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生制度不为培养科学家所以成功了

朋友说,他在读研过程中被导师磨灭了科研热情,所以放弃科研,毕业就去工作。

而且现在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第一年上课,第二年做实验,第三年发论文毕业。

短平快且高度工具化,根本没法培养独立科研工作者。

500

但是或许,我说可能,中国的研究生制度,设计出来并不为了培养科学家呢?

众所周知,中国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总体还是处在下游。如果要往上游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提高劳动力素质。

让更多人变成高学历人才,当然是其中的表现之一。我们不断扩招研究生规模,确实可以达到这一点。

但是实际上,还有一种更高效的方法。

也就是保持现在严进宽出的研究生入学政策。

我国的硕士研究生,除了在校本科生可以拥有保研资格之外,只能通过考试取得。

对于特殊渠道的入学过程我不了解,但是总数太少所以不在考虑范围。

而硕士入学考试的参加要求,大部分并不限制和之前的学习科目有关联。

只需要通过报名硕士专业的统一考试即可。

以目前的竞争比例来看,通过笔试的分数线,大部分学科需要对报考专业的通识知识掌握透彻。

也就是说,换一个角度。

在入学之前,经过考试的我国硕士研究生就已经对本专业知识有了些许了解。

虽然不至于炉火纯青,但是起码已经可以运用些许学科思维。

而培养具有专业学科思维,则是优化劳动力的方法之一。

也就是说,我国的劳动力人才升级,在研究生入学前就已经完成。

放眼全世界,大范围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方法真的无出其右。

顺利拿到研究生学位,只是对掌握专业学科思维,并且可以达到同行认可的劳动力的奖励。

而在整个过程中,努力学习但是没有上岸的人们,他们也提升了自己的劳动力价值,在工作和生活中也会收益。

所以,我们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体系,在这方面是成功的。

500

那么对于科研人员呢?怎样才可以在中国体系下规划自我的学术道路呢?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现在博士的入学方案和硕士有很大区别。

申请审核制已经是大势所趋了。

在企业招聘方面,硕士和本科毕业生进入校招渠道;而博士生享有单独开设的通道。

可以理解为,博士其实是科研从业的第一步,也是敲门砖。

因此,本人非常非常建议谨慎开始博士求学道路。

个人认为准备开始博士道路最好的心态是:

随时可以开始博士道路,也随时可以放弃博士道路。

在准备心态之前,一定要对自己将要投身的科研问题,研究领域,学术氛围和导师有一定的了解。

有条件的话,了解越清楚越好。

其中可行性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国内高校或者科研院所下属的目标导师实验室担任科研助理,也可以说去实习。

近距离感受科研生活,同时扩展人脉,了解导师相关信息。

三个月就可以大致清楚,半年就可以完全明白这个实验室和自己是否适配。

如果不适配,去寻找下一个实验室即可。

直接给目标导师发邮件,附上简历表达想要实习的意见就行。

当然,有些人觉得浪费时间,精力,金钱。

那确实每个人所看重的,能够支持自己进行尝试的自由度有限。

但是,科研本身就是一个孤独的旅行。

长期不确定,不稳定,没有和过程匹配的回报,贫乏的经济基础。

再加上本国社会长期对科学家不慕名利,两袖清风,清贫报国的社会期待。

科研本就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一路顺畅的幸运儿少之又少。

这条路上长于理性思考的旅行者们,都会给出自己的答案的。

与其说是给大家打鸡血,不如说也是给自己加油的碎碎念。

感谢你看到这里,祝虎年大吉,虎虎生威。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