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中国流行音乐:什么样的音乐榜单才是我们需要的?

500

尊敬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在聊今天这个话题前,请允许我再次祭上这张足够可以笑半年的《亚洲新歌榜2018年度盛典》:

500

这个不知道哪儿来的榜单,上面的“金曲”不仅大部分人都没听过,甚至身边一些 作为这个时代最具“大众流行文化”代表参考的80 后、90 后朋友,就算把照片摆在他们面前,也分不太清楚上面这些金曲的演绎者谁是谁。

然而,这个 2018 年度榜的吊诡之处是它的 Title 「亚洲新歌榜」,意思就是说:它不只是国内、不只是港台、而是整个亚洲的事。但是你看这个打着“亚洲”旗号的榜单上,有日韩泰缅新加坡等国家的音乐作品参与吗?

《2018 亚洲新歌榜》的十大金曲既没有邻国友邦们的参与,也没有拉动整个亚洲的 GDP 增长,直接提名“中国新歌榜”多好。难道是官方觉得叫“中国新歌榜”这个名字显得来头不拉风不够份量?

所以,这样充满了自相矛盾且毫无说服力的“娱乐性质”榜单,难免不会被人诟病和抱怨。

那我们转念一想,如果是网易、QQ、虾米这些主流大平台一起推出的年度榜单,是不是就会比较有说服力呢?

这榜单还真的有。就在几天前,QQ、酷狗、酷我、虾米、网易云五个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平台(也可以说是主流音乐播放器),一起提供了数据支持,推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年度榜单,这很够说服力了吧!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想多征求一些大众的看法,结果我问了二百来人,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件事。

“2018 年度十大金曲”只能算是年度音乐榜单这个大类别中的一部分而已,下面就带大家一起鉴赏—— 2018 年国内的音乐专辑销量榜,一起大开眼界!

500

这张咱们国内数字音乐专辑的年度销量榜单,也许就是中国流行音乐史衰落的最好历史性标志。

你看榜单上的有些个歌手吧,我觉得

500

好的,接下来我们直接分析榜单。

500

当今天下就三分,剩下都在苟且偷生。

500

陈奕迅的专辑
12 月才发,一年还剩下 29 天的时间。但这位歌坛老牌劲旅的市场号召力依然非凡,五大平台的同步发行销量就达到了 34.3 万张,直接打进了
Top
10。阿姆则是作为唯一一个上榜的国际友人,除了有“为爱豆加油”的必然因素外,更是让我认为,现在国内的朋友终于知道好听的嘻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了。

其实这个榜单更像是三大之间的年度宣发实力榜。

500

看起来有五个平台,为什么我说是三大?

因为酷狗、酷我、QQ 是一家人,这家人来自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encent Music Entertainment Group,简称TME),剩下的两家就是阿里旗下的虾米和网易云。

比如毛不易,他的专辑为什么只在网易有,而在其他平台上显示的全是“-”?

因为毛不易是网易云的独家音乐人,网易要靠他,所以肯定不会把毛不易的专辑给腾讯和虾米发;比如你看张艺兴的专辑销量和网易云、虾米都没关系,所以就能判断出张艺兴是
TME 的独家;但像陈奕迅、莫文蔚、阿姆这样的一线实力派都是有各自背后的唱片公司,除非和谁搞砸关系,公司当然希望自己艺人的数字专辑能全网发布。

哦对,像吴亦凡这样的巨星也需要全网发布才能体现巨星的覆盖力。

所以,这个榜单给我的感觉就是三个平台的年终竞技排行。

500

至于有没有说服力,这个问题就交给各位观众留言讨论吧。

500

其实在去年夏天还没结束的时候,QQ 音乐就出了一个“2018年度数字专辑销量榜”,一起瞻仰!

500

500

看到莫文蔚、张杰、周笔畅这样的实力型歌手在 QQ 音乐的专辑销量过百万,还是很倍感欣慰。但让人觉得有点儿不可思议的是第六名靳东和第七名王凯,他们不是演员吗?

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现在粉丝们的购买能力。 虽然是国内的音乐排行,但榜单的第一名却是韩国顶级男团 Big bang,而且这个数字专辑只有一首歌!而且这个是截止到 8 月份的销量,到年底的时候绝对不止这个数。

更奇怪的是,Big bang的年度总销量明显大于年度销量榜单的第一名,并且同样都是外国人,来自美国的阿姆可以登榜,那为什么来自韩国的大棒却与榜单失之交臂了呢?

再比如销量排名第三的王源,你看他的粉丝是怎么购买数字专辑的:

500

王源作为小鲜肉的代表,粉丝的购买力绝对是宇宙级的。不过和其他人比起来,购买的总人数其实并不多,全靠一些粉丝一次性购买几千上万张专辑,这样总销量上去了,但水分看起来就有点大了。

500

我只知道,中国那么多朴实敬业的地下乐队和音乐人,要是自己的哪个粉丝一次性把他们的原创音乐买一万次的,这些乐队和音乐人肯定都会真诚劝告粉丝在消费上需要更理性,不要做傻事。

你说这是圈子不同的问题,还是各自对待音乐的态度问题?

真是窥一斑而知全豹。


500

你可能会觉得腾讯旗下的几家平台都太主流,网易云才是你心灵中一个有“逼格”的港湾,那不妨一起观摩下网易云音乐今年 1 月 3 日发布的 2018 平台年度榜单。

500

《平凡的一天》是毛不易第一张全创作作品辑,共分为三个完整部分,既有《消愁》、《像我这样的人》等多首曾经在《明日之子》传唱度极高的音乐作品,也有诚意满满的全新创作曲目,展现出毛不易心中平凡又完美的生活,深受乐迷喜爱。专辑上线不到10分钟便已售出43万首歌曲,随后销售量一路攀升,在2018的年中揽下网易云音乐上半年销量最高的数字专辑。截止2018年底,专辑已售出超过1100万首,多首歌曲乐评破万,登顶网易云音乐2018年度完整专辑销量榜。

所以,网易云的专辑销量,是按单个的“首”来计算,不是按集合了多首歌曲的“张”来计量。矛盾的是,网易云也同期发布了单曲/EP 的销量榜:

500

看到这里,你们也应该能感到这种榜单只能算是平台自己的自嗨,实在是不具备大众代表意义,所以也不具备大众说服力。

那究竟怎么样的才算是具备大众代表意义?

500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006 年国内的音乐专辑销量榜。

500

2006 年,盗版猖獗,网上下载音乐也已经逐渐形成固有风气。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正版还能坚挺的卖出了上万张,何其地艰难!

这个榜单其实就很有说服力。首先上榜的艺人均为不同领域的代表:选秀、网络、新人、成名已久的音乐明星、电影明星等等,每个人都不一样,背后的粉丝代表性也各不相同。其次,从音乐风格来说,榜单上出现的不仅有正统的流行和快餐口水、也有能够代表中国摇滚乐的许巍和国民乐队“花儿”,还有我心中的中国当代民谣大师刀郎。

所以先不论销量如何,看到一张这样的榜单,至少给你的第一反应不会是产生质疑。

这个逻辑放在任何地区都适用,不仅仅是国内,比如 2004 年的台湾本土地区的专辑销量排行榜:

500

更早的 2000 年:

500

流行音乐就是大众都喜欢且具有广泛传播的音乐,越是优秀的音乐作品它的传播率自然就很高。

就像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还不错,你会转发一样。当你觉得一张音乐专辑非常不错,你一定也会把好的音乐推荐给你的朋友们吧!正是因为大家都觉得不错,所以购买的覆盖率就很大,绝不只是单靠偶像粉丝这单一集体就能托起整个行业的流量。

优秀音乐作品的魔力在于:购买的人群,可以涵盖从 9 岁到 99 岁。如果一张专辑的销量,依靠的只是自己铁杆粉丝刷单(违背公平商业竞争原则)支持,哪怕卖得再多,他的音乐作品也依然不能说服大众;而他的音乐销量,也绝对不是音乐作品优秀所以购买的人群足够多,更像是不同粉丝群体之间的经济攀比竞技秀。

所以,音乐只是支持“偶像”这个形象的一个必备附属品。毕竟,音乐是啥样各自的粉丝都会吃,无所谓香臭,无所谓音乐表达的内涵,更是无所谓作为中国当今的“顶级流行音乐”和大众有没有关联。

仿佛是只要粉丝看到自己支持的偶像“看起来”努力了,那这个偶像就不应该被受到来自任何地方的任何质疑。

我举一个最好的例子。

500

这个例子就是「2001-2007年 IFPI 香港唱片销量大奖」

500

IFPI (国际唱片业协会)的成员包含了华纳、环球、Sony BGM、EMI 等跨国唱片公司,也有无数个国家及地区的唱片公司。比如 IFPI (香港会)的成员,除了跨国五大,还有新艺宝、英皇娱乐等等。

由于各种原因,
2008 年所有的主流唱片公司除了英皇,都退出了 IFPI 协会。虽然 「IFPI
香港唱片销量大奖」后来也公布过年度名单,但受到大众质疑,认为是英皇的独家排行榜,不具备公信力和说服力,所以这个表统计到 2007
年就截止了。值得一提的是,1987 年第一届和 2016 年目前的最后一届销量大奖排行榜上,最高广东话专辑销量均来自张国荣。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看到这个榜单都不会质疑。的确, IFPI (国际唱片业协会)的榜单公信力是不应该会令人产生质疑的。

那时候的环境是公平的,周杰伦的粉丝会买王力宏的专辑,孙燕姿的歌迷一样会买陈奕迅的歌听,听飞儿的也不会嫌弃听 S.H.E 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流行音乐所包含的音乐元素都各不相同,每首歌所表达的也不同,但是!都足够好听!

500

那时候也不乏有各自的粉丝团会在销量上相互竞技的,但是在更加公平的大环境下,销量给音乐人和行业从业者们带来的,是实打实的自信和鼓励!于是,在这样的健康环境下,当时整个的情况是:写词写曲,会更加追求质量;编的,会动用自己的毕生学识,想尽一切办法来抓住听众耳朵;录音、混音、母带等制作环节上的人,会最终把这个音乐成品,像礼物一样交到听众耳朵中。

公平竞争,用作品的专业度和所代表的人文文化说话,所以以前每一年都会诞生非常多的优秀音乐专辑——因为大家都相信,想在流行乐坛这个大舞台上站住脚甚至是成为“头牌”,凭的就是各自的真本事,音乐人的本事就应该体现在音乐作品上,而不是体现在脸和人设上。

我成长经历过的那个年代,“音乐偶像”这四个字,在无数个少年的心中,都占据了一个非常崇高的地位。那时候很多人都是因为受到音乐偶像带来的激励而学的音乐,所以那时候你经常也会看到一个人能同时喜欢好多个音乐明星的音乐,并且同时买很多人的音乐专辑。然后大家互相借来听、上课偷偷抄歌词、省饭钱买专辑、比赛谁弹得更接近原版,这些与音乐有关的美好事情不少人都干过。

500

这些打动人的歌,即便是 10 年后的今天再听,它依旧还是好歌;这些美好的歌词,即便是时隔 20 年,你都还全部记得,可是那些上课要求必须背诵的课文你全都忘了。

因为大多数人听音乐的首要方式都是“自听”,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购买专辑,都是购买一张。除非是一张听、一张不开封收藏,多买一张对于听音乐来说都是不必要的重复,不仅是霸占资源,也同时在浪费着资源。

一个人能一次性买几千上万张一模一样的音乐专辑,我想那时候也只有超级大的唱片店才会这么干吧。

真的很谢谢当年那么多真诚做音乐的音乐人,为我们在那个年代留下了如此多珍贵的音乐礼物,让我们可以在当下这样的环境下还能通过怀旧歌曲得到安慰。


500

除了 IFPI 香港的榜单外,来看一下台湾:

500

在这里和大家讲解一个关于唱片销量的概念,这件事曾经是有一个全球标准参考的:

500

「全球唱片销量认证标准」的发源地是美国——50 万张专辑销量就可以达到「金唱片」级别了。但由于人口的原因,日本的标准就要低很多。

香港的金唱片和白金唱片曾经是 2.5 万 和 5 万张, 由于实体唱片业发生灾难性的崩塌,2008 年这个标准开始下调到了1.5万 和 3万张——因为在那时能还卖到 2.5 万张实体唱片的歌手,全香港已经不超过 10 个人。

和香港情况相同的地区是台湾,金唱片和白金唱片的门槛,都分别最终下调到了
1.5 万 和 3
万。想来不可思议,当说起音乐明星的“唱片年度销量”时,总觉得几十万几百万很正常,居然后来一万五就可以荣获“金唱片”,这个门槛得有多低。实体唱片行业的雪崩真是挡都挡不住。

所以,在这个标准上,台湾 21 世纪本土专辑销量排行榜可以说个个都达到了“钻石级别”的销量。(这个榜单我有 10 张不同专辑的购入,其中周杰伦有 5 张,不知道你呢?)

500

不仅如此,大家还要明白一个概念,就是关于什么才算是“音乐专辑”?简单说,这是根据时间长度来定义的,按一首歌曲只有 3~5 分钟的长度来进行解释:1 首歌只能叫单曲;5 首歌以内可以算是 EP,10 首左右才算是专辑。

所以,我才会觉得网易云按单个数量统计起来的所谓的“专辑销量榜”,“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值得一提的是,华语实体唱片最后一个销量高潮是由周杰伦、S.H.E、刀郎等音乐人在 21 世纪前 5 年创造的,也就是 14 年前。其中巅峰是 2004 年周杰伦的原创专辑《七里香》,这张专辑和宇多田光当年的唱片一同进入 IFPI 的年终报告,全球排名第 42 位,成为难得的亚洲与华语音乐代表。

那一年,周杰伦才 25 岁。有时候不得不感慨,新世纪的华语流行天王,周杰伦真是当之无愧。

500

遗憾的是,到了现在的 2019,音乐市场已经衰落和尴尬到唱片公司和 IPFI(国际唱片协会)都不愿意公布数字了。

500

有人可能会说,现在是数字时代,实体唱片业已崩塌,这个锅数字音乐时代不背。

我举个例子。2016 年,周杰伦发布了《周杰伦的床边故事》,全网累计销量超过了 4000 万。今天靠粉丝支持拿了第一名的张艺兴,永远不可能成为昨日全民支持的周杰伦。

周杰伦从 20 岁出道到 2018 年截止,实体专辑总销量超过 3000 万张,网上下载次数也早超过麦当娜和阿姆等国际乐坛班霸级人物。还有,周杰伦的华语音乐面对的是所有华人以及非华人。

现在的华语音乐面对的是谁?

以前的华语歌手音乐专辑火了之后,可能会特意再出日语版、英语版的单曲或专辑,一方面是为了增加歌手的粉丝覆盖范围,另一方面业是真正想把当代中国优秀的流行音乐介绍给世界。

现在我看到的是,内销也出口。内销只销给某个特定的群体范围,出口也只主要出口到音乐榜单。给我的感觉就是头部的公司给粉丝们的一个必要交代:你看你们的爱豆上了国际权威音乐榜单哦,你们为爱豆的经济付出是值得的哦!

试想,如果各种媒体、社交平台在报道和音乐有关的事情上,不搞花边新闻、故意引起争议、不断美化明星人设等的信息轰炸,而是能够给予正面的引导、就事论事说音乐、能够给不同元素的音乐人多一些曝光机会,那现在的流行音乐质量,也绝对不至于会刺激到听众的胃肠道。

最悲哀的事,莫过于当下求知求真的人越来越少:不管原来是不是真的,很少还会有人再去用自己的学识执着的去求“真”,社会的判断标尺已经变成了「当有很多人都知道这件事的时候,它就成了真的」。

就像亚洲十大金曲和整个亚洲没有什么关系一样,我本以为只是关上门来集体自嗨,没想到现在已经是分裂成了不同的圈子在自嗨。关键是这几个圈子组成了一个大圈子,每天都用流量来碾压各种你看得到的地方,逃都逃不过。这个大圈子肯定还要积极的给粉丝们反馈,所以单单各种照片、电视录像是不够的,还得要音乐!所以要多给粉丝们打造这些明星的音乐作品,然后借助巨大的流量,再一次碾压着各大音乐平台的版面。

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万一天太黑,再闪耀的金子恐怕也很难在黑暗中被人发现。

为什么现在的人都喜欢听十多年前的流行歌曲?为什么全国的 KTV 点歌排行前十名依然是8、90 年代的港台歌曲霸榜?我本来以为按照事物的健康发展方向,一定是越来越好,就像你天天弹琴一样,未来一定会越弹越好。但如果真的是越来越好的话,那为什么怀旧的人越来越多?

一个人怀旧是情怀,集体怀旧只能说明一件事:没有现在,看不到未来,至少一路走过来的过去,还是好过的。

是好是坏,我相信只要稍微清醒的人都不会用脚投票。

都说那时候很好,仿佛那时候离我们已经很遥远,可那时候离我们现在才十来年不到。

500

最后和大家说一个华语音乐人的楷模——刘德华。

500

2018
年,已经 58 岁的刘德华宣布「My Love Andy Lau 刘德华 World Tour」演唱会将连办 20 场,从 2018 年唱到
2019 年。正好是在第 14
场刘德华因喉咙发炎而导致演唱会被迫取消,牵动着无数歌迷的心。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系列演唱会的首席鼓手,正好是哎呀音乐的爵士鼓教师黄子瑜。得益于班级学习群的“福利”,刘德华的这场演唱会从一开始到最后取消,黄子瑜一直在群里和同学们现场播报演唱会的各种现场情况。

500

我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很多同学并不是刘德华的粉丝,但是每个人都很真诚的关心着华仔的身体健康,他们叫的“德华叔叔”。而当讨论到刘德华作为一个明星时,所有人对华仔的敬业态度给予的都是尊敬,而不只是简单的赞扬。

这个现象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一个明星仅仅是通过作品和艺德,就能让和他有关联和没有关联的人,都能给出一致好评和支持、鼓励、理解。也许,我们所缺失的,也正是刘德华这样的明星。

刘德华在任何地方标榜宣传过自己努力吗?努力这件事,真不需要当成标签贴在自己身上让别人看见,而是需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音乐人说白了只是一个职业,那做这个职业,首先自己的业务水平是否过关?

500

判断一个音乐人是否努力,只需要通过他的音乐作品就可以证明,如同判断一个演员在自己的业务水平上努力下过功夫,也只需要从他们的演技中就可以看出来:一个优秀演员的影视作品一定是会越来越优秀、越来越好看,因为一个优秀的人会不断的磨练自己演技,并且把这份努力体现在影视作品中。如果一个演员今天的演技令人发指,第二年、第三年依然如此,那又何以能够担当得起“努力”二字?

如果你不能分辨好或不好,只能说明你对这方面知识的认知程度还不够,需要努力的不是你的偶像,而是你自己。

刘德华从 1985 年至今为止发行过近 100 张音乐专辑,歌曲高达 700 余首,专辑总销量是5000万张。而且这些销量还不是数字专辑的销量,是实打实的实体唱片:卡带、CD、VCD、DVD 等等,而且还不包括盗版的,如果把盗版加在一起总销量又岂止 5000 万这个数。

500

1991
年开始至 2009 年期间,国民的购买能力大家是很清楚的。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近 20
年的时间,刘德华每一年的专辑销量,在全亚洲都能超过百万张。比如 1994 年专辑《忘情水》全亚洲销量 300 万张;1997
年专辑《爱在刻骨铭心时 》全亚洲销量也超过了 150 万张。

那个比较真实的年代,数据都不会很水,一张超过百万销量的专辑,音乐作品也足够优秀,在健康环境下二者的关系永远成正比。所以从前也确实有很多找不到歌听的人,都是根据各种销量榜来找歌听。

然后会因为喜欢这首榜上的歌曲,从而会去听这个音乐人的其他作品;再然后就是开始接触相似音乐人的作品,让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以及音乐审美能力越来越高,对不同元素音乐的认识和理解也愈发充分。最终自己也从一个不知道听什么音乐的人,变成一个知道自己要什么音乐的人。

最残酷的是,代表了大众意义的流行音乐都已经如此这般了,摇滚、金属、爵士、布鲁斯、古典、电子、民乐等等等等想好起来,谈何容易!

500

音乐销量榜单的作用,从唱片公司来说,肯定有着互相之间进行宣发能力年终竞技的成分;从音乐人角度来说,良性竞争又能够起到推出更好作品的激励作用。

从吃瓜的群众来说,如果这是一个透明的,无水分,专业的榜单,我们也应当支持它的诞生,它也必定对中国音乐产业有利。

当然无论是什么样的音乐榜单,都应当受到大众监督,否则就是张榜出了一篇笑话。

自古长江后浪推前浪,只希望每一浪都能冲在浪尖上。也希望能真诚的对待人文艺术作品,毕竟这是留给世界和后人的礼物。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