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后的李奇微及砥平里
文|何志毅
写在前面的话
由美国政府打压华为引发任正非要“打胜仗”的决心,到正和岛编辑出版《打胜仗》一书,到《长津湖》电影热映,导致我写了一篇“《长津湖》与长津湖”,获得不少好评。
这不是我心血来潮赶时髦,我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讲军事已经有20多年历史。
我认为,企业应该向军事学哲学,向军队学管理,把军事上升至哲学上,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到商战中。
因此,企业家要读军事著作,懂军事知识,熟军事案例。
我认为,朝鲜战争的三年多过程,几乎涵盖了军事上的一切要素。对企业家而言,研究好朝鲜战争,就能够懂军事。
于是我继写长津湖战役之后,再写一篇关于李奇微与砥平里战斗的文章,研究敌人,知己知彼。
希望企业家们能够借此大势,学习军事知识,了解军事历史,懂军事,修军魂,打胜仗。
时间、地点、人物
时间:1951年2月13日至1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次战役期间。
地点:朝鲜、砥平里。砥平里是三八线以南约56公里、汉城以东约80公里、原州西北约25公里的一个村庄。
砥平里在我军第四次战役与美军的激战中,由于两翼美军的后撤而形成了一个突出部。美军在砥平里部署了一个团,即美二师第23团(含一个法国营)。由于双方共同认识到砥平里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我军集中三个师八个团进行猛烈攻击,而美军则拼命死守。
战斗从1951年2月13日夜间开始,到15日上午结束,头尾三天,实际战斗不到48小时,战况极其惨烈。最后以我军撤退,美军守住阵地而告终。因此,砥平里是美军在我军攻击下守住的第一个阵地。
《毛泽东的艰难决策》一书说,“此后,美军便不再像过去那样,一遇到我军迂回穿插就惊慌失措,而是敢于固守一点了”。砥平里战斗后来被写入美军教科书,成为经典案例。
人物:主角马修·李奇微,配角保罗·弗里曼
李奇微是美军在朝鲜战场的第二任司令,他的前任是沃克,后任是范弗里特和泰勒。我没有考证李奇微的名字是何时被首译的,奇微,极其渺小也,这符合我们抗美援朝时期对敌人的心态,我们不可能把它翻译成李奇威或李奇伟。
李奇微在朝鲜战场上的时间只有四个半月,然后接替麦克阿瑟到日本担任了联合国军总司令,又一年一个月后离开日本接替艾森豪威尔担任了北约武装部队最高司令。
很多人认为,是李奇微一人力挽狂澜,为美军扳回了朝鲜战局,否则美军将被志愿军打出朝鲜、退到日本。例如,后来成为历史学家的一位朝鲜战场上的下级军官、“优异服务十字勋章”获得者杰克·墨菲说:“如果李奇微一开始就担任第八集团军司令,那么美军就不会完全盲从司令部的指挥,就不会有种种失败。”
美国知名记者、作家,朝鲜战争名著《最寒冷的冬天》的作者大卫·哈伯斯塔姆认为,李奇微到任后,从第八集团军司令部到最前线的作战部队开始学会重视和尊重敌人。
当年朝鲜战场美国陆军编史小分队队长、历史学家贝文·亚历山大说:“李奇微接管第八集团军后,弥漫全军的那种失败情绪迅速消散,军人的职业观和使命感也得以恢复。”
当时美国军界最高领导人、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五星上将布莱德雷后来写道:“在战争期间,很少有几个前线指挥官能决定性地改变战局,但是李奇微在朝鲜就证明自己是个例外。”
保罗·弗里曼上校是美军第二师23团团长。在我军的第四次战役中,弗里曼上校从砥平里撤退的请求被李奇微拒绝后,坚定执行命令组织防守。弗里曼腿部负伤后,美军新派来团长,但是他坚持不下战场,依然履行战斗指挥责任,直到战斗结束。弗里曼最后晋升为美军四星上将。
李奇微的战斗精神
李奇微毫无疑问是当时我军最凶狠、最狡猾、最厉害的对手,是美国最忠诚的军官,是美国价值体系和体制最坚定的捍卫者。
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有研究美军和朝鲜战争的人,都应该好好研究一下李奇微。
李奇微在美军兵败如山倒的局面下临危受命来到了朝鲜战场。临行前他照了一张全家福照片,写好了遗书。
到了朝鲜,他立即穿上了战斗服,脖子上挂着一颗(经常被传说为两颗)摇摇晃晃的手雷和一个急救包,表达随时准备战斗,并一直以此形象示众。
他在来之前就下定决心要反攻,而不是一味撤退。他坚信在苏联不出兵的前提下美军有能力抵挡住我军的进攻。
李奇微到了朝鲜立即深入前线,考察了不同层次的官兵,他在回忆录中写到:“他们的表现让我深信,这是一支迷失了方向的军队,对自己、对领导都失去了信心。他们不清楚自己在那儿干什么,总是盼望着早日能够听到归国航船的汽笛声。”
韩军更是魂飞魄散。“他们没有秩序、没有武器、没有领导,全线溃败。”“他们只有一个目的——逃得离中国军队越远越好。他们扔掉自己的步枪和手枪,丢掉所有的大炮、迫击炮、机枪等重武器。”
李奇微在现场想:“要阻止这些胆小鬼的大规模溃逃肯定是徒劳的。”他经常出现在战斗最前线,不仅在师、团指挥部,甚至出现在营、连的阵地上,令士兵们大吃一惊。
他要求他的军队和自己,如果不能和敌人分享什么的话,那必须分享寒冷的天气。他自己把帐篷搭在前线阵地上,经常需要喝一杯热气腾腾的茶,好一会儿后嘴唇才能够动起来说话。
韩国首位四星上将,当时的韩一师师长白善烨在回忆录中写到,当他翻车受伤后,李奇微赶到医院看望他,军医建议送后方治疗,李奇微不同意,他认为此时师长不能离开战斗岗位,白善烨一天后就带伤出院重返战斗岗位。
他写到,李奇微经常到士兵中嘘寒问暖手套和袜子是不是都有啦?能吃到热餐吗?他甚至专门为士兵解决给家里写信的信纸的问题。
白善烨认为两个月前跌到谷底的士气正在回升,韩国军队在李奇微的调教和指挥下,士气和战斗力也得到了迅速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李奇微加强了“政治思想”工作,解决了为谁而战的问题。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论述“我们为什么会在这儿,我们打仗是为了什么”。
简而言之,他认为:
第一,我们是奉联合国的各国政治家们之命而战,我们必须用真诚打消对这些命令的质疑,军人们要相信政治家们的决策是正确的;
第二,战争的意义在于保卫“西方文明”的层面;
第三,作为军队必须为军人的荣誉而战。“无愧于军人的职业荣誉,无愧于培育我们的人民。”
他写道:“我们所做的牺牲,还有我们仍然支持的事业,不是为了别人,就是为了保卫我们自己。”他不遗余力地到处宣扬这样的观点。
很多人知道,李奇微到朝鲜战场发现了我军的弱点发明了“磁性战术”而扭转了战局。但是一定要认识到,李奇微首先解决的是战斗精神问题。没有战斗精神,什么战略战术都是空话。
他说,“我给自己设定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恢复手下部队的斗志。”此外,战斗精神需要纪律的辅助,大卫·哈伯斯塔姆写道,李奇微到了战场后,果断撤换了一批缺乏战斗精神的军级和师级军官,他曾经一口气撤职了三个师长。
在一次作战会议上,某作战处处长罗列了一大串撤退计划,李奇微问,有没有进攻计划?处长回答暂时没有。该处长立即被撤职。
李奇微的战略战术
李奇微到了朝鲜后,研究了志愿军几次战役的规律,发现战役都是在月圆时期开始进攻,到了第8天就自动停止了进攻。李奇微总结这是“月圆攻势”和“礼拜攻势”。
李奇微因此要求美军在退却时保持着与志愿军的接触而退(磁性),在第8天开始进行反击。在不可能增兵的情况下,李奇微加大了炮兵和空军的力量,他要求美军始终与中国军队保持接触、保持交战,并在每一场战斗中给中国军队造成人员伤亡。他对战役所用的代号如“屠夫行动”“撕裂者行动”等等,都是血淋淋的言辞,连美国陆军总部都认为无法接受,不利于宣传,可他坚决不改。
李奇微的战略战术导致我军在第四次和第五次战役中颇为受挫。此外,李奇微认为尽管中国军队非常优秀,但毕竟不是超人,毕竟只是来自一个资源有限、极端贫困的国家的普通人。他们的军事装备极端落后,在物资补给和通讯联络方面也极为薄弱,即使中国军队冲进美军阵地,也无力立即摧毁美军的防御体系。
我军的每一场战斗都面临着物资补给问题——因为携带的弹药和干粮非常有限。但美军的补给得力是中国人无法想象的。因此在任何一场战斗中,美国人都能坚持更长的时间。后来的砥平里战斗彻底验证了这一点。
李奇微在战场还改变了美军一个战术:敢于离开公路到山林中打穿插。他说:“现在这支军队如此依赖公路,经常忘记攻占沿途的高地,不去征求和保持与前线的联络,不熟悉也很少利用地形,不愿意从那该死的汽车上下来,不敢深入山地和丛林中,到敌人的腹地去作战。他们的步兵老祖宗如果能看到这些,会气得在坟墓里打滚。”于是,我军发现美军忽然既能发挥强大的机动力量,也敢于离开公路打穿插了。
砥平里战斗
李奇微需要一场胜仗来鼓舞士气,他抓住了志愿军第四次战役中砥平里的机会。美军第23团团长弗里曼得知自己两翼空虚后,向师长乃至军长提出撤退要求。
为此,军长阿尔蒙德还专门飞到砥平里与弗里曼团长商量。美军团、师、军领导都一致认为23团不可能守住砥平里,而且很可能被志愿军歼灭。但是,李奇微却下令:不准撤退,死守砥平里!“无论如何要确保砥平里,不管付出多大的牺牲。”
李奇微至朝鲜后,为了表明对战士生命的珍惜,下令禁止军长和师长要求部队“不惜一切代价守住阵地”,只有集团军司令下达命令时才有权使用这样的词语。现在,这个命令对砥平里的美二师23团下达了。
李奇微在回忆录中说,“中国军队五个师包围了23团”,“据报告,在23团阵地前的敌人尸体达2000具之多。”“中国部队停止进攻之后,我立即乘直升飞机飞抵第23团阵地,看到了数百具尚未掩埋的敌军尸体。”美军认为,此战斗我军伤亡约5000人。
在我军的有关记载中,砥平里攻击战先后投入了八个团,来自于39、40、42军,后方由志愿军的副司令邓华指挥,前方由40军119师师长徐国夫指挥。我军东线指挥部开始认为敌军可能是一两个营。结果,围住的是一个加强团总人数在5400~6000人之间。
但即使如此,我军也是以7-8倍的兵力(8个团)包围了美军1个团。至于我军的8个团来自于不同的三个军,现场指挥协调不力,我认为并不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砥平里是一个直径五公里的小盆地。弗里曼团长放弃在砥平里周围八个小高地上建立防线,他认为那样需要一个师的兵力,而只构建了直径1.6公里的密集环形防御阵地,备足了非常充分的弹药和10天的食品。还能够得到不断的空投。
我军攻打砥平里的战斗极其惨烈。徐国夫师长亲自指挥两个团从黑夜打到天亮,没能占领敌人一块主阵地,部队伤亡极大。白天美军飞机铺天盖地轰炸,一颗凝固燃烧弹可以使50平方米化为火海,地面的炮火也极其猛烈。
在夜战中,战场上空美军夜航飞机每五分钟就升起密集的照明弹,再由几十条曳光弹组成的光带,与降落伞悬挂的照明弹一起,把战场照得如白日一般。我军战士也曾经冲进防御圈,但迅速被美军围合。
今天我们可以想像一下,直径1.6公里的环形阵地,周长约为5000米。在实际战斗的两夜一天的时间里,在这个周长5000米的环形阵地上,如果志愿军伤亡5000人,则每一米我军倒下一名官兵。
本文不愿意探寻砥平里战斗志愿军的伤亡人数。王树增在《朝鲜战争》书中写道,“仅40军参加攻击的三个团就伤亡1830余人。359团3营的官兵几乎全部伤亡,营长牛振厚怎么也不离开遍布他士兵尸体的阵地。357团团长孟灼华在汇报伤亡情况时因痛苦万分而泣不成声。”尽管美军总体伤亡比我军少的多,但各种书籍都记载着,其“英雄排”麦吉排46人,战斗后仅存活了4人。
2月15日上午,39军军长吴信泉和40军军长温玉成共同决定不愿意再打了。战士的伤亡实在太大,明确建议撤出战斗。温玉成给邓华打电话,在电话中邓华让温玉成“不要放下电话”,立即向彭德怀报告,彭德怀表示同意。
据说停止对砥平里的攻击是基层军官的坚决要求,据说在中国军队的战史上,下级指挥员在战斗中对上级指挥员提出“不打”的要求,砥平里战斗属罕见一例。
砥平里战斗还有一个插曲是,李奇微派了多支部队增援砥平里的23团,而志愿军组织强有力的打援。在彭德怀的总结报告里说,敌人迅速纠集了三个师进行增援。其中美军骑一师5团团长柯罗姆贝兹上校带领了一个团增援砥平里,受到志愿军强烈阻击,最后在距离砥平里约六公里处的曲水里停滞不前。于是他甩开全团,带领的23辆坦克和一个步兵连强行突围进入砥平里防御圈。
最后到达防御圈的只有22辆坦克23名步兵,其中有13人负伤。坦克打光了所有弹药,几乎毫无战斗力。几乎所有书籍都描述,“守军如同得到了百万援兵般欢呼起来”。
这支微不足道的援军到达后,我军也得知到敌军突破包围,进入了防御圈,彭德怀下令停止攻击与此有关。尽管柯罗姆贝兹团长在志愿军重围之中抛下大部队,付出巨大的步兵牺牲,带领23辆坦克兵强行增援砥平里的行动事后饱受争议,但是这个动作的意义也许是巨大的。
柯罗姆贝兹因砥平里战斗获得到了“优异服务十字勋章”,后来被提升为准将。
砥平里战斗的美军23团里还有个法国营,营长拉尔夫·蒙克莱尔原为法国中将,当法国需要派一个营参加联合国军时,拉尔夫自愿降级至中校军衔担任营长,来到朝鲜参战。他身上原有3处负伤(甚至有说16处负伤的),一条腿是瘸的,需要拄着拐棍才能正常行走。法国营在战斗中居然浪漫地拉响警报器,并且敢于与志愿军拼刺刀,成为一段故事。
在志愿军决定停止进攻砥平里后的第2天,1951年2月16日,第四次战役结束了。两军作战的转折点到来了。16日当天彭德怀发电报给毛泽东,要求回国当面汇报工作。彭德怀回国后,毛泽东明白了朝鲜战争不能速胜,不能急于求成。
从砥平里战斗结束到今天,我军都有不少总结反思。简而言之,问题在于战前未进行详细侦查,对敌情判断失误;用野战方法仓促进攻固守之敌;进攻部队隶属于三个不同的军,指挥协调不力,等等。但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对手。
王树增说:“彭德怀回到朝鲜前线指挥所后得到的第一个有关战事的消息是:中国军队节节后退的局面已经无法控制,其后果是放弃汉城,退到三八线以北。”
李奇微在撤离汉城时写下“向中国军队总司令致敬”,但他很快又回来了。彭德怀在打下汉城,赢得一切欢呼时,就担心哪天守不住汉城,这样的事实很快就发生了。
李奇微从1950年12月26日担任美军朝鲜前线指挥官到1951年5月12日离任赴日本接任麦克阿瑟担任盟军总司令,只有4个月零16天,但是,他改变了美军的局面。
尾声
李奇微退役后写的回忆录,明确表达了对美国的东南亚政策和目标的质疑。他在书中的最后一句话是:“如果我们能够找到明智的方法节约自己的力量以防备(真正的)威胁出现的那一天,那么我会对美国的未来,对我们领导层应对威胁的能力,以及对我们武装力量全力支持领导层的能力充满信心。”
其实,作为职业军人,李奇微并不嗜好血腥的战斗。他在回忆录中引用别人的话说:“如果人民真能了解情况,那么战争明天就会结束。但是,他们当然不了解也不可能了解。记者们是不会写的,审查机构也不会让真相暴露出来。真相很恐怖,超过了人类的承受能力。我觉得我再也不能干这么血腥的事了。”
我认为,今天想在南海和台海挑衅的美国政客和军方人士,更应该好好读一读李奇微的回忆录。
我相信他不认为美国应该再来中国领土打仗。何况,中美两国实力早已今非昔比了。中国人不会跑到美国去打仗,但是在南海和台海面前“保家卫国”的战斗精神和军事实力肯定强大无比。
而我们在商界,则要向任正非提倡的那样向军队学管理,以任正非的胸怀向世界各国军队学管理,不仅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习,也要向曾经是对手、以后还有可能是对手的美国军队和其它军队学习。
最后,我把李奇微在朝鲜战场扭转战局的致胜领导力总结如下:
1、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和必胜的信念奔赴战场;
2、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赴最前线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共克时艰,鼓舞士气;
3、提升部队的战斗精神和士气,解决“我们为什么在这里,我们为什么打仗”的思想问题;
4、解决战略战术问题:磁性战术、穿插战、后勤战、反攻战;
5、严肃纪律,果断撤换不称职干部;
6、抓住战机,用胜利鼓舞人心,扭转战局。
如果我是军人,可能我也会在什么地方贴一个字条:向李奇微将军学习、致敬!当然,是为了打败他。
最后的最后,回到如下几句经典语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商场如战场。
作者为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教授、新瑞学院院长。新著《中国产业结构:基于中美上市公司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