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授的【核酸且慢,先查抗体】论,到底错在哪?
收入于话题#COVID疫苗科普
几天前,香港大学的管轶教授接受凤凰网采访。看完采访,陶医生有一个感受:管教授让我肝肠寸断。
管教授的核心观点是:应暂缓全民检测核酸,现在需要全民查抗体。
他还说不要怕老虎屁股摸不得,言下之意是:他认为做抗体检测的结果,会显示出很多人打了疫苗还是阴性,这个结果是老虎屁股,但应该展示给大家。
我不敢相信这是管教授一本正经说出来的话,因为这即违反疫苗领域的常识,还是一种唯恐天下不乱。
当疫情发生后,全员检测核酸的意义是及时发现和隔离全部传染源,这是扑灭疫情的最关键性措施。
这种时候,不检测核酸而去查抗体,就算查出来一部分人抗体低,能采取什么措施呢?只把这部分人隔离起来呢,其他人有抗体者不必隔离?
实际上,国外的研究已经表明,接种疫苗后感染者,其传播病毒的能力和未种疫苗感染者没有太大区别。只要有一人漏网,就可能再次造成疫情的播散,所以全员隔离才是扑灭疫情的最保险措施。
不检测核酸而去查抗体,绝对是一个昏招。这种做法非但无助于扑灭疫情,反而会由于部分人抗体阴性,导致公众质疑疫苗,进而质疑和不配合其他防疫措施,甚至在现场引发冲突,反而会加剧疫情的扩散。
那么人群抗体水平重要不重要呢?当然重要。
但各位网友千万别觉得,钟南山等国家级专家团想不到这个问题,而给你想到了,那你就应验了郭德纲道理,这个道理是这样说的:
比如我给火箭专家说,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认为得烧柴,最好是烧煤,煤还得精选煤,水洗煤不行。如果那科学家拿正眼看我一眼,那他就输了。
正眼看我算你输
实际情况是,肯定有一批人在接种疫苗后定期去查抗体,科学家动态监测他们的抗体变化,为改进疫苗或接种策略提供证据。只是,这种监测一般不公示出来。
我再举个孩子接种疫苗的例子。
中国孩子在0-6岁期间要接种10多种免费疫苗,还可以接种7~8种自费疫苗。对于部分免费疫苗,中国疾控中心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中要求,各省每年都对人群抗体水平进行监测,这种常规工作很少发论文,但作为基础资料一直存档。
http://t.cn/A6xy5WjP
各地区也会根据自身的防疫或科研需要,对一些疫苗和人群进行抗体监测,下面两个截图就是对儿童完成3剂乙肝疫苗后的抗体监测,以及成人中的麻疹抗体监测。
COVID-19疫苗作为一种全新的疫苗,全球瞩目。
作为最主要疫苗研发与生产国的中国,对其疫苗接种后的人群抗体监测,怎么可能漏过呢?而且,用抗体抽样监测的结果,来推断整个接种疫苗人群的抗体水平变化,原理上相当靠谱,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所以,当COVID-19疫情发生后,当务之急是阻断传播,而不是查抗体。疫情发生地的人群抗体水平,通过当地人群的疫苗接种率和前述的抽样监测结果,完全可以准确推断。
当前,无论何种技术路线的疫苗,经过半年后保护效果降低,需要接种第3剂已经是一个基本的共识。
接种第3剂时,会遇到一部分抗体阳性者,这些人要不要接种第3剂呢?
当然要。但这种要,并非科学上必须如此,而是管理上不得不这么做。
理想的情况,当然是在抗体刚好转阴的那个时间点打加强针。问题是,每个人都要精确掌握其抗体转阴时间,这虽然在技术上可以做到,但现实没法操作。
难道,每个人每周都去查一次抗体?或者即便有方便的试剂盒可以在家查抗体,但这也是一笔很大的投入,且准确性还不好说。
所以,业界的做法就是:由专家判断,人群抗体水平低到怎样的一个程度时,那就所有人都再加强1剂。抗体阳性者虽然也被加强了,但加强针很安全,这可以接受。
管教授与其呼吁全民查抗体,还不如呼吁人们配合隔离和核酸检测,呼吁家长给孩子接种疫苗,呼吁已经打过两针者半年后再去加强免疫,呼吁加强免疫时采用效果更好的异源接种策略。
任何人,支持管教授的【核酸且慢,先查抗体】论,非蠢即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