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侄子,放着省重点的初中,他爸妈愣是没让去,选了个家近的,就为了他有时间玩

【本文来自《幼儿园3年不教拼音,不教认字,学穿衣服,学系鞋带?等到了小学,你就知道焦虑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说个笑话,我侄子,放着省重点的初中,他爸妈愣是没让去(重点太卷了),选了个家附近的,就为了他有时间玩。因为我侄子太调皮捣蛋影响课堂纪律,搞得他爸妈跟老师的关系都不对付,孩子也是憋了气儿,期中考试拿了年级第一。班主任让上台讲讲心得,顺便以资嘉奖,我侄子跑台上说“我平时不写作业,哎~就是玩。”把班主任气的,没让讲下去,东西也没给,还打电话到家里跟他爸妈争执起来(虽然我觉得他爸妈应该去学校索要应得的,老师接纳不了孩子的差异性已经失了公平,还违反了契约精神)。这还没完,期末前统测我侄子又第一,暗自“报复”,老师干脆没让上台讲。教育工作者水平尚且如此,家长又能懂什么。

孩子教育总归是兴趣第一,过度规训反而影响孩子自发性的发展,而家长更重要的应该是引导以及为孩子打开眼界,认识世界所充满的无限可能。

——没想到被编辑发了,关于原帖还有几个点想说的——

关于原文“孩子上小学前四大名著都看了”这件事,我侄子确实也读了,不过没人教。他看西游封神榜的动画时我会吐槽一些魔改的情节,帮他拓展一下原作,他自己感兴趣,幼儿园的时候就抱着拼音书啃完了。同样的事还有在前几年我家看柯南上瘾了(搬走了我从初中攒下的一整套柯南T T),给他推荐福尔摩斯系列(好多整合版都不全缺)都没够看,我就提了嘴《东方快车谋杀案》,他自己就找到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全集。后来还自己动笔写了本(确实一作业本)推理小说,陪他整理了下大纲,虽然,果然是小学生惨不忍睹XD。

他的积极性,一部分来自好奇心,一部分来自竞争意识,每次见面都要跟我卖弄学了点啥,然后被我打击说教,有些知识的拓展有帮他在朋友面前卖弄,有些有兴趣的则帮他发散。而且在家庭中始终被夸奖,在学校里也有很棒的竞争伙伴,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他小学那会最自豪的一件事就是自己看着教程学会了变魔术,把我也秀到了,手上技术练的非常不错,基本上有表演都跑不了他。

我侄子算是彻头彻尾的教育试验田,小时候他妈就力排众议,念的幼儿园没有啥课,就是带着玩,雨天在户外玩泥巴,种地,做木工。老一辈的不理解,这种是在培养动手、逻辑能力,对工具、生活的认识,生病不着急吃药是培养免疫力。小学也是放学回家不支持写作业,有时候作业留的多,干脆就不让写了。他爸妈以后也不打算让他读重点高中,他爸想让他读国外的职业教育,拿个国际上的证,走哪能活就行,退一步还能子承父业;他妈完全放任教育,孩子想读啥就啥,全力支持,想重点就凭自己考;我意见是支持读好的学校,教育资源丰富的学校能够帮孩子极大的拓展自己的视野(羡慕那些有游泳课,无人机课,天文课的学校……),好学校里当个学渣,没必要跟着卷。原文里有个热评,大意是初中放松还能在前面,到高中就得哭了。但哭这件事本身不是家长逼的吗?好学校就算等于了好工作,好薪资,就等于了好的人生吗?人生是一定会受到挫折与磨难的,不会因为财富而不深刻。

孩子教育最重要的在我看是心理问题,如何帮助孩子成“人”才是最重要的,人生不可能没有挫折,但积极的心态能够帮助他主动面对、解决问题。这个问题复杂的多,我也不认为我做的全然都对,但至少童年时期给予足够的爱、支持与保护,孩子足够的信赖,才能有更多交流的可能。说个例子,我侄子有两个篮球都能玩,突然有一天就是想要买新的,老人训他,他爸妈也没搭理,跑来找我。我问他有球玩为什么要买新的,他很反常的也没说,一般来说都是攀比心,我就猜是不是有别的小朋友拿新球,都跟那个小朋友玩去了,他才肯跟我说确实是有人拿了个新球来玩,之前跟他玩得很好的朋友都不跟他玩了,觉得他的球手感不好,太轻。我说那你加入他们就好了呀,也不需要再多买一个球,他说人都挤那边去了,自己这边都组不起来。理由很充分我就给买了,而且他也知道不应该再买,所以才感到愧疚而不愿多说。孩子很多行为都是有动机的,从幼儿园不爱去,小学不爱去,初中刚上两天就逃学,不是在学校里被欺负了,就是跟老师相处的不融洽。换个老师能对前老师念叨许久,是因为新老师不咋地有了落差。

才上初中,我就发觉他心思的复杂程度已经没办法把他当小孩子了,而且特别的敏感,人际关系里的变化让他不知所措,我只能帮他去理解对方是怎么想的,什么样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可能,尝试帮他厘清人与社会的边界,老实说蛮棘手的。以我的经验来说,如果这个时期处理不好,关注度不够,到高中社会、情感与学业几重压力一起爆,是会崩的。有多少叛逆是因为不理解,最后酿成悲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