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君:《天工开物》果真曾被清政府“封禁二百多年”吗?
艾君分析,清朝重文轻理的科举制度、《四库全书》没有收录,以及乾隆后科技发展……这些因素从一定程度上制约《天工开物》之后在社会上流行和再版---
《天工开物》一些未解之谜②
《天工开物》被“封禁二百多年”之迷分析
作者:艾君
近代以来,《天工开物》曾被清政府“封禁二百多年”的观点长期占有主流。有学者还说,清朝《天工开物》在国内一度不传,是因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被清政府禁毁。
关于《天工开物》被清政府“封禁二百多年”源头,应与宋应星之兄宋应升出版的《方玉堂全集》有关。现今一些文章里有以下类似叙述:18世纪后半叶,乾隆三十七年清政府借修《四库全书》,大兴文字狱,销毁不少对清不利图书,稍沾点边都逃不了被销毁命运。据说原因是,在江西进献给四库馆书籍中,发现宋应星其兄宋应升及其朋友陈弘绪等人的著作中有反清思想便照例销毁,江西成当时重点审查区域。审查发现《天工开物》中也有“北虏”、“东北夷”、“我朝”(指大明)等类似“反清”字样内容……便将《天工开物》一并销毁,遂国内失传。另外,被“封禁二百多年”之说出自民国时一件往事。说民国时有学者为寻找《天工开物》,国内找不到,从日本引进。我国现代地质事业奠基人丁文江在民国间《重印〈天工开物〉跋文》中,叙述其在国内千方百计想找《天工开物》找不到的经过。一些文章里有如下介绍,在清朝统治时期,在国外出版《天工开物》,国内反而绝版。据当代科学技术史家潘吉星考证认为,民国时“在日本《天工开物》一书非常容易见到。”这些情况出现又联想到修《四库全书》时曾有过的文字狱,或一些学者产生《天工开物》在清朝曾被销毁或封禁的猜想。
《天工开物》到底属不属清朝时禁书呢?查阅现存几种《清代禁书总述》,在3000多种禁书中并无《天工开物》。而发现,清初顺治年间却有《天工开物》第二版刻板发行后在南北各地流通的事实。雍正年间编撰出版《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和乾隆年间编撰出版大型农书《授时通考》中,也有大量转引《天工开物》各章内容。距修《四库全书》一个多世纪后的公元1877年,岑毓英在撰修的《云南通志·矿政》部分中,还引用过《天工开物·五金》章。而清朝植物学家吴其浚在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刻本《滇南矿厂图略》里也参考《天工开物》,同年刻本《植物名实图考》谷类等部分也引用《天工开物》的《乃粒》章。而同治九年,学者刘岳云所作的“西学中源”之说《格物中法》中也对《天工开物》进行引用、评论和注释。清末直隶候补道卫杰写的《蚕桑萃编》也有部分引用《天工开物》中的《乃服》《彰施》等章。新中国成立后,浙江宁波“天一阁”(明嘉靖建造藏书楼)里尘封着崇祯十年版本《天工开物》。这些说明,《天工开物》在清朝并没被完全禁毁,也没失传。另据江西当代学者徐钟济在2010年编著出版的《宋应星传》一书里说,此书在清代没禁此书。也有学者认为,此书在中国从未失传只是被冷漠。
那么,如果没禁又为何在国内匿迹二百多年呢?笔者阅读一些资料后认为或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是清朝的科举制度,从一定意义束缚《天工开物》在知识界传播,从而也就没有再引起社会关注。尽管今天回首来看当时的科举制度,有某些积极借鉴意义,但一度僵化死板的科举制度,从一定程度制约了当时科技发展。清代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其科举考试的生员(秀才)系列、乡试的举人系列、进士系列的会考等考试内容主要是与“四书五经”有关,以《四书》为主,其文题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原文,格式一般是八股文。从清政府科举考试内容看,而类似《天工开物》一些实用技术类被文人忽视也成必然。尽管鸦片战争后,也开始渐设“算学、经科”等新科目,到公元1905年9月2日科举制灭亡后开始兴办现代学校,但是从《天工开物》问世到科举制灭亡时间已过近三百年,期间《天工开物》没被足够重视,在国内逐渐冷漠流失,也是社会和历史发展决定的。
二是清政府编撰《四库全书》没收录《天工开物》,从一定意义看也抑制了其在社会上的流行。考究发现,关于《天工开物》上不了《四库全书》目录也有其原因。《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四库”修书之前,清代出版业高度发达,典籍充分积累,藏书兴盛,汉学成主流学风。《四库全书》提倡集合儒书,与释藏、道藏鼎足而立,倡导“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以经学为主的中国传统学术历经近二千年的发展历程渊源流变、兴衰利弊需作出恰当评价。尽管《四库全书》其子部也收录不少“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经典,但对一般科技综合类书是有所忽视的,所收录主要是“诸子百家”著作和各朝代具有代表性类书。对所收科技类图书要求较严格,需以征引材料,考证学术源流……这些也许是《天工开物》所欠缺的。从历史看,尽管乾隆也想借纂修书,以“寓禁于征”,但若只因《天工开物》里有“反清”字样内容而没收录或被禁毁,或不是主因,对于修书者而言删去或改之即可,何况《天工开物》内容并无明显反清思想。如果以有明显思想倾向的明代方以智、顾炎武等著作,在修《四库全书》时并未禁毁还获四库馆臣很高评价看,当时禁毁《天工开物》似乎缺少足够理由。由此笔者认为,《天工开物》上不了《四库全书》,应是编撰思想和主题所致。
三是清朝乾隆后或因社会发展因素,造成文人对《天工开物》漠然置之后,在社会渐淡忘。从历史时空看,明末《天工开物》的问世,适应了当时社会环境和世人对技术类图书的需求,促进了科技发展和进步。但就明朝科技类图书看,《天工开物》晚于《本草纲目》《甘褚疏》《泰西水法》等著作,在浩瀚的中国经典书海里,《天工开物》在清朝四库馆臣眼里则易被忽视。另外,从明末到乾隆历史又走过百余年,从历史发展看,《天工开物》虽具一定实用性、指导性和哲学、历史研究价值,但科技发展到乾隆年间,数、理、化、生等科学已在中国有所发展,那时已出版《几何原本》《物理小识》等相对科学之作,《天工开物》或已难指导当时中国生产实践,这或许也是乾隆之后国内没再版,逐渐淡出社会视野的时代原因。中国历史长河中,随时代交替、科技发展而亡佚后的书籍无以数计。
由此可见,清朝重文轻理的科举制度、《四库全书》没有收录,以及乾隆后科技发展……这些因素从一定程度上制约《天工开物》之后在社会上流行和再版。下一章主要分析《天工开物》在国内被漠然置之,而十七世纪开始为何会在日欧等地热传原因。(注:此文节选自民俗学家艾君“国学讲堂”第44讲讲稿,发于《工会博览》2022年02期(一月中旬)原题《〈天工开物〉一些社会未解问题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