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侃几斧学汉语词义之术

乱侃几斧学汉语词义之术

胡扯系列之1678

我不知道,世界上至今有没有以我这种方法,侃学汉语词义之术的文章。我只知道郭绍虞先生曾说过:“汉语是义符文字;汉语是以名词为主,与西语以动词为主不同;汉语词、语、句构造方法是一致的"(节录)。郭先生还说:“学中文,不必从文法入手,但是不能不从繁多的词汇入手"。

我长期从事秘书工作的体会是,有些文章难写,并不是不懂文法,而是词汇不够。手上可用好用的词汇对客观状态与趋势的描述不精准、欠深刻,有些分寸与细微差距难以表达、甚至出现以套话、空话进行搪塞。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可表达思维成果的词汇跟不上。比如,对动词“切、割、削、剪、刮、砍、挖、刻"的细微差别感受不深,应该稍微“削一削"时,把不好分寸,直接“切割"了;或者是应该“深挖"一点时,却只是在表皮“刮"了几下。

词汇对于认识与表达的精准的重要性不必细述,都有感受。只是,从词汇入手学汉语都有哪些方法呢?或者说,用什么方法学词汇效果更好呢?或者说,如何寻找学汉语词义之术的要诀呢?

在这里,我要抡起斧子乱砍(侃)了~

可能侃远了。文字是怎么产生的?造出文字要干什么?

人类刚出现时,并没有文字。人们在以劳动为主的交往中,产生了强烈的勾通与记录的欲望,便出现了结绳、图画、象形、楔形符号,并过渡到字母、数字、笔划等抽象符号。每个符号都代表一定意义,开始是用符号帮助勾通、记录。后来,学会了用符号进行思维。这样,又促进了连接、表现思维成果的符号不断演进,从自然物到抽象物,学会了利用图形、文字、数字、公式、表格进行思维活动,以文字代表实体对象。

文字交流、文字记录与用文字思考出现并发展到今天,形成了丰富的词汇。可用的词汇多了,后人在如何驾驭这些词汇时,便出现了不同学派和学科。

语言学的学科编号是740,仅普通语言学又分为语音、语义、语法、语源、语用、词汇、方言、修辞、文字等。如果扩一点范围,比较语言学又分历史比较、类型比较、双语比较等。如果再扩一点范围,还可分为语言地理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如果继续扩大并细化,还有数理语言、图像语言、计算机语言等,仅图像语言,还可分色彩语言、素描语言等等……这种情况下,又回到一个问题的加减法动态平衡方面了。加法是必要的,但一味加、一味扩,也会找不到北。这时,需要做减法,去粗取精、去虚留实、删繁就简,也是招。加减法的动态平衡,是永恒的。

侃得有点远了,收缩一下,只说学汉语词义之术。这个题目下,也有许多走向,词汇读音、词汇格律、词汇辩识、词组结构、词头排序、词尾排序等。对这些,我嫌麻烦,暂不谈,只谈学词义之术。

学词义之术这个词,以前有没有人说过,我不知道。我考证的范围小,暂时未见到别人这样说。我给这个“词义术"限定的含义,是关于学习词义的方法与技巧,主要是关于词从表现对象上所代表的主要类型划分、识析、运用与完善方向。我提出这种说法,也参考了一些。有《阐释学》、《符号学》、《汉语研究》、《世界上古史》、《当代文论流派》、《词的空间》、《词的禅理》等,还参考了不同类别的词典,有以韵、以音、以义分别编篡的。反正,我的方法很笨,且只重视入门和基本内容,对边角、偏僻的,常常是删或略,待掌握基本后如有兴趣,可以向边角、偏僻地突围。结果是,我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传统的词汇分类基础上。我以为学词义术起步没必要在角落里折腾。

词义术分类,我倾向于回答好四个问题,即:是什么;在干什么;怎么样;其它有关疏状、中介和联结方面的助语。这种分类法不是绝对的,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这样分分类,主要是便于学词义之术。

先说“是什么",主要是名词。可分人、时空、具体物、抽象物。人又分性别、年龄、籍贯、出生、职业、身份、品性、才识等。时空又分时间、空间,时间有朝代、四季等分类,空间有上下、远近、僻壤与胜地等类。具体物可分植物、动物、建筑物等十多类,抽象物可分事情、事理、性能、意识等许多类。

(这样的分类,争议点与难点至少有三个方面,关于“性质"类在名词和形容词之间如何划分?关于“关联”类在关系动词与助语联接类之间如何划分?关于“境遇"类在动词“现象与状态"类与形容词“境况"类中如何划分等)。

再说“干什么",主要是动词。有具体动作,有心理活动,有生产、生活、政治、军事、文教科卫活动,如突围、聘任、焊接、考证、滑雪等。在“干什么"这一大类中,有两个小类不好理解,一种是现象与状态,一种是关联。都划为动词,有人不同意。但作为动词也有道理,词性变化是正常的。如:打雷,即可名又可动,作为自然现象,列为动词利于词义理解。又如:开花,可名可动,作为生物现象,列为动词也利于词义划分。类似的还有很多,如:生锈、麻木、假装、张合、入选、循环、收缩等表现“现象与状态"的词。这种分类,还有一些争议,好处是把“现象与状态"类动名均可的词有时划为动词类,利于学词义术。动词大类中还有一种争议,就是把表现“联系、异同、配合、存在、影响”的词,均作为动词,称为关系动词。

再说“怎么样",主要是形容词,是介绍特征的。可分外形、表象、颜色、味道等。难点是关于“性质"类,如真假、好坏、贵贱、公私、恰当、失当等。另一个难点是“境况"类,如安定与动荡、富裕和贫困,都在描述特征是“怎么样"。

四说其它,主要是有关疏状、中介、联接等方面的助语。疏状方面可分若干种类,如“非常、更加、逐渐、姑且、特意、固然、不妨"等。中介方面也可分若干种类,如“关于、通过、根据"等。联接方面可可分若干类,如“或者、况且、即使、哪堪、因为"等。助语类词汇除了准确表现联接关系外,还可对程度、状态进行细化、精准化描述。

汉语已有词汇约十万左右,想用极简法提供一个学词义之术不是易事,需要几代人不断探索。我这种砖的质量也不好,能否引出美玉还待实践证明。

个人认为,这种思路也许对汉语词汇识别、运用、发展有益。退一步说,既然有算术、战术、武术,为什么不能有词术?我在陈独秀晚年居住的屋内,曾看到他编过小学语文教材。当时我不理解,北大文科学长、中共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晚年,怎么又回到小学汉语教材中了。现在,我多少有点开悟。语言文字的生产、学习、运用、完善,是个动态过程,不是越繁琐、越偏僻越好,而是越精炼、越实用、越精准反映现实越好。由此想到,许多多音字、许多类繁体字、甚至是“的、地、得"的用法区别之类的,能不能有高人从文字产生与发展、文字负担与创新出发,系统地反思一下,作为一次小小的文字改进活动。

也许,这项小活动很必要、很有益。尽管,很难、很阻。我还相信,中华文明俱备这样的能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