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你的耳朵还好吗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03-01 09:35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鼎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3月01日 12 版)

5002021年3月2日,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贾寨镇中学,医务人员在给学生们讲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 视觉中国供图

年纪轻轻耳鸣不止,整宿地睡不着;好不容易睡着,早上起来头晕目眩,站起来就想吐,吃了东西也不见好转——年轻人,该好好照顾你的耳朵了。今年的3月3日是第二十三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关爱听力健康,聆听精彩未来”。

耳鸣引发因素多,习惯良好可预防

27岁的黎海(化名)最近的生活被工作填满,夜晚、周末都难得休息,更要命的是,周末两天楼上装修打电钻,可谓震耳欲聋。周一上班,虽说不用再听电钻声,但电钻声还是从他的耳朵里“钻”了起来。即使独处也仿佛身在闹市,深夜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睡,黎海被耳鸣折磨得苦不堪言。忍无可忍,他走进医院,经检查被诊断为主观性耳鸣。

有“主观”就有“客观”,国家耳鼻咽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助理、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学部副主任陈伟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根据性质进行分类,耳鸣可分为主观性耳鸣和客观性耳鸣。主观性耳鸣,即耳鸣是一种主观感受,在无声源环境中,仅患者自己能听到耳鸣声,通常由器质性病变或神经反射性病变引起。而所谓的客观性耳鸣,则是不但患者自己能听到耳鸣,别人也能听到耳鸣,又称“他觉性耳鸣”,耳鸣声通常为“咔哒咔哒”或与脉搏一致的“嗡嗡”声。

引起客观性耳鸣的常见原因包括耳咽管异常开放、下颌关节病、肌肉痉挛等。有的患者可以通过吞咽或咽部的肌肉运动来控制这类耳鸣。在陈伟接诊的耳鸣患者中,客观性耳鸣患者仅占约10%。“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把小听管的一端放到患者的耳道里,密闭好,然后另一端放在我的耳道里,在安静的环境下我就也能听到耳鸣声。”陈伟进一步解释说。

若根据耳鸣的时间进行分类,耳鸣则又可分为急性耳鸣和慢性耳鸣。急性耳鸣为3个月以内持续发生的耳鸣,慢性耳鸣则为持续发生超过6个月的耳鸣。

陈伟介绍,耳鸣可发生于儿童,但随着年龄增长,耳鸣的发病率会越来越高,在50-60岁患者中最常见。“无论老年人、年轻人还是小孩子,都可能发生耳鸣。人正常状态下也会发生耳鸣,比如用手捂住耳朵或者以侧卧位躺下耳朵接触枕头时,就能听到耳朵里有‘嗡嗡’声,而一松手或一翻身,耳鸣就消失了。又比如,当我们走进一间密封较好的房间内,耳内会听到‘嗡嗡’声,这种被称为生理性耳鸣。生理性耳鸣一般持续时间较短。”陈伟说。

可引发耳鸣的因素多种多样,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做以尽量减少耳鸣的发生呢?陈伟首先提到了耳机的使用。“现在好多年轻人耳朵上总是塞着耳机,走在街上,为了听得清楚,不自觉地就把声音调到很大来压过外界的噪声,如果长时间如此的话,肯定会对听力造成一定的损伤。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听力还挺好,但是偶尔有耳鸣发生,这实际上就是一个预警,它在告诉你,应该注意爱护你的耳朵了。”陈伟建议,使用耳机时音量最好不要超过80分贝,使用时间也不宜太长,头戴式耳机相比入耳式耳机,对耳朵更加“友好”。

此外,健康、规律的作息和清淡的饮食同样利于减少耳鸣。“熬夜导致睡眠不好,可能会引起耳鸣,耳鸣反过来又会加重失眠,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压力大或者焦虑也会引发耳鸣,要尽量避免。另外饮食上,要少吃刺激性和高盐、高糖、高油的食物,身体整体的状况好了,耳朵出现问题的风险自然也就小了。”陈伟说,如果只是偶尔耳鸣或断断续续耳鸣,可以认为是一种生理现象,无需过度担心。但如果耳鸣不止,且已经影响到了情绪、学习、工作和生活,那就应到正规医院去检查,求助于专科医生。

耳石症来袭,天旋地转

对于周桓(化名)而言,耳石症带给他的恐惧是巨大的。第一次发作是在一年前,那时他尚在国外留学,清晨醒来站起身,一阵前所未有的强烈眩晕感袭来,双腿发软,寸步难行,吓得他赶紧躺回床上,贴身的衣服竟已湿透。周桓以为自己是低血糖,躺在床上吃下整块巧克力,情况却没有好转,那天他躺到中午眩晕感才慢慢退去,他说当时的无助感和恐惧感足以令他终生难忘。周桓后来才知道,他患上的这种病叫“耳石症”。

“耳石症又被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位置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陈伟解释说,我们的耳朵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听觉,另一个就是平衡觉。而耳朵之所以能够控制我们身体的平衡,是因为耳朵里有个叫“前庭”的平衡器官,在前庭里有三根半规管,这三根半规管中充斥着淋巴液。紧挨着半规管的是椭圆囊和球囊,在椭圆囊和球囊的表面有一层胶质膜,胶质膜的表面黏附着一些碳酸钙结晶小颗粒,这些小颗粒就是“耳石”。当血液供应不足、过度劳累、受到猛烈撞击等任何一种情况出现时,耳石就有可能从原来的位置脱落,掉进半规管中的淋巴液里。这时如果头部改变位置,脱落的耳石就会刺激到半规管内的毛细胞,令人觉得天旋地转,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耳石症属于自愈性疾病,耳石在半规管淋巴液里会被慢慢吸收,但所需时间长短不一,有些人甚至可能需要数月才会好转。”陈伟表示,出现眩晕应及时到医院进行前庭功能检查,如果明确是耳石症,医生会采用手法复位对症状进行控制,且这种复位需要重复几次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医生也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控制眩晕的症状。但并非所有患者都能完全治愈,部分人会复发。耳石症患者短期内要避免剧烈运动。

想要尽量避免遭受耳石症的折磨,陈伟建议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作息,饮食清淡,同时保证对维生素D的摄入,多晒太阳。此外,除避免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外,运动时还应循序渐进,不可突然增加运动量。

2022年03月01日 12 版

————————————————————————

超六成青少年曾受皮肤疾病困扰,规范就医拒绝“容貌焦虑”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03-01 09:36

5002021年12月30日,《青少年皮肤健康状况调研》结果在京发布。 刘冰/摄

2021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张建中接诊了一个男孩。男孩的妈妈描述,孩子从1岁开始皮肤出现异常,当时的诊断是过敏、皮炎。然而治疗后情况并没有好转,母子俩从此踏上了漫漫求医路。

来到张建中这里问诊时,男孩的肘部、脖子、眼睑上都是皮疹,而且痒得厉害,孩子不停地抓。经检查,张建中诊断,男孩患上的并不是过敏、湿疹等病症,而是特应性皮炎。

“这个小患者皮疹的面积不大,但比较明显,说明治疗不足。”张建中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像该患者一样的低年龄群体是特应性皮炎“青睐”的对象,但青少年和家长对该疾病的了解和认知却很不足或是有误。

皮肤作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关乎人际交往的“面子”,青少年出现皮肤健康问题,容易产生容貌焦虑、自卑等消极情绪,影响心理健康和正常的生活学习。为深入了解青少年皮肤健康的认知状况和疾病负担,日前,中国青年报社携手赛诺菲共同发布了《青少年皮肤健康状况调研》。结果显示,超60%的青少年曾受皮肤相关疾病困扰;约66%曾被诊断为湿疹的青少年,在后续治疗中被明确诊断为特应性皮炎;有94%确诊为特应性皮炎的受访者表示疾病未受控制;近50%的患者及家属在寻求治疗时,优先考虑安全、副作用小、不影响生长发育的治疗方案。

特应性皮炎患者共病多,发育、睡眠、学习均受影响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通常以剧烈瘙痒、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及生活质量降低为特点的Ⅱ型炎症性疾病,主要由Ⅱ型炎症反应引起的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是一种难治性系统性免疫疾病,是‘皮肤—消化道—呼吸道’过敏进程的首发疾病。该疾病既往常常被简单描述为‘湿疹’,可伴发哮喘、过敏性鼻炎等慢性疾病,给患者特别是青少年人群的生活及学习带来危害,疾病本身及共患疾病的管理增加了患者和家庭的负担。”张建中说。

此次调研结果显示,青少年最常出现的皮肤症状依次是瘙痒(35.8%),皮肤干燥或脱皮(34.4%),红斑、丘疹或渗出(14.2%)。超10%的受访者曾被确诊为特应性皮炎,在确诊为湿疹/特应性皮炎的青少年受访者中,超八成患者一周内因为湿疹或特应性皮炎而感觉剧烈瘙痒。此外,很多确诊为特应性皮炎的患者合并有食物过敏(近71%)、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近56%)、哮喘(近45%)。

张建中的一名12岁患者曾因特应性皮炎无法入睡,妈妈、姥姥必须持续给孩子抓痒。孩子从5、6岁开始发病,全身60%-70%的面积有湿疹,头部、面部、手部、脚部尤其严重,而且一感冒就咳嗽,合并哮喘。家人为了照顾好孩子,身心俱疲。

“特应性皮炎就是一人得病,全家不得安宁。”张建中说,一些家长因此“病急乱投医”。有人根据自己在网上查的“经验帖”乱用药;有人不遵医嘱,随意改变用量;还有人尝试各类药物,但无法坚持。

张建中强调家长遵医嘱的重要性,如果发现孩子皮肤异常要及时就医,应到正规医院治疗,不能自行判断。“在医学上对于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是有标准的,即过敏原是否有阳性,血清里的免疫球蛋白含量、外周血液当中嗜酸性细胞含量、只要有一项指标异常就诊断为患病。”

94%的受访患者疾病未受控制,缺乏长期规范诊疗

调研数据显示,94%的确诊受访者表示,他们的疾病未受控制,即瘙痒、皮损、生活质量改善等未达到自身预期,仍受疾病困扰;41%患特应性皮炎的青少年受访者会选择去专业皮肤科医院进行规范诊疗;约52%因外用药物涂抹不便,无法长期坚持。

张建中强调,特应性皮炎作为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青少年患者及家属要建立疾病长期管理的意识,遵医嘱、尽早治疗以及规律治疗。孩子的衣物要选用纯棉材质、床单被罩经常洗换;洗澡时水温应在36摄氏度左右,使用偏酸性的香皂、沐浴液,沐浴后及时涂抹润肤露。另外,他建议家长用手,而不是用棉签给孩子涂抹药物。

值得注意的是,张建中的患者中,有不少是从小就开始忌口的,从而导致消化道的酶不健全,很容易过敏,身体瘦弱,生长发育受到限制。“我见到过一个13岁的小男孩,瘦得很,血液当中的总蛋白和白蛋白都低。这个孩子在当地诊断为湿疹,实际上是特应性皮炎,没有其他病。后来一问,很多东西当地的大夫都不让吃,说会加重病情。过度忌口是中国人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一个误区。”

张建中呼吁特应性皮炎青少年患者的家长,记录孩子的饮食并找到引发过敏的食物,千万不要过度忌口。

近一半患者和家属优先考虑治疗的安全性

调研显示,近50%的受访患者及家属在寻求治疗时,优先考虑安全、副作用小、不影响生长发育的治疗方案。大部分患者家长也跟张建中提出过,要保证治疗的安全。

张建中指出,近年来,特应性皮炎治疗药物的时效性、安全性、方便性和可及性均有提高,创新生物制剂的出现和应用可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对于长期控制青少年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疾病、提升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张建中举了一个外用激素药的例子:成人用药的时候会用到最高级,也就是第五级,因为成年人皮肤较厚,吸收较差,只有用最高级才能达到效果。青少年的皮肤比成人薄,用药就会用低一级的。

但是系统用药与外用药有所不同。“成年人的系统用药是根据病情选择,稍微有些副作用也可以,及时监测就行了。可是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要长个子,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皮肤、造血系统要发育健全,所以出于对安全性的考量,我们在为孩子选择治疗方式的时候慎之又慎。”张建中说。

“作为临床医生,我们期待患者和公众增强对特应性皮炎的认知,实现早期诊断,规范就医,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使患者在长期治疗的同时健康地成长和生活。”张建中说。

2022年03月01日 12 版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