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哭】文化浸渍
在1992年的时候,有一部名为《编辑部的故事》电视剧热播。到现在这部剧大概也快30年了。剧中葛优扮演的角色李冬宝作为编辑部里较为年轻的人,曾经和当时的牛大姐讲过一段话:
“形势发展太快,八国联军的子孙们又来势汹汹,容不得您把他们教育成社会主义新人,他们就变成八国联军的家属,杀回来挖社会主义墙角了。
所以教育他们,只能把外国人丢人现眼的事儿一块儿加起来,填进他们那崇洋媚外的心灵。让他们一想起皇军,就打心眼儿里恶心;一见着外国佬,就气得浑身哆嗦。”
在此前的文章里,我在《莫待灵魂》谈过我们对外缺乏的文化输出与我们应当对外进行怎样的输出。在《浅谈普世价值观》里面分析了外国自身的文化输出方式及影响效果,与我们现在正在采取的输出与其实质内容(因开始的太晚,了解也不多,实际输出效果不太清楚)。
还差一篇东西,差的是国内被文化输出之后的情况与处理办法。本篇想谈的就是这个东西,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恰好看到了李冬宝提出的解决办法,虽然简单粗暴,却也应题应景。
浸渍是指在液体中泡透,医学上用来形容肢体长期处于湿热环境中中表现皮肤发白,起皱松软的一种病症。
笔者是考虑了许久,才在文化入侵这个简单的行为下面,选择用“浸渍”来形容这种情况。
在和论坛上聊一些科幻灾难片的时候,有网友对于剧情里面打败了怪兽的人的态度有所不满。
不满的部分大概为:这些英雄们在路过看到自己和怪兽战斗造成的城市损伤时候毫无愧疚之意。认为他们应当尽量避免伤亡,造成伤亡也应该有所反思,而不是打个哈哈就过去。
“你们打架的时候把楼干倒了,那里面是有人的啊!”
“你们都保护了什么啊?”
这种认知乍看上去是没什么问题的:哦,你和怪兽打架,把城市破坏了,人们出现了死伤,你们应当对此有所愧疚,应当反思,你们什么都没保护好。
正直的人应当已经觉得哪里不对劲了,但是说不出来。
没关系,我们可以继续往下推演,如果按照这个认知的逻辑进行推演,该怎么做呢?
你们什么都没保护好,所以需要愧疚和反思。
好,那如何把什么都保护到呢?
在城市被破坏之前,在有人受伤死亡之前,就打赢了怪兽就好了。
那怎么做到这点呢?那是你们这些英雄的事情。
咦?
我们可以把这个逻辑再处理得现实一点,怪兽这种东西现实中目前是不存在的,但是起到的破坏性可以类比天灾。
这个认知逻辑味道是否怪起来了。
还可以把这个逻辑再处理得简单一些:
一个问题出现了,带来了很大范围的灾害,如果不处理这个问题,带来的灾害会更大。
这时候有人挺身而出,把问题解决了。
此时如果再来问:之前造成的灾害你难道不愧疚吗?你要反思,你应该尽量避免问题和灾害的发生。这岂不是一种无理取闹?
这是一种多发于日本人的思维逻辑:他们喜欢将解决问题的人视为应为问题负责的人,因为“如果你防患于未然,损害不就不会发生了吗?你应当为损害负责。”
而这种无理取闹的直接后果就是日本没有人愿意去解决问题,只有不得已推出来的鞠躬用替罪羊。
幸运的是我们的文化里面对于英雄和解决问题的人主题从来是赞扬与褒奖,甚至从很久前孔夫子就开始称赞子路受牛而反对子贡赎人不收答谢。
不幸的是这种明显来自于外界逻辑正在通过文化浸渍所有接收这些文化的群体。
文化浸渍的效果,已经开始通过对于故事剧情的不满初现端倪。而世界观价值观的扭曲,却又极难发现和改变。
除去笔者所谈及的此类在日常中极易一带而过的表现,时下关注新闻的网友们也以嬉笑怒骂的形式,用圣母病来称呼白人左翼对于难民那种畸形得极具表现欲的热切。
正可谓恶徒扮作圣人于此阐述正义。
想要治好这种浸渍,无非是两种方法,一种如开篇的李冬宝所言,把人从那污水中拉出来,叫他觉着恶心,不去接触这些污水。但是这方法并不可行,人和国都不能生活在没有交流的真空之中。
另一种办法就是强化本国的文化,当好滤水膜,使得人们即使接触那些东西,也依然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只是李冬宝的担忧依然在,八国联军的家属和子孙们,还是来势汹汹。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