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用婚姻和幸福换来清朝的边疆和政治稳固,但历史却对她们选择了遗忘

清朝皇帝的女儿控:“朕膝下现无公主,颇觉寂寞”

上一专题中,我们以康熙皇帝为例,给大家介绍了清朝皇帝和儿子之间的父子关系。那么在接下来的三集中呢,我们就再给大家讲讲皇帝和女儿的关系。

清代一共有95位公主,其中有83位是皇帝的亲生女,另外12位是皇帝把同辈兄弟的女儿收养在宫中,就是把侄女当养女了,也封为公主,加起来一共是95位。

公主有不同的等级,可能大家比较熟悉的是中国历史上不少朝代都将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皇帝的姐妹则称为“长公主”,皇帝的姑母就称为“大长公主”。也就是说,同一位皇女,她在父亲做皇帝的时候,称号就是公主,等到父亲去世,她的兄弟做了皇帝,那她的称号就改为长公主,再到兄弟也去世了,侄子即位,那她的称号就升级为大长公主。就是这个称号是随着辈分的增高而变化的。

清代在初期也沿用了这样的称呼方式,直到康熙朝前期,我们在史料中还能看到有“长公主”这样的说法。不过呢,康熙朝是清代宫闱制度定型的时期,从康熙朝中期以后,清代的公主就只分为两种,分别是固伦公主和和硕公主,之前的长公主和大长公主的概念不再使用了。

清代规定:皇后所生的女儿封“固伦公主”,固伦是满语“天下”或者“国家”的意思,固伦公主的品级相当于皇子中的亲王;其他妃嫔所生的女儿则一律封为“和硕公主”,和硕是满语“角”或者“方”的意思,就是守卫一方,和硕公主的品级就相当于郡王。就是说,相对于皇子的爵位要从贝子、贝勒、郡王、亲王这样逐级晋封,那公主就比较简单,就分为两个等级,固伦和和硕,而且原则上是没有晋封的,就是根据她生母的身份而定,皇后的女儿自然封为固伦公主,其他妃嫔的女儿自然被封为和硕公主。

当然,这个规定也不是绝对的,比如一位公主她的母亲原来是妃嫔,后来被册封或者被追封为皇后,那她也会相应由和硕公主晋封为固伦公主,或者还有的公主格外受到皇帝的喜爱,虽然生母只是一个普通的嫔妃,但也会被皇帝破格册封为固伦公主。而且和皇子一样,公主的这个固伦或者和硕品级也不是生下来就给定的,清代一般是在公主出嫁前后才会给她们定品级和封号,那在此之前,她们在宫中就只称皇几女或者几格格,定了品级封号之后才会被正式称呼为,比如和敬固伦公主、和嘉和硕公主。

那这里呢,我们再给大家简单区分一下公主和格格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受像《还珠格格》这样影视剧的影响,可能很多人认为“格格”就是清代对公主的专称。这种说法,怎么说呢,也不能说对,但也不能说完全不对。

我之前曾经讲过,格格是满人对女孩子的称呼,没有封号的年轻女性都可以被称为格格。大家还记得吧,我们说过乾隆的生母钮祜禄氏在生下乾隆之后,由于没有任何名号,还被称为格格好多年。那公主在没有正式册封之前,也可以被称为格格。这是“格格”这个词的一个层面含义。

另外一个层面,格格也是清代宗室女的爵位,清代规定,皇帝的女儿封为公主,其他宗室的女儿就封为格格,比如亲王之女封和硕格格,郡王和贝勒之女封多罗格格,贝子之女封固山格格,再往下公爵的女儿就只称格格。所以格格这个词,既是对皇族年轻女性通称,也是个爵位,具体是什么意思,要看用在什么语境当中了。

好,我们回到公主,其实相对于之前给大家讲皇子,我其实更想给大家讲讲清代的公主。因为她们也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清代奉行满蒙联姻政策,多数公主都远嫁蒙古,真的是“一番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为了保证联姻的效果和边疆的稳固,朝廷规定她们每十年才可以回京省亲一次,好多公主格格都在思乡之情和不习惯的游牧生活的折磨之下没有熬过十年就早逝了。

尽管清代中后期随着疆域和政治的稳固,满蒙联姻的比率开始下降,但是公主的婚姻始终被皇帝作为笼络政治势力、稳固朝局的重要工具加以利用,她们个人喜好和幸福是很少被顾及的。

另一方面,满族是关外少数民族,入关后普通旗人家的女孩子可能还保持了一些关外的豪爽性格和比较自由的生活方式,比如《清稗类钞》记载满族女孩子“颇得不规则之自由”,南城外之茶楼、酒馆、戏园、球房,罔不有小姑奶奶们的身影。衣香鬓影,杂遝在人群之中。但是,公主作为皇室成员,却在入关之后严重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经历了从关外的扬鞭马背之上到如果后的深藏闺阁之中这样的变化过程。虽然她们用自己的婚姻和幸福为清朝换来边疆和朝政的稳固,但是清代的公主却活得格外默默无闻。

提到历史上的公主,大家可能知道汉代的馆陶公主、唐代的太平公主这样涉足政治、左右皇帝的,或者南宋山阴公主这样骄奢淫逸的,但是清代的公主几乎很少有人能够知道其中的哪一位,她们几乎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事实上,她们很可就根本就没有名字。清代旗人家庭,女孩多数都没有正式的名字,一般就叫妞妞,家里几个女孩就分别叫“大妞”“二妞”“三妞”“四妞”。

至于公主呢,入关之前,我们还能看到有几位公主在史料中记载了她们名字,但入关之后,我们没有看到一位公主有名字,能看到的就只有她们的品级和封号。所以作为金枝玉叶的大清公主连个名字都没有,真是挺可悲。就如我们前面所说,她们只被称为几公主或者皇几女。

其次,我们前边讲了清朝皇帝设置了严格而完善的皇子教育制度,但是清代史料中没有任何有关公主受教育的记载,哪怕是基础的识字教育,我们只在清末溥仪的弟弟溥杰的回忆录中看到说,他在家里和妹妹一起跟先生读书学习,但是皇宫中当中我们的确没有看到有任何公主受教育的记载。因此,有学者认为清代的公主很可能是文盲,我觉得这很有可能。当然这并不是说她们愚蠢无知,而是她们可能只学习一些德行和礼仪方面的内容,但是并不接受正式的文化课教育。

客观而言,清皇室重男轻女的倾向还是很明显的。比如《宫中则例》规定,后妃诞育子女要例行赏赐,皇后赏银一千两,表里(就是绸缎)三百匹;皇贵妃是五百两,表里二百匹;贵妃四百两,表里一百匹,以次类推,到常在就只有赏银一百两,表里二十匹。这是生了男孩的赏赐,如果生的是女孩,则赏赐减半。

其次,作为皇帝的孩子,公主和皇子在满月之后就开始拥有俸银,就是有工资待遇啦,起初都是满月之后每月十两银子,公主到六岁时就增加到每月四十两,此后就不再增加,直到她们在出嫁前后正式得到册封,再按册封的等级拿俸禄,和硕公主每年的俸银是三百两银子,固伦公主是四百两。

而皇子的待遇就不同了,他们从满月起的和公主一样是十两银子,至入学时,就是我们之前讲皇子教育时讲过的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增加到每月五十两,十二岁起再增加到每月一百两,再稍成熟一点,给他们名下进官女子时就增加到每月三百两,正式娶福晋后每月五百两。

这里我们还得给大家插讲一下所谓的“官女子”,清朝在皇子刚刚成熟之后,就可以拨给官女子,这个“官女子”的地位介于侍女和妻妾之间,就是我们之前说过的满洲贵族家庭里“亦婢亦妾”的女人,给皇子起到类似性启蒙的教育,然后再在选秀女时,选出合适的女子给皇子做福晋,正式举行婚礼。

好,我们再回到俸禄,如果皇子在纳官女子或者婚娶期间,得到正式册封的爵位或者爵位再有晋封,那就按照爵位给定俸银。这个俸银一般是贝子每年一千三百两、贝勒两千五百两、郡王五千两、亲王一万两。我们前边讲了,清代《会典》中明确记载,固伦公主的品级相当于亲王,和硕公主品级相当于郡王,可是大家看,固伦公主年薪四两银子,亲王却一万两银子;和硕公主三百两,郡王却是五千两,清朝皇帝这爹当得也太偏心了。

不仅工资低,其他待遇也都低,比如给皇子配备的仆役群体,像太监、嬷嬷妈妈等,也都多于公主。所以有学者认为,清代公主的夭折率远高于皇子,其原因之一就是对公主的重视和照顾的程度远低于皇子。

比如乾隆皇帝一共生了10个女儿,其中5个夭折了,夭折率达到50%。嘉庆皇帝则经历了最多的丧女之痛,他生了9个女儿,有7个都夭折了,这夭折率将近80%。我们前边说过清代宫廷的婴儿的总体夭折率在200-300%左右,这是男女都算在内,如果单算女儿的话,要远远超过这个比例。

那这也是清朝皇帝们要领养兄弟的女儿的原因之一,就是自己的女儿都没有了,就抱个侄女过来解解闷。比如嘉庆二十五年,当时年过60的老皇帝,自己的9个女儿7个夭折了,另外两个活到成年出嫁的女儿也都先后离世,一个女儿都没有了,所以当他弟弟庆亲王永璘的五女儿进宫谢恩的时候,老皇帝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说“朕膝下现无公主,颇觉寂寞”,这个侄女我就留下了,让皇后亲自抚养,将来出嫁的事情也都由宫里包了。就是强行霸占了人家永璘的一个女儿。

清朝皇帝想要女儿,除了利用女儿的联姻来达到政治目的之外,个人情感需求也的确是不可忽略的因素,皇帝和常人一样,也想体会儿女绕膝的幸福啊,我们在反映皇帝生活状态的宫廷行乐图当中可以看到,有小公主的图画显然比没有小公主的显得更加温馨而和谐。而且女儿对父亲也会比儿子更加体贴,比如康熙四十八年,皇帝生病,而且病得不轻,当时呢皇三女荣宪公主就在父亲身边朝夕侍奉,衣不解带地照顾了父亲四十多天,直到康熙皇帝痊愈。

大家想,在被儿子们之间的斗争折腾得心力憔悴的情况下,得到女儿这样的体贴孝顺,让康熙非常感动,他病好之后就下令说,荣宪公主“克诚克孝”,破格将她从和硕公主晋封为固伦公主,以示对女儿的嘉奖。这是我们看到的很难得的康熙高调地表达对女儿的爱,在多数时间里,我们发现他是比较倾向于掩饰对女儿的爱的,这点和他当初对儿子是不一样的。

比如康熙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两位刚出生不久的小公主相继夭折,康熙指示内务府说,就按照我们满人的先例,幼童夭折一律不用棺材,就用单被裹着,送到一个干净的地方火化即可,“勿殓勿埋,自然了之。”他接着说,这都是尚未满月的乳儿,朕也没什么可思恋的,所以我都不露声色,不让人知道这回事。就是他希望用最简单和传统的方式来处理两个女儿的丧事,然后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

再一个例子是熙四十一年七月,皇帝在热河行围的时候听到皇九女温宪公主薨逝的消息。温宪公主是康熙朝唯一一位嫁给满洲贵族的皇女,其他女儿多数都远嫁蒙古了,可见这位公主很受父亲宠爱,舍不得远嫁。

可惜她在婚后不到两年就死了,康熙帝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难过得吃不下饭,扈从的大臣们就劝他要注意身体,不要太过难过,康熙就回复说“公主系已嫁之女,朕尚可宽释”,就是对于一个已经嫁出去的女儿,像泼出去的水,我还是能想得开的,只不过温宪公主自幼是皇太后抚养长大的,现在忽然去世,我是怕皇太后太难过,所以是发愁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个事情好。

不仅康熙皇帝善于掩饰,嘉庆皇帝也是这样,我们前边说这位皇帝经历了最多的丧女之痛,9个女儿有7个都夭折了,当嘉庆二十年,他最小的女儿(皇九女)活到五岁又夭折了的时候,老皇帝就不胜难过,破格追封这个女儿为“慧愍固伦公主”,前边我们讲了,按照清代制度,公主是在出嫁时才受册封,那这位公主是5岁就受封,而且她的母亲和妃,是一位普通妃嫔,也不是皇后,女儿却被破格封为固伦公主,嘉庆皇帝还“亲往赐奠”,给这个丧礼以很高的规格,可见是多么舍不得这个小女儿。

那大臣们看到皇帝如此伤心,就自动减少了事务的奏报,想着别再给皇帝添烦恼了,但嘉庆帝得知后却批评大臣们说,你们这样的做法不是要彰显朕的溺爱之过吗,况且五岁的幼女,“何足挂念致涉倦勤”,就是说我怎么能为失去了一个5岁的小女儿而倦怠了朝政呢?就是为自己由于丧女而如此悲伤甚至感到了羞愧,进行了自我检讨。

但是,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是这样喜欢掩饰,比如乾隆对于女儿的爱就从不加以掩饰,而是以各种方式进行高调的表达,特别是对他的长女和幼女,简直是呵护宠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那在接下来的视频中呢,我们就将分别以乾隆皇帝的长女和敬公主和幼女和孝公主为例,来看看作为女儿控的乾隆皇帝是如何对待自己的两颗掌上明珠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