小股部队开始贴近道路上的美军进行凶猛还击,到处都有志愿军近距离射击美军的驾驶舱,至此,美军已经失去了成建制撤退的所有可能。
2月12日夜晚23时,张竭诚眼见时机成熟,一声令下,117师向美军发起总攻。
在志愿军震天的呐喊声中,美军终于彻底崩溃,所有人一哄而散,四散逃命。
亲眼目睹了这场战斗结局的美军空中观察员Hartell 在自己的家信中如此写道:
“建制完全打乱,人人各自为战,屠杀持续了整个夜晚。”
2月13日,在水原的作战会议上,美军第5航空队的一位军官把李奇微拉到一边,悄声对他说:“你有麻烦了,横城北边,又发生了一次Kunu- ri(军隅里,也就是美2师在第二次战役被志愿军围歼的地方)!。”
六、尾声在志愿军全方位的打击之下,横城地区的伪军在极短的时间内全面崩溃,几乎从一开始,横城反击战就成了横城追击战。
在横城的西北方向,由于117师和118师圆满的完成了穿插任务,特别是118师352团在极短的时间内穿插到正面敌军的后方,使得南8师和横城美军主力退路完全断绝,被四面八方赶来的志愿军全歼在逃跑路上。
可惜的是,在横城东北方向的66军由于准备不足,发起攻击较迟,部分部队在前进路上又失去联络,基本未能完成穿插任务。负责最外层包围的42军125师和66军196师均未能及时赶到横城南部截断敌人南逃,导致南3师大部和一小部美军得以逃脱。
2月13日,横城反击战胜利结束。
在此一战中,志愿军以减员4141人的代价,共歼敌12000余人,其中美军2000余人,伪军南8师被彻底歼灭,此外,还缴获火炮139门,火箭筒122具,枪支6200余支,坦克7俩,汽车550辆。
这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又一次辉煌胜利,东线主力部队没有辜负西线阻击部队的巨大牺牲,克服了自身建制不全、补给不足、久战疲惫等各种困难,一举歼灭伪军一个整师,并且对美军造成了沉重打击(等同于歼灭了一个团),彻底扭转了第四次战役开始时志愿军面临的巨大困境。
由于东线部队极其出色的表现,李奇微在自己的回忆录中,甚至把我们被动开启的第四次战役看成了是志愿军主动发起的又一次全面攻势:
林肯诞辰前后,中国军队发起了第四阶段的攻势,企图象他们电台每天广播的那样把我们撵入大海。我们被迫又放弃一些地区,在中国军队的进攻面前,美第 2 师又一次首当其冲,遭受重大损失,尤其是火炮的损失更为严重。这些损失主要是由于南朝鲜第 8 师仓皇撤退所造成的。该师在敌人的一次夜间进攻面前彻底崩溃,致使美第 2 师的翼侧暴露无遗。南朝鲜军队在中国军队打击下损失惨重,往往对中国军队怀有非常畏惧的心理,几乎把这些人看成了天兵天将。所以,过了很长的时间才使南朝鲜军队树立起抗击敌军夜间进攻的信心。脚踏胶底鞋的中国士兵如果突然出现在南朝鲜军队阵地上,总是把许多南朝鲜士兵吓得头也不回地飞快逃命。
后来,美国的时代周刊专门报道了美军在横城遭遇的这场“悲剧”,报道的标题是:《屠杀之谷》。
老旦点评1、一个有意思的事实是,很多资料都说了横城和砥平里的选择问题,但是这里其实有一个疑点:西线美军稳如磐石,为啥美军在东线居然有这么多破绽,让彭老总都犯了选择困难症?我专门去查了资料,发现果然是我们的老熟人、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干的好事情。
2、阿尔蒙德确实不亏是麦克阿瑟的专职心腹,美国人说他是“该冒险时冒险,不该冒险时也冒险”。在长津湖就差点把陆战1师给送掉,居然还没吸取教训。这一次他又设计了一个名为“Roundup”的进攻计划,该计划的特点就是瞎B冲,防线上到处都是漏洞,防线后方的关键节点上几乎没人防守,这简直是志愿军最喜欢的对手。
3、美国人对该计划评论如下:“就算是让彭德怀亲自来指挥美军,也不会比阿尔蒙德这个计划更让志愿军满意了。”
4、这还不算完,韩军那边非常怀疑阿尔蒙德一直没改掉把伪军当炮灰用的臭毛病,白善烨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为什么阿尔蒙德指挥下的韩军总是首先受到攻击,而别的地方并不会这样?”
5、横城和砥平里这两个地方并不像很多书里写的那样单纯因为砥平里是美军所以难打,横城的美军实际上数量并不少,最关键的差别在于:美军自己的判断就是志愿军很可能会进攻砥平里,因此该处的美军密集地抱成一团,并且为固守做好了充分准备;而横城那边根本没想到自己会被打,所有部队都处于分散的运动状态,结果被志愿军一口吃掉。
6、我查资料的时候就发现,横城反击战并没有获得应有的赞誉,有些人为了突出砥平里的失败,轻描淡写地把横城一笔带过了,以至于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美军在横城的悲惨遭遇。
7、实际上,横城一战对于美军的震撼相当之大,横城战役和第二次战役清川江之战的战果非常相似,接近1个团的美军(虽然并非一个整团)遭受了成建制的毁灭性打击,而且美军还丢失了数量相当多的大口径火炮,这是志愿军在整个朝鲜战役运动战中打得最漂亮的战斗之一。如果不是之后的砥平里战斗,这一仗的名声本应比现在还要更加响亮得多。
8、在横城一战后,第四次战役我军的劣势实际上已经被一举扳平,这是主席精心设计的“西顶东打”战略取得的巨大胜利,虽然砥平里一战后不得不开始战略后撤,但是后撤的核心原因是两军总体实力上客观存在的巨大差距,砥平里本身并不是什么决定性的失败,这个说起来有点复杂,下一期再详细分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