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3年不教拼音,不教认字,学穿衣服,学系鞋带?等到了小学,你就知道焦虑了
【本文来自《 河南安阳市殷都区一幼儿园因“小学化”倾向被查处通报》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胖兔
自理能力,穿衣服鞋子,自己吃饭,讲礼貌,玩游戏,安全教育,讲规矩,行为纠正,唱歌跳舞做游戏,很多孩子上幼儿园之前都有很多坏习惯,这个行为习惯是家庭环境造成的,家长意识不到或者很难纠正,上幼儿园多少能改,我认识的好几个“熊孩子”上了幼儿园都“改邪归正”了。别的学校我不知道,我闺女的幼儿园课程设置是有教学大纲的,你看过那个入学前的八大能力那本书吗?一般都是培养这些能力,给小学打好基础。说起来我们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做的真好啊!孩子上一年级很顺利!虽然一点拼音和字都不教,但是心理建设做的老好了。
幼儿园3年不教拼音,不教认字,学穿衣服,学系鞋带?等到了小学,别人家的孩子一年级就开始看四大名著,你家的孩子还在认字,那时候就知道焦虑了。幼儿园不教,有钱的请保姆教,有长辈的在家里教。那些工人、农民忙的没时间管孩子的,孩子就该整天玩游戏,逛街呗。
我们家孩子就没先学拼音,8月出生的年龄在班里算倒数的了,一年级照样语文数学都很好,到现在了年年三好生。一年级的时候还不能参加校运会短跑比赛,因为年龄小比不过大的孩子,选不上,现在二年级了跑全班第一,校运会也能进前三。
什么年龄学适合他们年龄的东西就好,比如轮滑就是四五岁重心低的时候学更好,学游泳六岁,孩子有个快乐童年很重要,否则将来可能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上大学了还可能会玩疯了荒废学业。幼儿园年龄段的孩子玩中带学还不错,比如看教点英文的动画片都还好啊,普通绘本、动画片也能学会不少汉字的了,根本不用去刻意数学会了几百字。拼音这种毫无乐趣的、要按头学的东西,还是算了。
我是对各种培训班深恶痛绝,把小孩的童年都夺去了!制造教育焦虑,从而导致教育不公平。
特别是小孩子阶段,该玩的时候必须玩,不会玩的孩子同样不会学,幼儿园孩子的脑子发育也就那么大,不多玩点开拓下思维,等到了读书的时候你做家长的就会知错,一年两年可能没有,到再高年级一些吧,总会知错的。
你以为国家规定幼儿园不许教小学知识是害你家的娃?呵呵。
另外,足球队选拔年轻球员,考不考察球员的天赋?一个孩子很喜欢足球,但是真的没这个天赋,就凭自己很卖力皇马巴萨就给他一个青年队培养机会么? 乒乓球羽毛球选拔年轻苗子,只要努力就能上吗? 这些地方怎么不去闹,唯独学校要闹?
现在最吃亏的就是天赋点适合做科学家的孩子。因为适合运动的,适合音乐的,适合美术的,这些领域选拔人才,都还有天赋苗子冒尖的机会,唯独教育渠道要选拔科学家的苗子,稍微有一点侧重天赋就会有一群人跳出来抨击不公平。 现在社会上最吃亏的之一,就是那些有天赋成为大科学家的孩子,不仅国内,大部分国家都如此。从小学开始,大部分教学的内容都是针对普通人设计的,理解能力超过绝大部分同龄人但是考试发挥不出来还得耗费时间去背单词背作文背公式。但是在国内,目前随着理工科难度的降低和补习班的全面铺开,有天赋的孩子比过去还要更吃亏一些。
我认为钱学森之问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问题。全世界二战后培养出的顶尖科学家都大幅度减少了。最关键的原因我认为是教育的大规模普及,导致真正的天才反而成了教育体系里的边缘人,进而又成为了学术体系里的边缘人。
整治也需要从两端开始,对超前教学的小学,责任人必须处以严惩。让提前学习的学生捞不着便宜才行。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在青春期特别是7-13岁会经历大规模的突触重建,所以实际上小学的成绩确实参考意义也没那么大。我觉得小学还是不应该分班,但是初中因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快慢与影响确实开始凸显出来,初中应该开始分班了。
另外,课外班并没有增加大众对知识的接触,相反减少了大众对知识的接触,课外班属于重复性地把时间投入到一些初级知识上进行重复性操练,把课外班的时间拿来看看b站上免费看的大学讲座视频恐怕也能增加大众对知识的接触。
另外,课外班的学习属于不去想办法理解知识点,而是想要通过训练和背诵替代理解,其实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偷懒。但是确实随着学校层次的提高,学习的知识越来越难,必然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很难理解这些知识,这也很正常,学校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把能够理解的选拔出来,从而学习下一阶段更难理解的知识。从初中到高中,高中到大学,每一个台阶都意味着抽象程度的迅速上升。如果初中,高中的知识都不去想办法理解吸收,而寻求课外班这种应试训练来过关,那到了大学怎么继续理解抽象程度更高的知识?所以显而易见到了大学又有很多学生通过网站上的“x小时学完高数”、“x小时学完线代”这样的应试视频混过去。
通过独立思考、分析、推敲,把教材的内容理解、咀嚼、吃透,才是真正烧脑的勤奋学习方式。这是应当提倡的。当然勤奋也是需要的,但自己不能静下心反复推敲和阅读课本,靠课外班老师把题型罗列出来训练,不是真正要提倡的勤奋,也不符合国家选拔人才的需求。
另外,现在之所以会后悔没上更好的学校是因为各级学校毕业都在放水。以高中为例,高中教学大纲要求理解、掌握集合、解析几何、三角函数等知识,真的达到了“理解”和“掌握”吗?达不到,也能毕业,进去就不会亏,这才是现在的一个问题。
同理,现在考研也有一些“勤奋的考研学生”,连静下心来看教材都做不到,静下心来理解清楚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的知识点都做不到,刷题却异常勤奋,刷张宇1000题、汤家凤1800题,背诵题型,唯独不愿意认真把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清楚,这其实是伪勤奋,实际上是对理解教材这个需要动脑筋静下来思考、静下来学习的任务在逃避。
孩子教育总归是兴趣第一,过度规训反而影响孩子自发性的发展,而家长更重要的应该是引导以及为孩子打开眼界认识世界所充满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