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了之,短时间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但是长时间看是不妥的

【本文由“大水风”推荐,来自《乡土自治古已有之,却在西风东渐过程中日益异化,逐渐变成上级政府的行政派出机构》评论区,标题为大水风添加】

  • 驴牌地沟油
  • 大队长不想给你计工分你就白干活,但是村长要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家就支持。然后没几年生产队就全部撤销,乡人民政府就建立了。

1. 公社不完美但是很好的完成了原始积累的时代任务,实践中权力结构上还是干部权力过大,没有达到所期望的高度的基层民主,但是在民众对集体仍有自决的权力,而不会像后来集体资产悄无声息的流失。

2. 为什么大家支持包产

工农剪刀差承接重工业改造的器械,农业剩余上交,导致集体收入少。

公社的个体积极性确实不如个体单干,工分制的存在本身也表明了这点,但是一体两面有弊端也有优点。

工分制过半按人口分配,按劳分配不足影响了效率,但是在那个粮食产量不足的年代保障了老幼弱残的生存。

公社承担了大量社会事业建设的职能,大量的非生产性劳动力参与工分分配,像医生、老师、文艺、工程建设人员。分的人多自然收入就少了,但是另一方面也极快的促进了公共事业的发展、社会结构的现代化。

农业生产力来说,个体积极性只是一方面,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方面水利灌溉、农田整合、开垦荒地、道路建设,都是传统个体小农无法做到的。而熟人社会中,像你说的不给记工分这种情况会有、不少但并不是普遍存在。

3. 一分了之,短时间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但是长时间看是不妥的。90年代中后期开始乡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倒退,集体资产的流失,以及相对应的矛盾激化、乡村治理的举步维艰,都是源于此。村民逐步失去了治理权,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就有了权力真空,原有的既得者本土精英们也就逐步鸠占鹊巢,不在根上动刀子,沿着这条路子进行改革,只会事倍功半。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