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夏红:追寻破产法的温度——《破产法札记》后记

500

500

作者:陈夏红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副编审,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破产协会(INSOL)、欧洲破产协会(INSOLEUROPE)、美国破产学会(ABI)会员。在澎湃开设专栏“破产法的温度”,主持知识星球“破产法百家谈”。

后记

这本小册子,是我2016-2019年期间,在不同媒体所发表破产法相关文章的汇集。这些文章不仅在媒体发表过,也在“破产法快讯”微信公众号推送过。因此,读者朋友们如果不是因为对书香的偏好或者其他因素,大可不用为本书破费。

当然,这只是客套。尽管因为上述发表和传播,每篇文章基本已达到其传播力的最大值,但我仍然十分郑重其事地将这些文章汇集成册。夸张地说,对于我来说,每一篇文章都像自己的孩子;汇编出版,更感觉像是把流落四面八方的浪子们,召集回家。纵然所谓的区块链有着更永恒的魔力,但我始终觉得,任何文字,只有印成书籍,才会获得神圣感,也才会在尘世中获得永久的生命力。

500

这本书里的文章,大部分发表在我在不同媒体前后开过的几个专栏。其中一个,是曾在《法制日报˙法学院周刊》开设的专栏“破产法札记”;另一个,是在“澎湃”新闻财经频道“澎湃商学院”开设的专栏“破产法的温度”。当然,还有个别篇什,出自曾在《法治周末》开设的专栏“方寸正义”。此外,部分文章散见于《民主与法制》《新京报》《大众日报》及“经济观察网”等媒体和平台。

写专栏听起来很光鲜,实际上是吃力不讨好。按照现在的学术评价规则,衡量学者的优劣与否,完全看发论文、拿课题。这两个事,恰恰都是我极其不擅长的。就现有学养而言,我远远达不到做大学问的火候,所以我乐于且只能躲在这些专栏堆砌的纸中城邦里,偷看这个有趣的破产法世界。跟学术论文比,专栏更让我甘之如饴。在学术花园里,既需要主题景观花团锦簇,也需要犄角旮旯里自生自灭的野百合。

在瞬息万变的历史性进程中,破产界既需要坚守也需要创新,既需要呐喊也需要批评。作为学者,尽管学力尚浅,但毕竟言责在身,该是则是,该非则非,嘘声掌声在所不问,鲜花荆棘随它去罢。纵然处江湖之远,但总有一种忍不住的关怀需要诉诸笔端,总有一种不得不说的激扬需要直抒胸臆。专栏可长可短,亦庄亦谐,似乎特别适合我这样的讷言者。我喜欢信马由缰地让思绪在笔端纷飞,有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有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把这些文章带来的微薄稿费,换成一瓶瓶比利时精酿,填充每天晚上雷打不动的快乐时光。

在转型中国,破产法本身尚属于“小偏高冷”学科。尤其是谈“破”色变的文化背景下,破产法总是被避之唯恐不及,甚至酒酣神游,我也常有“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的悲悯感。这当然是一种对破产法的误解。破产法绝非不食人间烟火,破产法的世界也绝非“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以我观“破”,万物皆着“破”之色彩。在我看来,破产法既关乎宏观政策的方向,也关乎市场主体的生死,更关乎普罗大众的幸福。因此,我更乐于持之以恒地追寻破产法的温度。这也是专栏名称和这本小册子书名的由来。

专栏有点像职业足球联赛:如果想要获得赛季冠军,既需要球队上下同欲,更需要漫长赛季里持续稳定发挥,在享受胜利、接受平局和面对失败的交织中,全力争取下一场比赛的3分。唯其如此,球队才会在赛季末达到积分榜最高位置,否则幸运则平庸保级,不幸则直接降级。写专栏有点这个感觉。尽管已经殚精竭虑,但我没法保证每篇文章都是上乘之作,没法承诺每一篇文章都完美无缺,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力让每篇文章都维持在我、媒体编辑和读者都能接受的水平。也正因为如此,这些文字因为学力所限或者时间紧迫,落笔难免潦草,行文不免仓促,甚至因为信息和认识的变化,也想部分修正甚至彻底改变自己的观点。不过整体而言,差强人意,还不到完全让自己悔其“旧”作的程度。现在汇集成册,恰如赛季结束,究竟是夺冠、N大皆空、保级还是降级,读者你说了算。

就书稿编排方面,我并没有按照发表时间先后顺序编排。按照编年史的方式排列,优点是时间清晰,但缺点是主题混乱。这些文章,本来就不是系统思考的结果。这些文章,大多数都来源于会议间隙或差旅途中的灵光乍现,也都紧扣其时破产法相关新闻或热点。也正因为如此,这些文章难免会有特定语境和时代痕迹。在编订成书过程中,我一仍其旧,尽最大可能保持这些文字的历史原貌,并通过标注首发媒体和日期,为读者理解这些文章的历史性暗示时间信息。

上述这一切努力,只是因为想让你在茫茫书海中,多看“她”一眼;而且,再也不要忘记“她”的容颜。

500

就其本质而言,破产法是商业世界里集中清理债权债务的艺术。但这本小册子,却让我成为一个道德意义上的债务人。这种债务,恰恰是破产法的死角。这种世俗之法万难清理的债务,远非“感谢”二字所能尽述;但这里的致谢,无疑会让我内心的亏欠感略有减少——

感谢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江平先生。十多年前,机缘凑巧,让我有机会协助先生整理其口述自传《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后来又完成《出没风波里:江平和他的时代》。江平先生以他九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不仅留下一部编年史,更留下一种“只向真理低头”的精神。我永远达不到这种境界,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希望能够尽可能秉持这种精神,在破产法领域努力耕耘。先生府上有《法制日报》,这本小册子里部分文字在“破产法札记”专栏发表时,他每期必看,我们常有讨论。这种来自前辈的关注,既让我紧张,也让我努力。而且事实上,也是先生最早提议将这些文字汇集成册。这本小册子,可以视为江平先生布置、我完成的一份作业。

感谢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李曙光教授。也许是冥冥之中的缘分,2001年10月17日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成立时,当时刚上大二的我,有幸以《中国政法大学》校报记者身份躬逢其盛并发表报道。六年后,蒙李老师不弃,我有幸成为“曙光名门”一员,多年来得到老师悉心指导,至今依旧在徜徉老师和众多优秀同门共同营造的大家庭中,乐不思归,永不毕业。坦率说,当年之所以拜入曙门,并非因为我对破产法有多热爱,而是因为李老师和几位同时代法大青椒们曾在《中国政法大学》校报开设专栏“人文札记”,令后来如我者神往。这个专栏持续时间不短,不仅是校报编辑部的传奇,也成为法大校史上一段流光溢彩的记忆。距离我初次阅读李老师的文字,时隔近二十年,但那些文字背后的思想、文采和情怀,至今依然历历在目;我也常常奢望,假以时日,我的文字也能够给读者带来这种被击中的感觉。这本小册子,可以视为沿着“人文札记”的余绪,向老师学习和致敬之作。

感谢邀约和编发这些文章的蒋安杰、蔡军剑、宋学鹏、武杰、计伟民、李晓丹、李冰冰、李檬等媒体界朋友。要没有绵延不绝的供稿压力,还有这些编辑朋友们温柔但坚定的督促,很多灵感估计都停留在脑海中,并且一定会在各种冗务和惰性中消弭于无形。从这个意义上,这些媒体界朋友才是催生这些文章和这本小册子的幕后高手。

感谢知识星球“破产法百家谈”的星友们。收录在这本小册子里的文章,绝大部分都在完成初稿后就在 “破产法百家谈”分享,让星友们尽可能提前地先睹为快,作为我给星友们微不足道的回馈。从这个意义上,“破产法百家谈”的星友们,是这些文章最早的读者。

感谢贺丹师姐和“破产法快讯”公号编辑部过去三年的历届编辑们。收录在小册子中的这些文字,除首发媒体外,都通过“破产法快讯”与破产界的读者见面。从这个意义上,“破产法快讯”既像这些文章零存整取的银行,更像一个临时栖息的港湾。

感谢法律出版社法商分社薛晗、田浩等编辑团队。我们的合作,始于《破产法信札》,继于“破产实务前沿”系列出版物。这本小册子,既是过往合作的延续,也是未来合作的起点。

感谢我在中国政法大学指导的研究生林可非和郭书池同学。她们花费不少时间,将这些文章汇集成册并精心编校。这本小册子,是她们研究生阶段学习破产法的起点,可能也是帮她们打开破产法世界的一把钥匙。

最后但最重要的感谢,给家人海艳、斯荷、亦荷。因为这些文章的写作,更因为我天生劳碌、不事家务,这几年跟她们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很有限,亏欠太多。我愿意把这本小册子在精神上献给她们;当然如果有读者诸君垂青,这本小册子的物质收入我也会一分不少地补贴家用。

2020年8月7日定稿于京郊昌平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