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8年前的首钢石景山老厂区,探访原汁原味的重工业遗迹

      今天,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盛大开幕。

       曾经钢花飞舞的石景山首钢老厂区,摇身一变为冰清玉洁的冬奥场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全世界面前,必将成为工业遗址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新典范。

500

(在首钢老厂区群明湖畔的冷却塔旁,矗立着造型飘逸的滑雪大跳台)

       为办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落实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位于石景山区的首钢告别首都,搬迁到唐山曹妃甸海边重获新生。

       2010年底,首钢在北京石景山的老厂区实现钢铁主流程全面停产。

500

(大跳台立柱所用的80mm厚钢板,就是由从老厂区搬迁到曹妃甸的首钢中厚板厂3500毫米轧机轧制出来的)

       在今天冬奥园区的热闹背后,你可曾见过刚刚停产不久、“素面朝天”的老首钢?

       那才是传统重工业的真实底色。

       2014年5月31日,我曾经独自探访拆除改造中的首钢老厂区,在落满灰尘的厂房、杂草丛生的铁路间穿行,遐想这里曾经钢水奔腾、火车穿行的场景。

(注:本篇专注于首钢老厂区的大型工业遗存,欲了解钢铁生产的整体流程,敬请移步介绍首钢京唐的推送面朝大海百炼成钢面朝大海金石为开

500

       这是位于长安街西延伸段——石景山路的首钢东大门,2015年为配合长安街西延工程而拆除,2017年向西迁移500米重建。

500

       一进门看到的仿古建筑物是陶楼,原为首钢迎宾馆,现在是展示中心。

500

       走进老厂区,最先映入眼帘的巨型厂房是第二炼钢厂。铁水在这里被冶炼为钢水、铸造为钢锭。

500

       首钢二炼钢的前身是比利时冶金和装备巨头CMI(考克利尔)集团旗下的赛兰钢厂,位于默兹河畔的比利时小城赛兰(地图红标处)。20世纪80年代欧洲各国欲压减1亿吨过剩钢产能,有大量钢铁生产设备亟待出售,而首钢恰好急需先进的炼钢、轧钢设备(当时首钢年产400万吨铁,却只有200万吨炼钢能力,严重不匹配)。在首钢谈判购买同属CMI集团的瓦尔费尔轧钢厂高速线材轧机时,赛兰钢厂也被一并买下。为了节约建设成本,首钢把赛兰钢厂连设备带厂房一起打包运回国内,连屋面、墙面的铝板都带回来了。搬回来的整座赛兰钢厂,总重6.2万吨,首钢花了1230万美元就买下了。这笔钱在当时连同等重量钢材都买不到,更遑论买一座具有欧洲七八十年代主流技术水平的300万吨炼钢厂了,这笔买卖实在划算。1987年首钢二炼钢建成投产后,仅仅一年就收回全部投资。

500

       几经改造,二炼钢已经与原来的赛兰钢厂有较大的不同。赛兰钢厂以模铸为主,而经过改造的二炼钢拥有五台小方坯连铸机(就是布局图中的1#至5#铸机)和一台板坯连铸机。

500

       二炼钢厂房的一角是巨大的铁门,拉铁水的火车就是从这里驶入厂房,为转炉提供原料。

500

       正从货轮上卸下的原比利时赛兰钢厂210吨转炉炉体。

500

       作为炼钢原料的废钢正被倒入烈焰腾腾的转炉。

500

左:冷冷清清的出钢跨。

右:当年生产中的出钢跨。转炉位于这一跨的右侧。由转炉冶炼出的钢水在这里被倒入钢包,送到精炼站(画面中央远处亮着红光的地方)接受精炼,即接受进一步的脱气、脱氧、脱硫、去夹杂和成分微调,随后经钢包回转台(画面左侧近处)送往连铸机。

500

左:“两手空空”的钢包回转台。

右:当年生产中的钢包回转台,负责把盛满钢水的钢包从出钢跨转运到浇铸跨,即把钢包送到连铸机那儿,同时把放空的钢包送回出钢跨。画面右侧灰白色的大罐子就是钢包。

500

左:大量设备拆除后1#铸机破败的台基。

右:当年生产中的八流小方坯连铸机。连铸机把钢水源源不断地铸造成八根长条状钢坯,随后切断成固定的长度,送往轧钢厂进行轧制。

500

       设备拆除后,型材厂只剩下空荡荡的厂房(左),不复当年轧钢的热火朝天(右,素材可能是首钢第三线材厂,即搬到国内的原瓦尔费尔轧钢厂)。所谓型材,就是轧制为特定断面的棒材,例如大直径的钢筋。首钢石景山另一类非常重要的产品是线材,即断面尺寸小的长条状钢材,如小直径的(<10mm)细钢筋、焊条等,由于常常成卷交货,因此也被成为“盘条”。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在高炉炼铁-转炉炼钢-轧钢的主流程之外,还有大量辅助生产流程为钢铁生产服务,包括炼焦、制氧等。

500

       首钢石景山焦化厂,负责炼焦及用炼焦副产物生产化工产品。照片中长条状的建筑是焦炉,右侧的大罐子是煤仓,左侧带着粗壮烟囱的是熄焦塔。一炉焦炭炼成后,红热的焦炭就会被推出炉膛,送往熄焦塔冷却。(焦炉的具体工作过程请见介绍鞍钢鲅鱼圈7米焦炉的推送)

500

       走到焦炉背后,就可以看到负责把焦炭推出炉膛的推焦车。

500

       焦炉煤气主要成分为氢气和甲烷,与主要可燃成分为一氧化碳的高炉煤气、转炉煤气都是钢铁厂的重要能源。这些煤气就暂存在巨大的煤气包里等待调用。

500

       人工湖对岸是首钢石景山的制氧厂,方形的高塔就是空分装置的冷箱,旁边的圆柱状罐子是气体储罐,而球形物体是储存液态气体的球罐,不同气体储罐以色带区分,蓝色为氧气,黄色为氮气,灰色为氩气。氧气是转炉炼钢所必需的气体,使用富氧气氛也能提升高炉炼铁效率,所以制氧是钢铁厂重要的辅助流程。氩气则是在转炉炼钢和炉外精炼过程中用于搅拌钢水的气体,用来吹扫去除有害气体和夹杂物。

500

       这座外形奇特的“塔”是套筒石灰窑,用于煅烧石灰石(CaCO3),为烧结和炼钢工序提供生石灰(CaO)。

500

       炼钢、轧钢要用到大量冷却水。这是二炼钢和型材厂之间的水处理设施。

       钢铁厂的物料调运大量依赖厂区内密如蛛网的铁路。

500

        首钢老厂区内陈列着钢铁厂涉及的各类铁路机车和车辆。

500

       GK1型内燃机车,由资阳内燃机车工厂生产,用于工矿企业内部的运转。“GK”就是“工矿”的拼音缩写。

500

运输炼铁原料的各类铁路车辆。

左上:敞车,车厢顶棚敞开的通用货车,用于运输矿粉、煤炭、石灰石等各类粉状、颗粒状物料。

右上:底开门车,在车体侧下部设有可以自动开关的车门,可自动卸货,用于运输焦炭、白灰(生石灰)等颗粒状、粉末状物料。

左下:翻斗车,在卸货时车厢可侧向倾翻,用于运输矿粉。

右下:白灰罐车,是在平板车上加装四个可吊装的密封罐体,用于运输白灰。

 500

运输炼钢原料和产品的车辆。

左上:废钢车,是车厢低矮的敞车,用于运输转炉炼钢的原料之一——废钢。

右上:渣锅(罐)车,车上的大罐子用于盛装炼铁、炼钢的炉渣(这辆车是运输高炉炼铁熔渣的)。

左下:铸锭车,使用时在车上安置铸模,直接在车上浇铸钢锭,随后拉到脱模间脱模。

右下:方坯车,由平板车改装而来,用于把方坯从炼钢厂运往轧钢厂。

500

       铁水车,用于承载铁水罐,负责把高炉炼出的铁水运输到炼钢厂。

500

       这个驮着纺锤形大罐子的车辆叫鱼雷罐车(鱼雷型混铁车),除了运输铁水外,它还可以用于暂存和混合铁水,以缓冲炼铁和炼钢之间的不平衡,即起到混铁炉的作用,也可以对铁水进行预处理脱硫、脱磷。

500

       近观鱼雷罐车,可以看到它的开口在罐体中部顶端,卸载铁水时依靠罐体两侧的倾翻机构倾转罐体把铁水倒出来,因此中央开口附近的罐体外表面也包覆上了厚厚的耐火材料。


       沿着蜿蜒的铁路向石景山老厂区的深处走去,终于到达钢铁厂最有辨识度的地标——高炉。

500

       这是四号高炉。没错,这就是本号的头像!

500

       石景山老厂区共有5座高炉,除五号高炉已拆除,原址成为演艺广场外,其余四座高炉都得到保留,成为对外展出的工业遗迹。

500

       从厂区西部的石景山上空航拍高炉群,只见烟囱林立、管路纵横,一幅经典的重工业画卷!

500

       群明湖和秀池是为高炉生产提供冷却水的循环水池。这是群明湖,对岸远处有宝塔的小山就是石景山,照片最右侧是三号高炉。

500

       这就是“网红”三号高炉,2014年还是一副“素面朝天”的样子。蒙古包一般的罩子是高炉罩棚,高炉的炉体隐藏在罩棚之内,顶上的框架是向炉内投料(左侧有皮带廊)和引出高炉煤气的管路。由于三号高炉当时尚未对外开放,而且到处在叮叮当当地施工,我没敢进入罩棚里参观。

500

       往高炉底下张望,但见水泥柱林立,甚是阴森(我记得这是在二号高炉底下)。其实,就在几年前,头顶上的各工作平台还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右,高炉“腰部”向炉内鼓风的风口平台,工人们正在更换风口)。

500

       在三号高炉旁边,还有一个看起来比高炉本体更加庞大的设备。

       这个由四个大“罐子”组成的四四方方的设备,叫做热风炉。热风炉采用类似于焦炉蓄热燃烧的原理,使用煤气为燃料,预热高炉进气,即为高炉提供“热风”。

500

      在重工业面前,单独的人类个体是那么的渺小,但正是无数渺小的人齐心协力,才创造出重工业的史诗。

500

       如今,首钢石景山老厂区经过改造,已经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但这份重工业的记忆永远不应被我们遗忘。

500

       1919年,北洋政府依托宣化地区龙关山、烟筒山的铁矿建立龙烟铁矿公司,在石景山脚下筹建炼铁厂,但是军阀混战、列强干涉下的旧中国无力建成这样一座大规模的铁厂。一战后国际钢价的暴跌更是让建铁厂成为政客豪商避之不及的生意。举步维艰之下,石景山铁厂险些步汉阳铁厂之后尘成为日资控制的企业。尽管躲过了举借日债的饮鸩止渴,石景山铁厂却在近二十年里没有炼出一吨铁而日渐荒芜。一直到1938年在日本人的统治下,石景山铁厂才建成投产,曾经是民族工业希望的铁厂,竟成为加重中国人民苦难的帮凶。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对石景山铁厂进行大肆破坏,腐败无能的国民政府无力将其完全修复。

500

       一直到解放后,在钢铁工人的不懈努力下,石景山的高炉才得以完全恢复生产。经过50年代苏联老大哥的援助和80年代以来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更重要的是几十年来自力更生发展工业的不懈努力,到1994年首钢的钢产量达到800万吨左右,超越鞍钢成为全国第一。但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此后十年首钢受限于空间局促、环保压力大、产品附加值低、钢铁行业格局变化等因素,钢产量裹足不前,迅速被后起之秀宝钢超越。从石景山到唐山曹妃甸,首钢实现了换羽新生,重回国内规模大、技术水平先进、产品附加值高的钢铁企业之行列。

500

  

       首钢的百年变迁,可谓中国工业发展史的缩影。石景山的老厂区,正是这段历史的见证。如今,石景山老厂区已完成自己的使命,把工业接力棒交到后来者手中。

       追忆往昔,中国工业一步步走来,经历了太多的艰难险阻,却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发展工业的决心。展望未来,更加宏伟的工业史诗正等待我们去书写。

相关阅读:

面朝大海,百炼成钢——走进首钢京唐(上)

面朝大海,金石为开——走进首钢京唐(下)

冷连轧起点——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

钢铁的艺术,电力的灵魂——冷轧取向硅钢

钢铁洪流,川流不息——超薄带钢无头连铸连轧

好钢用在航母上——鞍钢鲅鱼圈5.5米轧机

贴地飞行,始于足下——攀钢百米高速轨生产线

炉火不熄,黑烟已绝——钢铁厂烧结工艺

炼就大国重器的“八卦炉”——鞍钢鲅鱼圈7米焦炉

工业之肺里的生命气息——粗略分析疫情中的液氧供应

500

虽无球差校正眼,但怀扫描透射心

从一闪而过的荧屏画面中解析工业生产流程

破解材料密码,见证中国科技进步

做一个比铁还硬、比钢还强的工业党

欢迎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材闻窗外事

参考资料: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2008年242期石景山—铁色记忆(一)龙烟(点击“阅读原文”可看视频)

http://tv.cctv.com/2013/11/20/VIDE1384937038980237.shtml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2008年243期石景山—铁色记忆(二)白屋

http://tv.cctv.com/2013/11/20/VIDE1384936982635427.shtml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2008年244期石景山—铁色记忆(三)铁魂

http://tv.cctv.com/2013/11/20/VIDE1384936989190621.shtml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2008年245期石景山—铁色记忆(四)红楼

http://tv.cctv.com/2013/11/20/VIDE1384937010111211.shtml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2008年246期石景山—铁色记忆(五)

(完整视频网上搜不到了,只有部分首钢谈判购买比利时钢铁厂、拆解搬迁的片段)

http://tv.cctv.com/2013/11/21/VIDE1385000102427484.shtml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2008年247期石景山—铁色记忆(六)家园

http://tv.cctv.com/2013/11/20/VIDE1384937053080337.shtml

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20190607 百炼成钢(5)冰雪邀约.

http://tv.cctv.com/2019/06/08/VIDEzQyyPNMZ5s8zzGI8F8Kf190608.shtml

中央电视台.《钢铁脊梁》第三集钢铁之翼(首钢京唐轧制化学2大跳台用钢,35:23开始)

https://tv.cctv.com/2021/12/01/VIDECXHYVp41f2rWe9ha7q41211201.shtml

宗福腴,卢晖麓.由比利时引进的赛兰钢厂钢结构构造特点.工业建筑,1988(03):17-24.

高伯聪. 首钢购买塞兰钢厂始末.当代北京研究(2012年第3期).当代北京编辑部,2012:40-45.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