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现代自然科学10位开创者(一)

中国近代现代自然科学10位开创者(一)

吴国发

初稿:202111

修改:20211217

 

内容提要:中国近代和现代的自然科学有十位开创者。本文介绍了其中的五位科学家:(1)中国现代数学领军主帅华罗庚;(2)中国现代物理学开创者吴有训;(3)中国近代化学之父徐寿;(4)中国现代力学开创者钱伟长;(5)中国现代天文学之父张钰哲。

关键词:科学家  华罗庚  吴有训  徐寿  钱伟长  张钰哲

 

在讨论中国历史近代和现代的自然科学开创者之前,先要确定中国历史近代和现代的分期。对于中国历史近代和现代的分期,有几种看法。笔者认为: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属于古代;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是近代;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起,是现代。在国际上,学者公认的现代也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起的时代。这与我对中国现代的起始时间的界定一致。

中国现代自然科学在起步的时候非常落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自然科学发展很快,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的1949年,中国自然科学与美国的差距大约是100年。经过71年的发展,中国自然科学与美国的差距大大缩短,现在的差距大约30年。

自然科学包括十门学科: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遗传学,植物学,动物学。

对中国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许多科学家做出了很大贡献。可以称为中国现代自然科学开创者的科学家有下列十位

(1)中国现代数学领军主帅:华罗庚。

(2)中国现代物理学开创者:吴有训。

(3)中国近代化学之父:徐寿。

(4)中国现代力学开创者:钱伟长。

(5)中国现代天文学之父:张钰哲。

(6)中国地球科学开创者:李四光。

(7)中国生命科学开创者:林可胜。

(8)中国遗传学之父:谈家桢。

(9)中国植物学之父:胡先骕。

(10)中国动物学之父:翟秉志。

我们先介绍前五位科学家:华罗庚,吴有训,徐寿,钱伟长,张钰哲。下一篇文章《中国近代现代自然科学10位开创者(二)》再介绍另外五位科学家。

 

(1)中国现代数学领军主帅:华罗庚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数学家,社会活动家。华罗庚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华罗庚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500

华罗庚是新中国现代数学的领军主帅,不是“中国现代数学之父”。没有任何数学家能够被称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发现、培养华罗庚的熊庆来教授是中国现代数学的开创者之一。

熊庆来1930年在清华大学当数学系主任时,从学术杂志上发现了华罗庚的名字。他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方面的才华后,毅然打破常规,让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后来推荐他进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

华罗庚于1924年从金坛县立初级中学毕业;1931年被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工作;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1938年被聘为清华大学教授;1946年任美国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大学教授;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春,华罗庚从美国经香港抵达北京。他在归国途中写下了《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华罗庚在信中说:“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

华罗庚回国后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1951年当选为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同年受命组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所长。1954年,他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至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委员;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3年被选聘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为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

华罗庚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他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难题、华林和塔里问题改进、一维射影几何基本定理证明、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等理论数学的重要问题。

毛主席很重视、赏识华罗庚。1964年初,华罗庚给毛泽东主席写信,表达要走数学与工农业相结合道路的决心。毛主席亲笔回函:“诗和信已经收读。壮志凌云,可喜可贺。”华罗庚被外国同行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但他更在乎人民群众送给他的一个称谓――“人民数学家”。

500

在文革期间,华罗庚积极宣传推广数学在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优选法和统筹法。1970年4月,国务院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邀请了七个工业部的负责人听华罗庚主讲《优选法》和《统筹法》。

华罗庚被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列为当代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1985年6月12日下午4时,在东京大学数理学部讲演厅向日本数学界作主题为《理论数学及其应用》的演讲,由于突发急性心肌梗塞,于当日晚上10时9分逝世。

 

(2)中国现代物理学主要开创者:吴有训

中国现代有几个世界闻名的物理学家。但是,没有任何物理学家可以被称为“中国现代物理学之父”。 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有几个物理学家。吴有训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吴有训(1897年4月26日—1977年11月30日),字正之,江西高安人;物理学家,教育家。他被称为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从新中国建国初期起,吴有训一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500

1920年6月,吴有训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5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26年回国,在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任教;从1928年起,先后任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1929年,吴有训在清华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近代物理学实验室。

1936年,吴有训被德国哈勒(Halle)自然科学研究院推举为该院院士,成为第一位被西方国家授予院士称号的中国人

1945年,吴有训任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校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6月初,上海科技团体联合会推举吴有训为主席;6月中,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任命他为国立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相当于校长)。1950年,吴有训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吴有训主持制定数理化等基础学科《12年科学远景规划》。1963年,他参加与制定《中国科学技术10年规划》。

吴有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X射线、特别是对散线和吸收方面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在X射线散射研究中以系统、精湛的实验和精辟的理论分析为康普顿效应的确立和公认作出了贡献。1926年回国后,吴有训开创X射线散射光谱等方面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创造性地发展了多原子气体散射X射线的普遍理论。

吴有训为中国物理学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钱三强、钱伟长、杨振宁、邓稼先、李政道等杰出科学家都曾是他的学生。

 

(3)中国近代化学之父:徐寿

中国没有公认的现代化学之父。但是,中国有近代化学之父:徐寿。

徐寿(1818年2月26日—1884年9月24日),字生元,号雪村,江苏无锡人。徐寿是清朝末期的著名科学家,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

在中国,系统地介绍近代化学的基础知识大约始于19世纪60年代。在这一方面,徐寿做的工作最多、最重要。因此,许多科学史专家都公推徐寿为中国近代化学之父

500

1855年(清朝同治五年),徐寿任上海江南制造总局襄办。从1856年至1868年,徐寿先后制造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第一台以蒸汽为动力的木质轮船,第一艘机器轮船。后来,徐寿父子又造出了我国第一艘兵舰

1857年,徐寿在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建立翻译馆,从事翻译。他学识广博,精于化学,从事译书17年,先后译述了百余卷西方科技书籍,著作13部。徐寿所译的《化学鉴原》、《化学鉴原续编》、《化学鉴原补编》、《化学求质》、《化学求数》、《物体遇热改易记》,加上他儿子徐建寅译的《化学分原》,合称《化学大成》,将当时西方近代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以及化学实验仪器和方法作了系统的介绍。在中文元素译名方面,采用音译结合意译的化学元素中文名称,绝大多数沿用至今。徐寿还译著《西艺知新初集》、《西艺知新续集》等,介绍当时欧洲的工业技术。此外,徐寿还编制了《中西化学材料名目表》和《西药大成中西名目表》。

徐寿首次在上海建立了化学工业。徐寿还翻译和撰写军火生产技术的书籍和文章,并亲自参加军火生产实践,建立了江南制造总局火药厂。后来,徐寿和他儿子徐建寅有在天津、汉阳等城市建立火药制造局。

1863年(清同治十三年),徐寿与傅兰雅创办格致书院,主持院务。他首先在院内开设课堂实验,普及化学实验方法,开创了化学教学的先河。1876年(光绪二年),徐寿编辑出版中国早期专门介绍自然科学的综合期刊《格致汇编》。格致书院和《格致汇编》对中国近代教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徐寿一生虽先后在曾国藩和李鸿章门下工作,颇受器重,但一直未得过高官厚禄。直到清1862年(同治十二年),他才任江南制造总局提调。

 

(4)中国现代力学的主要开创者:钱伟长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2010年7月30日),江苏无锡人;物理学家,力学家,数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20年。

钱伟长于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1942年获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受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

钱伟长在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当选为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副校长,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上海大学校长。

500

钱伟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至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六届、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八届、九届名誉主席,中国力学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此外,钱伟长还是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江南大学名誉校长、名誉董事长,暨南大学名誉校长、董事长,扬州大学名誉董事长,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名誉会长,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会长。

在新中国诞生前,钱伟长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系,开设了中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

新中国诞生后,钱伟长招收新中国的第一批力学研究生,出版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创建上海市应用数学与力学研究所。此外,他还开创了全国现代数学与力学系列学术会议,开创了理论力学的研究方向和非线性力学的学术方向。

钱伟长创办了《应用数学和力学》刊物,担任几种国内学术刊物的主编。他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副主编,《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编审委员会委员,《辞海》副主编,重庆出版社《现代化探索丛书》主编,科学出版社《应用数学和力学丛书》主编。

钱伟长还任美国《应用数学进展》、《国际工程科学月刊》,荷兰《分析和设计工作中的有限元》、英国《薄壁构件》、乌克兰《应用力学》等杂志的编委。

钱伟长著有《变分法及有限元》、《广义变分原理》、《穿甲力学》、《弹性力学》等,以及《应用数学与力学论文集》,共300余万字。

钱伟长在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汉字编码等领域都做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专业领域,钱伟长取得了很大成就。钱伟长被誉为中国现代力学之父

有人把钱伟长称为中国应用数学之父。笔者认为,钱伟长不是中国应用数学之父。中国没有任何数学家能够称为应用数学之父。

 

(5)中国现代天文学之父:张钰哲

张钰哲(1902年2月16日—1986年7月21日),福建闽侯人;天文学家,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奠基人。笔者认为,张钰哲是中国现代天文学之父

张钰哲于1923年(中华民国十二年)赴美国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建筑系,1925年转学到芝加哥大学天文系,1927年获硕士学位,1929年获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

张钰哲在1928年发现第1125号小行星,被命名为中华China

张钰哲1929年回国,受聘为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1932年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工作。

1941年,中国日食观测队成立,张钰哲任队长。1941年9月21日,他组织了中国境内第一次日全食的科学观测,拍摄了中国境内第一张日全食照片和第一部日全食彩色影片。

张钰哲第一次提出通过研究哈雷彗星的回归,来解决“武王伐纣”究竟发生在哪一年的历史悬案。

1950年,张钰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后任名誉台长。他一直在紫金山天文台工作到1984年。在这35年期间,由于他的领导,紫金山天文台为中国的天文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世界知名的天文台。

1955年张钰哲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7年,张钰哲发表中国第一篇论述人造卫星轨道的论文,应用天体力学基础理论对人造卫星轨道问题作了开创性研究。

500

1965年,张钰哲率领有关人员参加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轨道设计和方案论证工作,为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做出了贡献。

国际天文学界为了纪念张钰哲在天文学上的杰出贡献,1978年8月《国际小行星通报》宣布:将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编号为第2051号的新星命名为Chang,即“张钰哲星”

张钰哲长期致力于小行星和彗星的观测和轨道计算工作。他个人拍摄和领导拍摄到7000多次小行星和彗星的精确位置。他和他的助手们一起共获得8000多次小行星的成功观测,并先后发现1000多颗新的小行星和以“紫金山”命名的三颗新彗星。

张钰哲的科学研究涉及小行星、彗星、日食、恒星天文、航天和中国天文学史等方面。他开创并领导了天文学多个领域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并在天文仪器研制、天文科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张钰哲为发展中国现代天文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张钰哲可以被称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开拓者中国现代天文学之父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