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医生陶勇:我仍庆幸自己成为一名医生
近期,《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三季备受瞩目。
与前两季聚焦律师行业不同,第三季呈现的是医学生努力成为医生的过程。
理想与现实、竞争与淘汰以及医患关系再次成为人们所热议的话题。
这次,一位与众不同的嘉宾——陶勇医生脱下白大褂,以加油团成员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
上面这张节目官宣海报里,陶勇医生阳光帅气,谁也想不到去年他是那个在ICU里接受治疗的患者。
陶勇,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
2020年1月,朝阳医院眼科发生暴力伤医事件,这场变故使得他由医生转变为患者,左手再也法拿起手术刀。
得知行凶者的名字之后,陶勇一度对从医的初心产生了动摇、对救死扶伤产生了质疑。因为行凶者是他想尽办法帮其恢复视力的患者。
一时间,医患关系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彼时目睹现场的年轻医生也遭受了巨大的心理打击,很长一段时间无法面对现实。
但陶勇并没有就此消沉,在治疗复健期间,他与好友李润共同完成了一本书——《目光》。
陶勇医生说:“为这本书取名‘目光’一是因为我本身是眼科大夫,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患者的目光;二是这些目光承载了太多东西,无论是喜悦、悲伤还是感悟,通过目光都可以探寻得到,目光是希望,是光明。”
他在书中透露,自己并不希望受伤这件事被太多人关注。因为,每天都有那么多人在生死边缘挣扎,他认为自己与他们并无二致,他觉得这件事真正的意义在于,它能为这些关注的目光呈现什么样的价值。
书中的内容更多的是陶勇从医二十年来,从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患者和朋友身上以及书本里吸收到的能量,关于善恶,关于生死,关于医患,关于人性,关于信仰……
▲陶勇医生受伤前
善恶并不对立
关于善恶,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2019年下半年的某一天,陶勇去燕达医院会诊。
会诊结束后,陶勇从楼梯下楼,当他从窗户往下看时,正好看见楼下有几个人在树下乘凉聊天,他们身后有一个中年男子,正将手伸到其中一个人的口袋里。
仔细一看,这个中年男子陶勇竟然还认识。
他是陶勇一个小患者的父亲,他女儿十六岁,在做完白血病骨髓移植术后,因为长期使用激素,引起了白内障,需要置换人工晶体。
为了给女儿治病,他几乎变卖了所有家产,生活一贫如洗。看到这位父亲,陶勇心里五味杂陈。
过了三四天,陶勇又一次见到了这位父亲。
当时,一个老太太在下电扶梯的时候摔倒了,电扶梯还在滚动,老太太半天爬不起来痛得直呻吟。
他二话不说就把老太太背去了急诊室,安顿好就默默离开了。
同样一个人,偷过东西,做过英雄。
那你说他是善还是恶呢?
菲茨杰拉德说过:“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有过你的那些优越条件。”
恶,有时可能是无奈的选择。
媒体采访陶医生时问他:“如果重来,你还会为他(伤害陶医生的人)诊治吗?”
他的回答是绝对不会。
他在书中说到:“医生也是人,医生将善良作为品格的基石,但不能是佛陀,以肉养虎,以善待恶,那么无形之中是助长了‘恶’的势力。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法律应对‘恶’给予惩罚,人们应对‘恶’给予抵抗,那么才有可能实现‘善’普天下,我希望我是最后一个被伤的医生。”
伤害我的是患者,治愈我的也是患者
“读《目光》里的故事,我快不起来,也停不下来。它的每一个讲述里,都有平凡世界里的普通人拨开伤口、拆着肋骨搭建的温情世界。”——倪萍
书中的每一位人物都很真实,真实到为其落泪不止,他们的善良、坚韧、感恩乐观带给陶勇面对“至暗时刻”的勇气。
书中为我们讲述的有靠着自己布满老茧的双手去卖报纸、扛包,坚持十几年给儿子治眼睛,每天只花5毛钱买馒头吃,却依旧无私帮助来京看病的同乡的“天赐爸爸”;
有凭借陶医生的手术在临终前获得7天光明,并实现了为自己缝制寿衣夙愿的阿婆;
有乖巧勇敢的小岳岳,还有陶勇经常提到的薇薇。
薇薇小时候得了白血病,后来骨髓移植成功治好了白血病,又因白血病患上免疫性眼病,以致双目失明。
如果要恢复视力,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向眼球内注射药物,每周一次,连续六次。由于薇薇年龄太小,所以注射时需要全麻,每次注射要额外增加一千元的费用。
薇薇知道这件事后便拽着陶勇,告诉他自己不用全麻——“我可以的”。
这一切,只是因为她想把钱省下来,留给还在上学的弟弟用。
后来薇薇的眼睛恢复了部分视力,她的妈妈和学校的一位老师带薇薇参加了慈善救助基金会举办的绘画比赛,最终获得一等奖的薇薇得到5000元奖金,还拿出1000元捐献给了素昧平生的小患者天赐。
有一次薇薇去看望陶医生,她说:“虽然我眼睛看不见,但是我可以听见风在说什么。”
“那你听见风在说什么呢?”
“春天来了。”
或许就是那些一个个让人感到温暖的瞬间,那一颗颗温热善良的心,那种被需要的感觉让他继续坚定地走在医学之路上。
医学是信仰
陶勇的挚友李润说,他仿佛天生就是为学医而生的。
大学时有一次一群朋友谈到梦想,大家都想着发大财,只有陶勇饱含深情地说:“我要攻克癌症,留名史册。”把大家吓得半晌没人接话。
天下无盲,是他的愿望和毕生追求。
当如今的大部分人已经把所学所做当做谋生手段,早已觉得疲惫,又或许找到更轻松的方式去生活时,我们在陶医生身上看到的,是一颗干净纯粹满怀医学与理想的赤子之心。
他的信仰,就是医学。
“医生所能带给病人的希望,不只是解决病痛,还有在生死之间的一种期待。”
“天赐的爸爸说,他人生中就痛哭过两次,一次是天赐摘除第一只眼球的时候,一次就是我受伤后,他躲在自己物流工作的卫生间里哭了一个下午。还有一位患者的母亲说,她愿意把她的手捐给我,因为在她眼里,我的手就是她孩子的眼睛。”
对于他们来说,医生的手是希望和期待。
《目光》不仅仅是自传,还是一本沉思录,它让读者有机会从医生的视角认识到作为医生那些迷茫、无助、纠结的时刻,那些支撑他们一路咬牙坚持的动力来源;它让我们认识到即使只有1%的机会,医生也会尽100%的努力去救治患者,认识到医学虽然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但一定会尽力给我们最好的结局。
医者仁心,每一个医学生心中都怀揣着对医学的热忱,想过自己有一天能攻克癌症,也曾因为感动、委屈、无奈、自责而流下眼泪,我们看到的或许只是穿着白大褂忙碌的身影,却忽视了口罩下疲惫的面容。
信任和尊重并非独立的,毕竟医生和患者共同的敌人是疾病。
如陶医生所说:“医生并没有那么伟大,但医生这份职业却值得被尊重——医生自己对这份职业的尊重,会让自己的从医之路更加坚定;外界对医生的尊重,会让医者之路更加宽广。”
“愿有朝一日,天下无疾,医护卸甲。”
主 编:阿布德吾力
副 主 编:刘美仪、艾孜则
版 块:聊撩好书
版 主:田雅琪
作 者:陈妍蓉
校 对:阿吉古丽
排 版:木巴热克
图片来源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