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会去过远东几个地方游玩、商务,所见也有所闻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399922”推荐,来自《俄罗斯虽然地方大,但是年轻人去处也少》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本身是黑龙江人,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有机会去过远东几个地方:游玩、商务,所见也有所闻。

给人感觉远东地大物博、人确实少、城市人少农村就更少。再早这地方儿人就少,几个世纪前海参崴还是渔村。人多的地方,是在江东六十四屯这边。如果说海参崴当初相当于几个屯子、江东六十四屯就相当于几十个屯子。所以当初清政府据理力争也要拥有管辖权。

在俄罗斯远东有两个感觉:一是时间仿佛停滞,当地还停留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黑龙江三线城市水平。

街上人少车少、商店也不多。商品倒不少但品种单一,服务员一脸茫然、诧异、无动于衷,像是在享受过去国营商店的服务。进去以后她巴不得呢什么都不买赶紧快走。上下班高峰街上车辆也没有国内那么多。就这据说还堵车,可能是当地基础建设跟不上、道路少。有一些高大、厚实的建筑物、甚至有种巍峨的感觉。一看就有年头了。就算外边维护得还行,建筑物里面也是陈旧、破败的景象。不过挺干净的。好像都有专人清洁。

当地没有炒地炒房一说。主要是外来投资者很不容易拿到地块;就算拿到也因为层层加码变得无利可图;就算后来盖起来了也卖不出去,因为缺流动人口;就算勉强卖出去了也不容易拿到钱,因为当地对投资者经营收入也有诸多限制。由于缺乏房地产开发这一杠杆,也就等于缺少生机活力。

二是当地人一成不变的行事模式。欧洲部分的政局变化、社会动荡,好像对远东冲击不大。我们这边苏联时期能接触到的一些企业、学校,要么现在已经关闭、闲置,要么就是换块牌子。很少听说有最近几年成立的私企做大做强蒸蒸日上的,更多都是过去的改制来的。90年代我同学的的朋友派出在海参崴一家照相馆工作过。多少年之后闲聊,听说那家照相馆还在老地方。

当地人不要说更新观念倡导市场经济创新意识,就连一些起码商业活动经过了拖沓冗长、推三阻四的官僚作风之后也容易泡汤。我说一个我经历的事儿:国内一家私企想在当地搞个项目、需要找一处营业场所。看好地段也有相当的房屋,价钱比照国内也不贵。由当地中国经营者、通过俄方跟房东联系。房东始终就没露面俄方中间人也是态度暧昧、模棱两可。拖了很久眼看进行不下去了,最后俄方说房屋可以出租但只能租赁给当地中方经营者又严禁转租。其实就是犹犹豫豫、不想租给外国人。问题是当地市场小中方经营者无意扩大经营。而外来投资者因为没有落脚点自然也就没办法在当地立足。送上门的钱人家都不赚,这事只能out了。

也许是当地生存条件严酷,俄罗斯人被赋予坚忍、顽强的民族性格。再困难的情况下也能想办法熬过去。一场阿富汗战争打了好些年明明知道是个坑还说是练兵。在叙利亚和克里米亚一晃也是好些年、不堪重负;乌克兰问题14年就该介入但说当初没条件。现在条件成熟了但难度复杂程度也加大了。我相信,就算到最后普京也能想办法熬过来但肯定挺不容易。

这也能看出当地人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不善变通的一面。当地对外来投资者有方方面面限制。就算搞定官面最后当地人愿不愿意跟你合作也成问题。而且往往还表现出不差钱,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跟你伸手拿两小钱的自大和心安。

管中窥豹,简单聊点自己知道的事儿。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