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8中国主流音乐圈五大怪现象
昨晚播出的《今晚九点见》里,郑钧一顿炮轰:“现在流行榜上火的歌都是屎。”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狄更斯《双城记》
有人聚集的地方就有圈子,无数个圈子组成了江湖。音乐也是个江湖,因为它有着无数个圈子,这些不同的圈子加起来就组成了一个叫做音乐圈的东西。
不同圈子之间信息一定是不对称的。比如快要成为「中国现场金属乐丰碑」的
330 音乐节 2018 年史无前例成功地办了 6 场,这事儿可能古典音乐圈子的人就不太知道;古典音乐在 2018
年的中国有回暖的征兆,那关注民谣的人就不一定感觉得到;那民谣圈去年市场不景气的事,爵士圈子的人肯定也不清楚。
但不管是摇滚圈、金属圈也好,电子、爵士、布鲁斯圈子也罢,终究都属于是小众圈子。体积最大最厉害的,当然还是主流音乐圈,全世界都一样。
主流代表了绝大多数的集体,这个集体决定了这个圈子衍生出来的是什么样类型的音乐和文化潮流。如果要我说欧美日的主流音乐圈,我肯定讲得头头是道,但如果是讲咱们的主流音乐圈,却根本不知道从何说起。
当代的中国主流音乐圈很是奇怪,它好像和你很近,但是又隔得很远;它好像和音乐有关系,但又好像没关系;最明显的特征是偶像明星不需要用作品说话,热门歌曲也不再需要原唱者。2018 年国内音乐圈的奇怪远不止于这两处,下面和大家一起来讨论下,你所不知道的那些怪现象。
明明不能吃,还要集体说真好吃
2018
年初,从韩国引入的网综模式《创造101》和《偶像练习生》开播。这些年从国外引进了不少综艺模式,弄得好像我们没办法原创一样。偶像养成的网综之前也是,像2015年的《星动亚洲》、2016年之后的《蜜蜂少女队》、《燃烧吧少年》、《加油美少女》等等还有很多,不过因为整个电视平台走下坡路,所以都没怎么火。
也许是此前的市场奠基,《创造101》和《偶像练习生》应该感谢这些卫视的炮灰,这两档节目不仅终于通过网络「全民化」火了,还成功把偶像和饭圈文化深入到了国内的公共视野中。
《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里面那些偶像们的名次,基本上是靠着粉丝集体拼钱决定的。这两档节目抛出了“全民制作人”的概念——由粉丝出钱赞助爱豆出道。可别小看了这些同样属于主流音乐圈的娱乐节目,仅是《创造101》的孟美岐个人粉丝集资高达1200万。
这哪是创造偶像,这是在创造能够拉来单子的业务员啊!
接下来, 网综结束后,出道的偶像艺人们没有发行音乐单曲,而是开启了各种代言、商演的花式圈钱大法,火箭少女更是出道后就配合伊利玩起了新游戏规则:由粉丝购买产品数量决定其爱豆能否代言相应产品。 各种圈钱大法其实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比如商品以销量“威胁”粉丝这样的方式对行业和粉丝来说都不健康。粉丝们有为偶像花钱的愿望,但粗制滥造的内容和毫无意义的营销活动也会快速抹杀掉粉丝们的热情。
偶像就是陪伴你成长的一个阶段的那个人。有些人的偶像是某个体育明星,有的是超级英雄,有的是音乐明星,每一个粉丝给予偶像的支持,偶像总是会通过自己作品的力量回馈给粉丝:一记禁区内的突破过人射门得分、再一次保护为了地球、源源不断地推出优秀的音乐,每一个都来自偶像在自己领域创造出来的作品。
只是我们的偶像总是经不起时间考验很快就消失了,虽然作品是一个偶像能否长盛不衰的重要依靠,但我听到看到过太多国内的主流言论,有很多人说:喜欢一个偶像,喜欢这个人本身,要大过这个人的作品,哪怕没作品。
不知道这个风是刮到了主流音乐圈中间,还是这个圈子里这个歪风本来就在。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主流偶像明星,只需要维护好自己的人设,表现出自己能努力并且让粉丝看到这点就行了。粉丝是一个多单纯的群体啊,哪怕是自己偶像做出了一坨像屎一样的音乐,但因为粉丝知道这是自己偶像“很努力”做出来的,所以也会边吃边说:真香。
明明不能入口,还要集体说真好吃,真奇怪。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档节目结束后,国家广电总局就发了一个通知:
通知规定,对于偶像养成类节目、社会广泛参与选拔的歌唱才艺竞秀类节目,要组织专家从主题立意、价值导向、思想内涵、环节设置等方面进行严格评估,确保节目导向正确、内容健康向上方可播出,坚决遏止节目过度娱乐化和宣扬拜金享乐、急功近利等错误倾向,努力共同营造暑期健康清朗的网络视听环境。
中国主流音乐圈的偶像音乐市场, 2018 年以唯一一首《卡路里》交了卷,不知道这个答卷大家还满意吗?
音乐榜单没有说服力
2018 下半年,腾讯和爱奇艺分别搞了《由你音乐榜》和《中国音乐公告牌》这两档打歌上榜的节目。虽然宣扬的是要改造华语乐坛,结果殊不知这些节目只是作为“偶像现象”大火的配套基础设施,所以各种榜单也并未如期盼般的引起多少波澜。
倒是这个年度榜单,引来了一片哗然和骂声。
这些给主流音乐打榜的节目的对行业的意义是好的,但多少都存在着宣传不足、入选机制混乱、音乐人不具备业务说服能力等问题,也因为国内打歌节目是基于“偶像”衍生而来的配套设施,所以榜单的影响力只局限于一部分偶像的粉丝圈。
2018 年内地出了不少海外打榜弄虚作假的丢人事,比如就有中国青少年大公无私帮助没有任何国际影响力的加拿大歌手刷成榜单冠军这样的事件,各种幺蛾子屡次引起全网热议。不管是什么音乐榜,很显然,国内时下的某些现象,也让这些国内的各类榜单并没有取得听众乃至歌手粉丝们的信任。
反过来想:这些在电视、电台、榜单、网综和各大流媒体平台上做足了宣传的明星歌手们,都集体带不红一首歌,那到底是人设的问题?还是粉丝的问题?还是歌本身的问题?
音乐榜没有公信力和说服力,也得不到信任,第二个奇怪现状。
没有一句能记住的旋律
其实那些曾经的辉煌在
2018 年依然很坚挺,甚至比 2017 年的势头还要猛:莫文蔚 5 月发布了《我们在中场相遇》,9
月许茹芸发布了《绽放的绽放的绽放》,李荣浩在 10
月发布了《耳朵》,此后一直到年底,陈奕迅、蔡依林、王心凌、陈绮贞、林忆莲等大牌扎堆发专,好妹妹、陈粒、苏运莹等独立音乐人也发布了很不错的专辑,许巍还在年底发布了压哨新专《无尽光芒》。
从我们惯常的角度来看,整个 2018 年的华语音乐圈绝对不是寂寞的。但奇怪也奇怪在这个地方:虽然有这么多新作品,虽然我们还能叫得上几首歌的名字,但仍凭我们绞尽脑汁也想不起这些新歌的任何一句旋律。
围绕音乐人本应该被讨论的音乐作品,变成了各种话题。比如李荣浩一人包办了所有工作,比如蔡健雅新专辑涉嫌抄袭,跟音乐有关的事情最后就成了各种热点,然后过了,就真的过了。
你可能也知道这些事,也知道他们发了专,但你对这些歌曲本身留下的印象几乎是没有的。这个现象不管是实力派音乐人还是流量音乐人都同时具备。诚然,当大众的注意力难以再被聚拢时,当大家对音乐的关注走得越来越远时,什么音乐的品质、风格的创新、艺术的水准,再拿来讨论就显得没有意义了。
2018 年国内发布的所有新歌,真的连一句让大众记得住的旋律都没有了吗?
最火的歌却没人知道原唱
按照播放量和传播率来看,2018 年的爆款歌曲有很多:《学猫叫》、《纸短情长》、《沙漠骆驼》、《养狗不养男朋友》、《讲真的》等等。这些歌名可能你一看就没有想听的欲望,但并不妨碍它们在 2018 年都取得了很不错的关注和传播。
但是依然有个怪现象,你可知道这些歌的原唱作者都是谁?
虽然这些歌也是在网络上流通传播,但早在当年,说《老鼠爱大米》好歹你还知道是捆绑在杨臣刚那儿的;说《两只蝴蝶》你晓得是庞龙;说《我的滑板鞋》你会想到庞麦郎;说《小苹果》你知道是筷子兄弟唱的,《最炫民族风》是凤凰传奇的歌。
这也正是我觉得的奇怪之处。“全民”选出来的音乐明星你不知道他有啥音乐作品,在民间火爆的歌曲却又不知道原作者是谁。
音乐的热传播方式不再是音乐平台
2018 年什么最火?如果答案只能有一个的话,我选抖音。
所有国内以渠道和平台为核心的播放器,都没有在推歌上取得成效,不管是虾米还是网易的独立音乐人扶持计划,也扶持不出一个能够大火的音乐人或音乐作品。虽然我们难以再在音乐平台上看到某首歌会成为播放上亿次的爆款,但并不妨碍这在视频平台上不能实现。比如我在上面提到的
2018 年最火歌曲,全都出自抖音。
2018 年给我感受最大的是,当我推荐某首歌,聊起某首歌的时候,人们总是会问我:这首歌在抖音有吗?在抖音火吗?
2018 是视频流量爆炸的一年。刚刚赴美上市成功的腾讯音乐虽然手握 2000 万首音乐版权,但版权收益只占 1/3,真正的收益全来自腾讯音乐下的直播平台。直播与短视频在我看来都属于视频类的东西,直播的大鳄代表有很多,但短视频就只有抖音这个大鳄。
抖音的短视频催生出了特有的听音乐方式,抖音的用户只要听到一段能让自己兴奋和激动的音乐,就能自己参与到这首歌的演绎中去,将自己投入到与歌曲本身的互动中。这种方式也因此造成了——歌曲原唱是谁,不重要。
也因此,音乐显得更加像不值钱的快餐。人们再也不需要一首三五分钟长度的音乐洗涤心灵了,15
秒有个快感就够了。三五分钟也许还能说个完整的故事,给听众一个完整的情感感受,但 15
秒能做啥?能做的只有给人迅速带来高潮和兴奋的副歌,集体主义下的反复播放让人精神上瘾,仅此而已。
于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谁编的曲、谁是词作者、谁是曲作者、谁录的音、谁是原唱,就显得都不重要了。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这首歌的乐器演奏水平如何、谁弹的吉他、谁弹的贝斯、谁打的鼓,就更不重要了。
由于短视频的火爆同时可以引燃音乐流量,一些互联网公司也开始加入到了这个领域中。
这些公司与音乐人(创作者 / 歌手)签下协议,拿下在他们看来有在短视频平台上具有爆款潜质的作品版权,再用流量操作将歌曲捧红,令歌手的商业演出费用得以上升,并从演出费中抽取演唱这首歌曲的授权费用。同时,将曲库授权给流媒体收听平台获取更多利润。
所以这些公司根本不在乎音乐人,也不在乎对音乐人来说非常珍贵的原创歌曲——在就没尊重过艺术的前提下,对于不赚钱的作品根本就没在乎过。把这些能火能给公司赚钱的歌曲版权牢牢握在手里才是最在乎的。
2018 年的音乐产业,已经和人们原本理解的样子,产生了巨大的区别。
2019 年趋势一定会是短视频,想自己音乐能火的,不妨试着今年走走这条路。
综上,我们看到的诸多怪现象,其实都说的是同一个圈子里发生的事。主流音乐圈在
2018
年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碎片化,整个行业正在被细分,正在被改变。这一年,出现了扎堆的偶像团体,却能没推出一个单体音乐人;出现了扎堆的音乐,有的人知道却记不住,有的人压根不知道;出了扎堆的榜单,有的圈子很认可,但又有很多圈子不能被说服。
其实这些怪现象在我看来,下一波国内的音乐市场很可能会被分割成各种形式不同的音乐形态,这些形态会被各种受众所热爱,也不再会有「全民」意义的超级个体出现,而是被平均后的各个圈子里的百花齐放。
但问题又来了,当今的主流音乐圈都是一派乱象,其他什么摇滚圈、金属圈、电子、说唱、古典、爵士、布鲁斯这些小圈子,又能好到哪儿去呢?
忽然想起 《庄子》中的一句话:
“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