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不宜盲目介入舆论热点,挑动社会对立与排外情绪

重庆星巴克事件的真相可能并非如一些人想象那样由星巴克员工驱赶在门口吃饭的警察引起,有当时在现场的人表示,当时的情况是警察在星巴克门口的吸烟区吃饭,有顾客想抽烟,店员就问警察能不能换个位置。星巴克店员没有驱赶警察,警方在事后也没有表达异议,这就是一件我们日常生活场景中在任何人身边都可能随时发生的事情,完全不值得大惊小怪。

从一般推理看,在我们中国这样社会文化的国家,即便是星巴克这样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也不太可能发生这种事情,尤其当涉事主体只是一家营业店面,当事一方是几名代表了体制权威的警察,另一方只是普普通通的店员。

这种情况在美国或欧洲可能发生,因为这些国家比较注重私权,经常会有一些店面主管拒绝为某些特定群体提供服务,但是在中国,这种事发生的可能极低。从当事双方的后来反应看,也确实都不觉得这是个什么事。

但是呢,这件事发生之后,我看网上立刻有人开始上头,开始对星巴克网络揪斗,认为星巴克”洋垃圾早该滚了“,并且”强烈要求所有餐厅和公共场所无条件向警务人员开放就餐位,否则就是叛国,滚出中国。“

尤为令人遗憾的是,一家在媒体界可以说居于“扛把子"角色,负有引领舆论与宣传重任的核心媒体,在具体什么事情都还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也立刻下场发声发表了《星巴克请收回你的傲慢》的评论,认为此举纯属“挑衅”,严厉质问星巴克:谁给你的权力?谁给你的底气?

如果说网民上头是受到建构良好警民关系的朴素情感驱使,在相关信息缺失情况下带有一些情绪化表达甚至民粹的情绪在里头,还不令人意外的话,作为一家主流核心媒体,在相关信息还一抹黑的情况下就“顺风放火”带舆论,一副咬牙切齿要把当事另一方就打入舆论死牢的行为,就实在有点令人费解了。

幸好这件事的相关信息很快就多了起来,星巴克方面就店员行为表示了歉意,警方也没有提出更多异议,当事双方都不希望这件事发酵。我们可以设想如下,如果这些相关信息公开晚一些,或者哪怕有任何一方不愿意就此过去,在该核心媒体掀起的风向引导下,舆论场会发生什么事情?

会不会又成为一个网上舆论风暴?会不会一方面,大众愤怒情绪被调动起来,网络舆论把星巴克打入“死牢”,另一方面,这种带有民粹情绪的舆论效应又扩散到对外经济开放与交流领域,影响到国际投资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对于该媒体来说,会不会也是一种媒体形象与公信力上的损失?

有人说不会吧?怎么可能这么严重?就这么一个小事会有这样严重的后果?过去就过去了。

我给大家说,会的,一定会的,情绪是会传染的,如果这种事情发生,一定会在国际投资人中间产生心理影响。这种事如果每年发生几次,不用多,三五次就行,那么整个市场的氛围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些都是有前例可鉴、有教训可循的。

尤其在当下,在经济下行压力与整体就业压力已经很大,国际投资走向与产业链选择因为中美斗争面临巨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这种事情别说频繁发生,就是偶尔来那么一次,所带来的损失与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主流媒体一定要对国家、对历史、对整体经济形势与对外交流负起责任——我说的负起责任不是说去掩饰问题,该发声的不发声,天天讲一些空洞的废话,而是说不要再人为制造问题,不要在“政治正确”掩护下恶化舆论与经济环境。一般网民也就算了,如果我们的主流媒体都把握不住自己,那就太糟糕了,希望这种事以后不要再发生。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