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学苑】【眉山论剑】云学生报名

陈平老师好,各位网友好。

我是一名脑科学在读研究生,目前在上海。在这里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最近的一些思考,有关于鼓励中国科研跨学科交流体制的系统设计方案。

第一,What is the ISSUE?

中国科研转化与科研者劳动价值市场化的双重困境。

除去一些基础科学研究,其他科学研究都是非常鼓励将研究成果进行应用转化。目前,鄙人知道的有孵化器模式,还有鼓励科研人员自行创业的模式。前者需要对孵化行业上下游非常熟悉而且识人也准的资深经纪人,这也就决定了不是高回报的行业养不起这类经纪人。而后者则需要科研人员兼具创业者的特质,而这两种特质结合的人才屈指可数。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转化没有给交叉学科以立足的土壤和施展的空间。

同时,对于科研人员本身来说,以上两种模式的主要受众为成熟的科研工作者。而对于研究生在读者,虽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希望可以继续在专业上有所建树,但是因为很多现实因素,往往在获得学位后,无法从事深化相关科研课题的工作。更有甚者,在短暂的研究生时间内,如果没有办法获得短期成果。延期过程会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然而,社会对这种在该专业上见解深刻的人才也并不一定有广泛的岗位可以安置。甚至可以说,大量的具有科研技能的专业人才在步入社会后,其科研潜力获得了极大的浪费。

因此,本人建议将科研转化的大部队由成熟科研工作者,转而更注重科研入门者的长时间培养和发掘。教育部及国家相关部门可以建立起全国联网的科研平台,以研究问题为导向,鼓励不同学科人才对研究问题进行跨学科讨论。同时,对科研人员在该问题上进行探索的有效工作时间进行估计,或者对劳动价值进行评估,按月给予劳动报酬。

对一个科研问题的提出者,可以是国家层面,也可以是公司和企事业单位。但是相应科研问题的提出需要伴有启动经费以供科研人员使用。启动经费至少需要支持两组科研队伍的前期研究。不止一组研究队伍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竞争环境。而科研问题解决期间的软硬件设施,也可以由问题提出者在科研平台进行有偿征用。

而试图回答该问题的主要研究者,则主要为研究生在读学生。而研究生只需要经过基础的标准化考试就可以获得入学资格。入学后也不直接进行导师选择,则是根据该专业下的科研问题进行课题轮转,与已经在研究该课题的课题组进行了解和交流,后达成合作意向即可开始自己在该课题下的研究。与此同时,该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的劳动领取报酬。如果想要更换课题,或者结束一个课题后再开展下一个课题,则重复最开始的双向选择即可。而研究生的学位授予,则更难用时间进行估计,更多是一种科研人员在进行足够的科研训练之后的祝贺仪式。在不涉及保密的前提下,将授予过程进行公开,并对优秀人才进行表彰奖励。

整个平台的管理人员则主要对研究者的工作进行报酬发放,原创性审核,相关数据保密,以及不同人员的贡献和市场化后的收益发放等(甚至这些问题也可以在科研平台提出)。

第二,What is NEW?

这个不成熟的系统除了更依赖互联网平台的大数据推送和管理外,比之前两种科研应用模式更新的考量是科研人员的可持续发展和问题导向的跨学科合作方式。

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的在鄙人看来和学位授予的时间设置无关。而如果没有办法将研究者的劳动量化并及时给予相应的报酬,以及将个体化合作所形成的知识产权合理分配,对于科研转化研究者的培养都十分不利。而如果减少给定期限的模糊性,保证稳定且基本满足的经济收入,同时保证后续知识产权带来利益的合理分配,本人相信科研者们是甘愿长期投身科研转化事业的。更重要的是,即便科研问题解决不顺利,科研者都可以在该平台下寻找新的科研机会,付出劳动,减轻经济压力。科研转化过程将更多是对科研者事业的探索过程,而不只是学习并且获得承认的过程。

同时,由于科研转化平台由问题导向,跨学科合作作为一种理论上更优的解决方案将会获得极大关注。在跨学科团队中所获得的经验也将会更有利于科研问题的解决和科研者的事业发展。

第三,Why it is IMPORTANT?

互联网科研转化平台的建立,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大批科研问题的研究数据,研究者的研究经验,以及社会一线问题的迅速更新等。

在解决不同难度科研转化问题的或长或短过程中,时间和成果给科研者带来的影响将被降低。科研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包括实验视频,资料查阅过程等在经过授权后均可被储存并作为劳动报酬支付依据。

根据研究数据,待解决的研究问题和可解决问题的研究者之间也可进行大数据匹配。问问题解决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和解决者也将更加智能,同时为研究者的研究潜力评估也将因为依托于已有数据信息而更加可信。研究潜力评估数据也可作为量化研究者劳动报酬的依据之一,同时该公开数据也是研究者被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原因。伴随着后续研究贡献的外界评定,研究者们将更加爱重自己的羽毛,同时也将解决目前各项科研问题中的造假等问题。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