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君:宋应星为何会写《天工开物》?

      艾君碎语:一部植根于中国固有文化传统、体现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明末问世的国学经典;一部对古代科学传统有效继承,也与当时兴起的有启蒙意义的实学意识和民生意识息息相关的科学著作;一部详细叙述明朝中国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及生产经验的技艺百科全书……它是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撰的《天工开物》。 2021年5月24日,IAU批准嫦娥五号降落地点附近月球地貌的命名,我国古代科学家《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榜上有名。这讲,我们的话题就从宋应星与他的《天工开物》说起……

500

《天工开物》一些未解之谜①

宋应星为何会写《天工开物》?

作者:艾君

        一部根植于中国固有文化传统、体现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明末问世的国学经典;一部对古代科学传统有效继承,也与当时兴起的有启蒙意义的实学意识和民生意识息息相关的科学著作;一部详细叙述明朝中国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及生产经验的技艺百科全书……它就是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撰的《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其图文并茂、注重实际、重视实践,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被我国学者称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技著作”,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此书共三卷十八篇,是在崇祯十年(即公元1637年)刻板印刷发行。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等生产技术。所涉猎技术,反映了明末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天工开物》在问世后,第二版也在清初顺治年刻印后在南北各地流通,并成为向国外出口的书籍之一,在日欧等地开始热传。那么,宋应星为何要写《天工开物》?这要从其家境和追求功名说起——

500

一,仕途失意,著书立说而扬名

        宋应星,字长庚,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出生于江西奉新县一个士大夫家族。自幼聪明好学,深得老师及长辈喜爱。稍长,考入奉新县县学为庠生,开始熟读经史及诸子百家,喜爱宋代“二程(程颐程灏)、周敦颐、朱熹、张载”四大理学家学说,尤爱张载关学,对天文学、声学、农学及工艺制造之学有很大兴趣,曾熟读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即1596年版)等书。少年时,宋应星爱好音乐、诗词,常与同窗好友在当地风景名胜处郊游,相互催诗,纵谈天下。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宋应星与兄应升赴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考取全省第三名、其兄名列第六,便有“奉新二宋”之名。当年秋,兄弟二人赴京应丙辰科会试,名落孙山。不久便去江西九江府白鹿洞书院拜学者舒曰敬进修。万历四十七年兄弟二人再赴京赶考,仍未及第。之后又于天启以及崇祯初年再试,均告失败,从此遂绝科举之念,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回乡服待老母,四年后应任为江西袁州府分宜县教谕,专心教书育人和对学问的孜孜追求,这便成为其一生中关键阶段。

         其五次进京会试的艰苦旅途跋涉,让宋应星见闻大增,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担任分宜县教谕期间便有时间将其长期积累的生产技术等方面知识加以总结整理,终于编著《天工开物》一书,在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由其友涂绍煃资助刻板印刷。《自序》中其描述说,“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乞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意思说,当时想验证书中所记生产技术或科技项目却缺少经费,想与业内讨论一些真伪也缺场馆,只得“炊灯具(备)草”(日夜写书),但“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可见,宋应星此时之贫困和写作之艰辛。

      《天工开物》发行后,引起学术界关注,其名也随之扬名九州。明末哲学家方以智《物理小识》较早引用《天工开物》中有关知识。到崇祯十一年,其在分宜任教谕四年期满,因期间编著《观象》《画音归正》《春秋戎狄解》《思怜诗》等不少著作,经考核被列优等教师,旋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俗称刑厅,掌管一府刑狱。崇祯十三年,宋应星辞官归里,明亡前夕被召任南直隶凤阳府亳州(今安徽亳州市)知州。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初宋应星再辞官返乡。当年四月清兵入关,建都北京;到五月明末福王在南京又建南明政权。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宋应星被荐授滁和兵巡道以及广州知府等职,南明亡后遂归故里,过隐居生活。有关其去世时间并无史料记载,或与其隐居有关。其最后作品是公元1655年为兄长所写《宋应升传》。不过,我国近代地质学家丁文江在民国《重印天工开物始末记》中认为,宋应星去世约是1661年,南明灭亡时。又据现代科学技术史家潘吉星在《宋应星评传》里考究,其约在1666年永历二十年辞世。

500

        我们从宋应星人生阅历可见,若没有其五次不远千里、历尽艰难赴京赶考经历,也不可能搜罗积累当时厚实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技艺资料;若没有其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也难以在担任教谕期间专心对学问的孜孜追求,将积累的生产技术等方面知识加以总结整理而写成《天工开物》…那么,宋应星是如何驾驭并完成这部科技著作的呢?………【未完节选】(注:此文节选自民俗学家艾君“国学讲堂”第44讲讲稿,发于《工会博览》2022年02期(一月中旬)原题《〈天工开物〉一些社会未解问题浅探)讲稿全文主要探讨综述问题如下:①宋应星为何要写《天工开物》?②宋应星是如何驾驭并完成这部科技著作的呢?⑶《天工开物》受世界各国推崇的真正原因呢? ⑷《天工开物》果真曾被清政府“封禁二百多年”吗?⑸若并没被禁,为何在国内历史匿迹二百多年呢?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