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气温变化史,看全球变暖正是国运所在

11月10日,中国和美国在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发布《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

 

此次大会是一场气候峰会,核心问题就各国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中国由72岁高龄的老将解振华出征,在会议上为中国和全体发展中国家据理力争。

 

现在西方社会主流环保理论,认为工业化以来,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如果继续上升的话,两极冰川融化,大量沿海城市会被淹没、而对人类造成巨大灾难。

 

500

温室气体包括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等。但是由于水蒸气不太好控制,于是环保主义者就从控制二氧化碳、甲烷入手,希望以减少排放的方式减少温室气体产生,从而让地球不要再升温。

 

听起来很有道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是全人类的责任。

 

于是站在道德制高点,西方发达国家鼓捣出一套碳排放理论,目标是给全世界各国分温室气体排放量。如果节省了,可以把指标卖出去,如果用光了就只能从别人那买。

 

500

这个理论听起来也挺有道理,鼓励大家节能减排,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自然应该支持。

 

但是问题就出在,这个凭空画出来的大饼怎么分的问题上。全世界发达国家人口加起来,都没有中国一国人口多,但在当年初次讨论分配时,发达国家就想分走一半左右的碳排放权,剩下全世界60亿人用另外一半。

 

本来是一个全人类拯救地球的行动,活生生的被西方发达国家做成了割发展中国家韭菜的镰刀。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最大发展中国家,在西方眼里,正是最大一茬绿韭菜。

 

500

那,为什么中国还要去跟西方谈?

 

这就要从地球升温的理论讲起了。

 

对于地球升温,我们中国的科学家怎么说?

 

丁仲礼院士在接受柴静采访时所说的,人类不是拯救地球,地球不需要人类来拯救,人类拯救的只是人类。

 

1972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竺可桢(1890-1974)发表了中国5000年气温研究论文。这位1918年的获得哈佛大学地质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科学家,穷尽毕生心血揭开了中国历史上气候变化的神秘面纱。

 

500

根据竺可桢老先生的研究,5000年华夏文明史中,有四次升温,四次降温。

 

第一个温暖期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至前1100年,长达2000年以上,当时中原地区就像今天云南一样温暖湿润,大象、犀牛到处都是。现在河南简称豫,还带有一个象字偏旁,也反应了当年中原大地的富饶。

 

在这个温暖期里,华夏文明诞生了,从三皇五帝到夏、商两朝。

 

武王伐纣发生在第一个寒冷期,这个寒冷期大约持续250年,粮食减产导致战争。

 

500

第二个温暖期涵盖了春秋、战国、秦和西汉,至公元初结束,持续700多年,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繁盛时期。

 

秦军一统六国和汉军马踏匈奴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了。也是这个温暖时期,粮食产出丰富,才能支撑当时华夏大地大规模的征战,仅秦国和赵国当年的长平之战,就动用了过百万的军队,双方死亡超过50万人。

 

500

第二个寒冷期大约为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公元6世纪结束,持续600年。东汉末年分三国,及华夏历史上最黑暗的五胡乱华均发生在这个时代。由于气候变冷,粮食歉收,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游牧民族也由于牲畜大量死亡,不得不南下劫掠以求生,于是混战不断。这个阶段,汉文明在中原地区差点就断绝了。

 

500

隋唐是中国的第三个温暖期,持续400多年,到9世纪末结束。唐朝至今被中国人所缅怀,正是当年的强盛,四方来朝,人民生活富足。从敦煌壁画中复原的唐制汉服(汉指汉民族),可以看出比后世的明清两朝女子衣服清凉许多。也可侧面反映出唐朝气温确实比后世高。

 

500

看了这几个温暖期和寒冷期,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温暖期,中国就强盛,寒冷期,中国就战乱。按照这个规则,可以按照中国朝代史推算出以后的温暖期和寒冷期吗?

 

当然可以。

 

第三个寒冷期是公元1000-1200年的两宋时期,宋军虽然很顽强,但军事上却屡遭挫折。北方游牧民族很强大,自然环境迫使他们为求生存必须入主中原。虽然中原也变冷了,但是依然比更北方环境好,于是慢慢也融合成为新的农耕国家。

 

500

第四个温暖期在元初,可惜只有100年左右。不过这次回暖,也支撑了后来的明王朝建立。

 

第四个寒冷期持续五百年,大约公元1400年至1900年。跨越明清两朝,经过一千多年的进步,中国的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玉米、番薯等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使得中国人口大规模增加。所以这个寒冷期大致能保持大一统王朝。

 

但是寒冷期也有更冷的时候,例如明末的小冰河时期,导致长江在多个年份出现封冻、广东冬天普遍降雪,北方粮食歉收导致农民起义,清军(可视为满蒙联军)入关建立新王朝。一直到康熙初年,广东才有地方县志气记载不再下雪,而当时的古稀老人记忆在孩童时出现过这种温暖气候。

 

这段小冰河时期,刚好和明亡清兴60年基本重合。

 

500

竺可桢先生是科学家,研究的是气候问题,朝代对比是笔者根据中国历史总结的。从这个对比可以看出,中华文明的兴衰,和气候有重要关系。

 

对比西方历史,被西方认为是最强盛的罗马帝国建于公元前27年,亡于公元476年(以西罗马算),中国同时代差不多处于第二个寒冷期。

 

而中国进入第三个温暖期的隋唐时代同时,欧洲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

 

500

但当中国进入第四个寒冷期时,欧洲却开始了一系列复兴,乃至后来出现工业革命,奠定了今天的西强东弱格局。

 

今天我们处于的21世纪,如果是个气温缓慢升高的时代,可以视作为步向第五个温暖期。你觉得对谁有利,对谁不利?

 

地球升温对发展中国家好坏参半,但对以欧美为主的发达国家是弊大于利,所以他们非常不希望见到地球升温。

 

但这就是科学规律,中国只是顺应自然规律发展。

 

换个现在流行的说法,这就叫:国运!

 

500

了解了中国气候变化史,那我们现在是不是该猛排温室气体,让地球快点变暖,让大象宝宝重回河南大地?

 

当然不是,发达国家的镰刀还在那高悬着准备割你呢。而且升温过快,也会造成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也会对中国沿海城市造成一定影响。

 

在没做好准备的情况下,气温剧烈上升会对我国人民群众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那中国该怎么做?如何从韭菜变成镰刀?如何保护人民群众?

 

国家自然比咱们网友聪明,所以才有开头的老将上场,中美达成协议的新闻。

国家通过中美谈判,来为民族复兴争取时间呢。

具体怎么争取的? 

时间不早了,各位小伙伴早点休息,下篇笔者继续讲这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经历过的那些故事。

 

500

图片源自网络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