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一带一路”:美国海外基建“蓝点网络” 计划

作者:毛维准,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戴菁菁,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国际政治专业 2018 级硕士研究生

来源:《国际论坛》2021年第5期

【内容提要】 “蓝点网络”计划是 2019 年后美国参与大国海外基础设施建设竞争的一种新举措,已经显著影响拜登政府海外基础设施建设体系的建构。美国试图立足该计划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联合争夺印太地区基建领域的主导权,鼓吹新型基建标准和规范,激励私人资本参与,争夺地区目标国支持,组团对冲“一带一路”,拓展美国的地区影响力。从政策设计角度来看,“蓝点网络”计划显示出其在项目整合、战略体系、遏制中国、构建基建体系等方面的政策意图,但同时,它也在实践中面临多重约束。当前拜登政府已经延续并升级了该项计划,很可能会对“一带一路”倡议、大国竞争和地区安全造成潜在影响。在美国寻求对华战略竞争的背景下,中国需要严肃应对“蓝点网络”计划带来的影响,只有主动在基建实践、相关规则和关系重构方面做出调整,“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基建外交才能行稳致远。 

500

目前,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焦点领域。有迹象显示,参与海外基础设施建设竞争已经成为美国拜登政府对华竞争中的优先议程。一方面,拜登政府决意与中国展开全面竞争。拜登政府新闻发言人珍·帕萨基(Jen Psaki)明确指出,美国与中国正处于“激烈竞争”中,美国与中国的“战略竞争”是“21 世纪的决定性特征”。另一方面,基础设施成为拜登政府聚力使用的全球竞争工具。2021 年初,拜登政府印太事务协调官库尔特·坎贝尔(Kurt Campbell)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事务高级主任杜如松(Rush Doshi)警示,中国正在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为亚洲提供“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美国需要全力提供备选方案。在此,延续特朗普政府提出的“蓝点网络”(Blue Dot Network)计划便成为拜登政府动员盟友并为其提供“真正替代选项”的策略之一。

因此,在中美大国战略竞争结构之下,探讨“蓝点网络”计划隐含的政策设计逻辑并寻找应对之策便成为当前学界与政策界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议题。基于此,本文试图较为系统地剖析“蓝点网络”计划的政策意图,讨论其推行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实践约束,分析其最新进展,探讨其带来的多种秩序影响,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蓝点网络”计划的政策意图

2019 年 11 月,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在泰国曼谷举行的“印太商业论坛”上联合发起“蓝点网络”计划,宣称打造一种“多元利益相关者”倡议,在“公开且包容”框架内提升全球基建发展的“高质量、可信任”标准;5 同日,美国国务院发布《自由与开放的印太:推进共同愿景》报告,宣扬“蓝点网络”计划对推动印太地区经济繁荣的重要性。2020 年 1 月,美国主办了“蓝点网络”指导委员会首次会议,聚焦谋划未来愿景并规定成员标准与责任等议题,试图在“未来几个月”完成“可认证基建项目”的各种基准条件。2020 年 3 月,美国国际发展金融公司(DFC)获得 8 亿美元资金,宣称为印太和其他战略地区的欠发达国家提供中国国际基建援助以外的“透明、高质量”替代品。

在提出一年半多的时间里,“蓝点网络”计划被塑造成美国联合澳日等国对冲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系统性尝试,更是美国印太战略设计的重要一环。例如,单是其名称选择便是美国升级地区基建倡议的缜密谋划之一。美国时任商务部长罗斯(Wilbur Ross)透露,该计划借用天文学家经典摄影作品“黯淡蓝点”(Pale Blue Dot)创意,隐喻地球的发展,强调参与国家对地球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在此,选择蓝色更是为了突出其与“一带一路”的竞争,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中,“一带一路”经常以红色为标志。

(一)系统集成基建规划

“蓝点网络”计划试图整合美国及其盟友在印太地区的已有基建项目,并将多种基建规划集成到“印太战略”之下。

 2017 年 11 月,时任总统特朗普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宣扬“自由与开放的印太”概念构想,鼓励私人资本公司加大对印太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逐步取代政府主导型投资,促成高质量基础设施投资标准。

2018 年,美国在援助投资机制方面做出了重大机制变革。在国内层面,美国国会通过《更好地利用投资引导开发法案》(BUILD 法案),将海外私人投资公司(OPIC)与国际开发署的发展信贷管理局(DCA)合并,成立了新的美国国际发展金融公司(IDFC),打造“蓝点网络”项目的牵头单位。在国际层面,美国积极编织发动基建攻势的倡议网络。例如,美国加入了亚开行太平洋地区基础设施集团,试图为太平洋岛国提供基建相关技术。同时,美国启动了基础设施交易和援助网络(ITAN),致力于提升美国发展融资和援助工具促进私营部门投资,帮助多个南亚与东南亚国家进行高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此外,美日澳三国还宣布建立印太基础设施投资伙伴关系,共同动员和支持私营部门在印太地区的基建投资,加强高质量数字互联互通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从架构上看,“蓝点网络”计划由美国国际发展金融公司牵头,日本国际协力银行(JBIC)和澳大利亚外交贸易部(DFAT)充当战略合作伙伴,吸纳更多志同道合的政府、私营部门和民间社会参与,发掘私人资本的金融力量,试图在印太地区打造美国主导下的多边公私合作。

在实施方法上,“蓝点网络”鼓吹通过制定全球认可标准,推动印太和全球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美国“高质量投资和高质量基础设施标准走向全世界”。该“全球基建标准”涵盖但不限于二十国集团“高质量基础设施投资原则”、七国集团“关于发展创新融资的夏洛瓦承诺”及评估融资过程的“赤道原则”等。项目评估认证标准宣称包括市场驱动原则、对社会和环境负责原则、金融可持续原则、透明性和负责性原则、开放性和包容性原则等。这些原则充当市场的高质量信号和低金融风险标志,提高可以有效执行保障措施和标准的吸引力,激励公私部门提高标准、改进实践。

(二)嵌入印太战略体系

“蓝点网络”计划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的重要政策工具。嵌入印太战略体系正是美国打造“蓝点网络”计划的重要切入点。 

2019 年《印太战略报告》详细阐述了美国试图通过国际金融机构和国内机制强化印太地区基建投资并推动地区盟友建构自身基建网络的基本路线。其背后战略考量暴露无疑。“蓝点网络”计划表面上意在弥补目前已有基建倡议的不足之处,实际上是为了对冲“一带一路”倡议并企图在基建方面争得一席之地,拓展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权力空间,加速印太战略的推进。2020年7月,时任美国国防部长马克·埃斯珀(Mark T. Esper)强调,印太是美国的“首要战区”,印太战略的“支柱”包括“促进区域互联”。

美国选择在印太地区迈出“蓝点网络”第一步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其一,美国与印太地区的联系热络度上升;其二,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其三,美国发现印太地区基建缺口较大。2018 年,美国与该地区的贸易额达到将近 2 万亿美元,直接投资存量累计达到 1.6 万亿美元。 同时,美国影响力在印太地区呈现下降趋势。2019 年,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发现,美国总体权力得分为 84.5,下降趋势明显,中国得分达到 75.9,保持最大增长势头。另外,亚洲地区基础设施缺口巨大。在 2040 年之前,亚洲地区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占据全球需求份额的 54%。

因此,鉴于影响力下滑和该地区基建需求等问题,美国开始将战略思维延伸至经济领域和民用基建项目上,印太地区的基建缺口为美国调整政策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对冲中国“一带一路”

“蓝点网络”计划是美国对冲中国主导“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力的竞逐之举。“蓝点网络”计划承载着美国实现国际经济合作和外交战略目标的双重愿望。 

近年来,美国及其盟友致力于“妖魔化”和“污名化”“一带一路”倡议。美国指责“一带一路”倡议诱惑受援国打造难以持续的基建项目;基于此,他推出的“蓝点网络”计划,试图应对中国崛起。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罗伯特·奥布莱恩(Robert O’Brien)直言不讳地宣称,美国设计“蓝点网络”计划是为了对抗“低质量”、“使国家陷入债务陷阱”的基建项目。

美国以系统方式对冲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影响至少建立在三个判断之上。其一,“一带一路”已经冲击西方长期主导的国际基建投资规则体系。目前,“一带一路”倡议获得了较为明显的先发优势,其地理范围从亚欧大陆向非洲及拉美国家延伸,同时,中国基建的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也开始呈体系性发展。基于此,有研究者呼吁美国采取“大胆措施”,在基础设施领域和关键地区中发挥“主导作用”。

其二,中国的海外基建活动对美国海外战略和国家利益产生了巨大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利益、标准制定、军事情报、同盟和国际领导等都有全球性的利害关系。美国特别警惕中国通过基建与投资获得地区影响力。美国蔑称,中国的基建投资战略限制了贸易自由流动,破坏了地区稳定,强化了中国的地缘政治企图等。陆克文(Kevin Rudd)认为,美国前几年削减了对东南亚的投入,减缓了美国在东南亚的外交拓展也导致其应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措施乏力。

其三,美国开始重视基建在推动地区战略深化与塑造影响力方面的重要角色。沈大伟(David Shambaugh)认为,美国在亚洲地区的战略收缩为中国进入“腾出了空间”。因此,推进印太基建投资竞争便成为美国推动印太战略并与中国展开战略竞争的“重要抓手”。基于此,美国智库鼓噪,基础设施是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的战略问题。

(四)配置多重基建网

美国志在创造一个多主体、多层次、连接紧密的印太多边基建伙伴关系,各国能够通过“蓝点网络”动员资金,塑造高标准规范,建构良好的基建治理体系。其中,政府需要做出符合蓝点认证的高质量基建承诺;投资方需要以“蓝点网络”标准作为准入门槛,保证财务的可持续性;承建企业则需要参与“蓝点网络”招投标,从而树立良好商誉。

为了刻意展现其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不同,“蓝点网络”计划特别强调由私营部门带头刺激基建融资,并将其视为推动地区成功的关键步骤,从而在关注“实体安全、财务可行且对社会负责”的基础设施领域中,实施由私营部门主导的可持续投资,提升项目品质与增加回报机会。

美国推出“蓝点网络”计划是其试图刺激私人资本投资、重振金融大国名誉的关键之举。鉴于面临的财政和政治限制,美国能够自由投入在印太基建上的资源相对较少。因此,美国一方面在特定基础设施类型和地理区域中与合作伙伴密切协调,利用“蓝点网络”计划刺激美国公共和私营部门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刻意从打造基建投资标准入手,通过话语体系支持西方企业和金融资本的优势,撬动大量私营资本参与投资发展中国家基建市场。

当然,政府部门需要为激发私营部门的带头功能提供有利的对外融资机制。美国试图通过政府“公开透明”的运作吸引资本,维护法治和良性治理,增强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群体信心,以释放数万亿美元的私人资本,逐渐弥补全球基础设施缺口。有机构认为,美国设立国际发展金融公司可以为美国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竞争提供具有“战略优势”的工具箱。它试图以一种“商业方式”来吸引其他国家,而不是简单地提供援助。

在国家层面,“蓝点网络”计划致力于孕育一项“志同道合”的全球性愿景,因此,它需要盟友和伙伴在不同领域发挥优势。目前,美国已经在世界银行、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亚太经济合作论坛等号召盟友深入基础设施建设,鼓吹共同创造开放、高透明度、可持续性、关注社会责任、注重地方效益和弹性的基建标准。

(五)炮制基建联盟体系

“蓝点网络”计划是美国聚焦印太地区、面向全球、全方位针对“一带一路”倡议塑造竞争性基建联盟的一种规划。 

首先,美国试图在基建领域重新振作,加大投入,从而“安抚和笼络”地区盟友与伙伴。在政策宣示方面,2019 年《印太报告》指出,美国版印太地区愿景与日本“自由和开放的印太”、印度的东向政策、澳大利亚的印太概念等内核一致。在机制设置方面,2019 年 9 月,“美印日澳四边机制”提升为部长级,承诺在高质量基础设施和区域互联互通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同时,美国发起“太平洋承诺”(Pacific Pledge),计划向亚洲开发银行太平洋地区基础设施提供初步赠款,以支持太平洋岛屿国家的基础设施规划。

其次,除了资金和制度支持外,美国还通过负面清单方式迫使地区内其他目标国选边站。“蓝点网络”计划的噱头之一就是全面弥补“一带一路”给受援国带来的债务陷阱和不可持续性。 正如美国国务院前副助理国务卿沃尔特·道格拉斯(Walter Douglas)所言:“当你获得‘蓝点网络’认证时,你就会认可得到认证的这一事实;如果没有,你就必须去问自己为什么没有获得。当你应该拥有优质并达到该标准的物品时,为什么还要劣质的物品呢?”可见,一旦建成“蓝点网络”基本标准与规范,美国就会利用基建领域的规则制定和话语权“谴责”没有达成高标准的国家,达到强迫小国支持自身立场并对抗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 

再次,“蓝点网络”计划还着眼数字化和技术竞争等新兴领域来建构基建伙伴体系。面对“一带一路”倡议在数字化和新型基建领域中的进展,美国“印太战略”明确提出美国提升数字领域水平、领导数字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宣称不允许其他国家垄断世界数字基础设施或单方面制定标准和规则。因此,5G 网络、互联网、传感器和包括“智能城市”在内的数据管理系统成为美国对外基建投资及“蓝点网络”计划重点关注的领域。例如,美国宣称确保世界各国能够接触到由私营部门主导的可持续且可靠的高质量基础设施选择。 此外,美国也通过“蓝点网络”刺激“五眼联盟”(Five Eyes)在内的盟友合作关注 5G 网络,建立并扩大现有的信息共享机制和共同标准,审查外国对关键基础设施和先进技术的投资。

“蓝点网络”计划面临的制约因素

“蓝点网络”计划进展不畅显示出其面临着多重约束和挑战。例如,在该计划提出后,“画饼充饥”“含混”“模糊”等词汇陆续成为人们评论的形容词。在实际运作中,“蓝点网络”计划被认为“迟到、不合适且从未落地”。一般来说,“蓝点网络”计划面临四点内部制约因素和一点外部制约因素。

(一)平庸的制度架构

“蓝点网络”计划的实施效果受印太战略本身特性的制约。一方面,印太战略军事化和政治化色彩浓厚。其目的是优化美国战略力量的部署,从更大的视野、更广的领域去谋划遏制中国。作为美国的印太基建投资战略中的一环,“蓝点网络”计划过度政治化特征明显。例如,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诋毁与污蔑,给参与中国基建项目的国家贴上“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的标签。该策略试图将基建与政治价值或意识形态相挂钩,利用胁迫手段向印太地区的盟友伙伴或潜在合作国家施压,很可能遭到相关国家的反对和抵制。

另一方面,印太战略在当前美国国内面临较大的资源约束。目前,美国霸权维持成本的上升和对外事务的预算紧张构成鲜明对比,因此,在缺乏战略所必需的手段和资源时,人们有充分理由怀疑印太战略的持续性。 印太战略需要规模庞大的防务开支,同时,美国也宣称“重建和复兴美国基础设施”,两种承诺将加剧美国的财政困境。美国国内老旧的基础设施现状与“蓝点网络”计划相冲突,很可能激起美国国内民众情绪的抵触情绪,制约该项目的实施效果。 

此外,“蓝点网络”计划目前没有获得足够的政策与法律支持,具体实行仍旧停留在部分专门行政机构内部事务的层级,在国内法律中位阶不高。《亚洲再保障法案》虽强调“蓝点网络”事关美式民主内核,但未曾具体规定该计划的实施架构。 有观察批评,该计划徒有“平庸的雄心”。

(二)受限的基建资金

充足且可行的融资是海外基建项目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蓝点网络”计划的融资面临着较大不确定性。当前,“蓝点网络”计划并没有公布资金情况,只有国际发展金融公司得到国会 600 亿美元支持;如果按 1.6 倍杠杆率拉动私营资本,那么,“蓝点网络”的潜在融资规模也只能达到 1500 亿美元左右。因此,在资金投入方面,“蓝点网络”计划难以与“一带一路”倡议相提并论,即使是七国集团“重建更好世界”倡议也被认为因投资差距和技术差距而无法匹敌。

“蓝点网络”计划的融资额度会影响该计划标榜的“高透明度、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基建的具体效果。与中国相比,西方国家提供的基建项目建设费用通常是中企造价的 2 倍~ 3 倍,建设周期更长。更为严重的是,“蓝点网络”计划的资金可持续性不足。有证据显示,美国公众不支持一项昂贵的国际发展援助计划。可以预判,拜登政府宣称的超大规模(2 万亿美元)国内基建计划 必将挤压“蓝点网络”计划的资金空间。 

此外,“蓝点网络”计划立足国际发展金融公司并高度依赖私营资本进行融资拓展,这种模式并不必然带来资金可持续性。国际发展金融公司同私人资本一样具有规避政治和经济风险的本能,运营管理机制蕴含着政府与私企的利益冲突。4 因此,“蓝点网络”项目能否真正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尚有待观察。

(三)武断的认证标准

“蓝点网络”计划所推崇的基建认证标准面临着主观化和乌托邦化的制约。 

其一,“蓝点网络”计划试图建立的标准流于主观化的密室操作。这些标准并不是由全体参与者通过广泛且充分的讨论得出,而是根据美、日和澳等国机构的评估裁定而制定。全球基础设施高质量标准目前尚无雏形,缺乏具体承诺又无明确政策规划,连相互之间共享的细节都很少。在缺乏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介入的情况下,这些标准只可能变成美国及其盟友的“一言堂”。

其二,“蓝点网络”计划的实际运行面临乌托邦化的风险。当前的基建与援助相关规则包括赤道原则、二十国集团高质量基础设施投资原则及经合组织标准等,但是,对欠发达国家而言,这些规则都面临比较大的适用困难。例如,这些原则要求很高,规定相关基建项目必须采取公开招标方式,着眼整个生命周期评估项目成本,采取强有力的社会和环境保障措施,并确保受援国的债务可持续。

其三,“蓝点网络”计划面临着认证标准确定和进一步细化、认证标准的长时间持续争论和大量人力投入、认证环节可能需要贯穿项目建设周期等问题。认证标准既需要一套细化标准,也需要一个审查清单;有说服力和约束力的认证过程“并不廉价”,这种“复杂多维度”的高质量标准需要包括工程师、承建商、建筑师、采购官员、项目融资人、评级机构及其他相关利益者在内的多主体长期的谈判磋商。同时,对长周期的基建进行监控需要大量的具有特定技术专长的人员和充足的资金投入。

(四)模糊的运营模式

“蓝点网络”计划的运营模式存在巨大的模糊性,这虽然有助于美国便利地推广该倡议并拉拢参与国,但也会使该计划的实际运营陷入较大不确定性。 

其一,“蓝点网络”计划的实际操作能力受到质疑。目前,其高标准追求除了一味污蔑“一带一路”倡议外,对基建中的相关问题缺乏“切实的解决方案”,被称为“柏拉图式高尚理想”。特别是,“蓝点网络”计划难以为东道国发展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财务解决方案。尽管“高透明度、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目标诱人,但是,资金却是巨大的项目约束因素,这降低了美国承诺的可信度。 

其二,“蓝点网络”计划的实施方案浮于表面。美国试图通过“蓝点网络”计划来吸引印太地区目标国家的追随,但是,其“威逼利诱”与“口惠而实不至”的负面形象已经确立。有质疑认为,美国高大上的项目描绘似乎难以为亟需基础设施的“第三世界”国家提供“第一世界的解决方案”。

其三,“蓝点网络”计划面临着对美国公信力的质疑。一方面,美国尚未提供与亚洲基建缺口相匹配的建设资金,受援国总体上仍然认为“一带一路”一揽子计划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蓝点网络”计划的目标追求也与美国实际行动不一致。例如,“蓝点网络”计划强调环境保护,但是,美国自身环保与碳排放记录不良,必然影响“蓝点网络”计划实施的公信力。 

其四,“蓝点网络”计划的项目实施缺乏弹性,制约项目设计与长周期实施。“蓝点网络”计划立足美国长期倡导的公私合作模式,但是,在治理水平不同的国家,公私合作模式事实上难以管理和执行,甚至会带来重大风险。基建目标国面临的复杂政治经济状况和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治理安排更是会严重挑战问责制的效能发挥。作为对冲“一带一路”倡议的基建计划,“蓝点网络”计划政治化的操作可能会使“蓝点网络”下的基础设施项目成为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

(五)投机的项目伙伴国

“蓝点网络”计划的制度设计鼓动了印太地区目标国在基建项目选择方面的投机行为。 

这种投机行为源于“蓝点网络”计划的相关设计。一方面,高质量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具有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吸引目标国注意力,但其项目设计与项目承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地区目标国已经意识到该计划遏制中国基建的倾向,“蓝点网络”计划的具体标准未明、参与国出资要求缺乏具体细节,这项只有明确指向性而其他方面都异常模糊的项目尚未设置较高的准入门槛,各目标国没有任何理由宣称自己反对加入。此外,即使支持“蓝点网络”计划,也不意味着“一带一路”参与国会立刻抛弃与中国的合作。例如,即使作为“蓝点网络”核心成员,日本依然试图与“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并表现出对“蓝点网络”模棱两可的态度。东盟国家也面临类似抉择,无论是“等距外交”还是“两边下注”,他们肯定不会委身于单一的基建倡议,更不想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工具。《东盟印太展望》强调“互联互通”合作的重要地位,前提是立足于东盟主导地位。在此,中国基建力量拥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 2030 年愿景》强调“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推进区域各互联互通战略对接,支持区域基础设施发展。对东盟而言,维护东盟中心地位,推动包括中国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参与东盟基建是其真正的利益关切。

可以说,理想状态下的“蓝点网络”计划是一项依靠软实力吸引国家自愿加入的计划。受援国是否接受“蓝点网络”的评估,完全要遵循受援国政府的意愿。在以实质利益为导向的世界中,这也不代表他们会拒绝加入“蓝点网络”,而是需要结合自身实际仔细权衡美国给出的筹码。例如,2020 年 9 月,美国针对东盟国家施压以“对抗”中国,但是,大多数东南亚国家还是坚持“不站队”。

拜登政府对“蓝点网络”计划的延续与升级

在内外部因素的制约下,特朗普政府提出的“蓝点网络”计划进展不顺,有研究指出,该计划的具体运行需要克服一系列“技术和运营挑战”。特别是,2020 年,美国面临疫情和总统大选压力,“蓝点网络”计划实际上陷入了“很长时间的休眠”。

如果特朗普时期的“蓝点网络”计划是一种纸面上的政策设计,那么,该政策设计直到 2021 年上半年才逐步转变为政策现实。拜登政府在半年的时间内复苏了这一倡议,升级了美国参与全球基建竞争的政策架构。例如,2021 年 4 月,美国参议院提出《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草案以遏制中国,该法案将全球基础设施开发视为美国“投资竞争性未来”和提升全球竞争力的优先议程。美国两院党派领袖强调,该法案代表“前所未有”的两党合作,美国将动员所有的战略、经济和外交工具抗衡中国。2021 年 6 月,拜登政府正式与日、澳启动“蓝点网络”会谈,召集经合组织等利益相关方磋商,并成立了“蓝点网络”协调小组,宣称将“蓝点网络”打造成一种以提供“市场驱动、透明和可持续性”基础设施为特征的“全球公认象征”。

因此,拜登政府延续了特朗普政府发起的基建攻势,已经将“蓝点网络”计划定位为参与全球竞争、动员盟友国家、对抗中国影响力的利器,主要在三个方面升级了特朗普时期的政策设计。 

第一,拜登政府更加强调基建与所谓人权及民主价值相捆绑的重要性。拜登政府公开宣称实施一种“价值观外交”,人权与民主等价值因素已嵌入到拜登政府外交政策与国际秩序观之中;美国在倡导“重建更好世界”倡议伙伴关系强调的首要“指导原则”便是“价值驱动”。《2021 年战略竞争法案》强调延续 2018 年二十国集团大阪峰会中的“全球标准”,即清廉、法治、人权、劳工权利、透明性、社会权利和治理权利等,试图将“蓝点网络”打造成为国际基建制度中的“黄金标准”。

第二,拜登政府的“蓝点网络”计划展现出更为明显的盟友联合和西方团结的俱乐部色彩。从需求面而言,“蓝点网络”计划为美国盟友提供了“一带一路”倡议之外的选择。从供给面来看,美国正在打造一种联合力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例如,《2021 年战略竞争法案》草案强调通过“蓝点网络”计划与其他欧亚倡议以抵抗中国“一带一路”冲击,巩固跨大西洋联盟。美国研究机构也强调,美国应该通过“输出高质量基础设施融资”并强化“蓝点网络”计划中的相关原则,推动“四边安全对话”国家的团结。 此外,“蓝点网络”计划也被视为支撑七国集团全球基建野心的“背后支柱”或“绝招”。

第三,自拜登正式上台后,“蓝点网络”计划展现出更为显著的全球拓展趋势。美国观察者已经意识到,“蓝点网络”计划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参与者能否超越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范围。2021 年 3 月,拜登与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强调,民主国家应该联合起来支持基础设施融资,对抗“一带一路”。拜登政府以“蓝点网络”计划为主线并基于七国集团打造“重建更好世界”倡议,由印太地区扩展到跨大西洋地区和全球层面,并标榜为一个“满足中低收入国家巨大基础设施需求”的“正面倡议”(Affirmative Initiative),致力于解决发展中国家高达 40 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需求。

“蓝点网络”计划的秩序影响

在大国战略竞争背景下,“蓝点网络”计划可能扮演美国等国家对抗“一带一路”倡议、遏制中国地区影响力、充实“印太”战略与“四边安全对话”机制的重要角色。从近期来看,该计划很可能会加剧印太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竞争,刺激中美等大国之间的关系变动,并冲击该地区的整体政治经济秩序。

(一)推动印太地区海外基础设施建设竞争

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地缘政治变动和国际安全格局的演变,更刺激了大国地区影响力甚至国际领导地位的竞逐。“蓝点网络”计划呈现出大国海外基建竞争的集团化色彩。 

这种竞争最终与安全议题融合,并成为左右地区安全形势的重要变量。“蓝点网络”计划试图通过“安全化”鼓动联合对冲“一带一路”倡议的共识,吸引或强迫该地区援助国和目标国的参与。例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四边安全对话”机制的重要关注点。 有观点认为,扩展版的“四边安全对话”与“蓝点网络”计划存在着“天然的协同关系”。

与此同时,“蓝点网络”计划致力于通过胁迫或制度约束方式挤占“一带一路”的发展空间。例如,美国试图针对接受中国“一带一路”项目投资和贷款的国家立法,停止美国官方援助资金项目,逼迫他们放弃“一带一路”项目。同时,美方也鼓吹“蓝点网络”高标准,塑造攻击中国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舆论环境,鼓噪“中国责任论”和“债务陷阱论”,力求拉拢更多国家放弃“一带一路”项目。美国国际开发署前副署长邦妮·格利克(Bonnie Glick)表示:“当一些国家遭遇‘一带一路’危机时,其中一件事就是他们忽略了还有其他选择的事实。”

(二)强化对华战略竞争

美国发起“蓝点网络”计划将进一步强化对华战略竞争。一方面,“蓝点网络”计划刺激中美双方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话语体系对峙。近年来,美、日等国一直攻击中国主导基建项目的质量控制和债务衍生问题,例如,日本通过“高质量基础设施合作伙伴”鼓噪“我们不再诉诸‘廉价但粗制滥造’的路径”。“蓝点网络”计划还会弱化价格与投资数量因素的影响,通过话语霸权强调基建过程中的“人权保护”“环境可持续”“透明度”等指标。另一方面,“蓝点网络”计划的融资设计会带来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模式与投资规则之争。“蓝点网络”依仗强大私人金融资本,可能冲击中国特色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的竞争力。从融资支撑机制来看,美日和中国两方分别主导亚开行和亚投行,在“蓝点网络”计划正式实施后必然塑造对华竞争性态势。

(三)冲击印太地区秩序的正常运转

“蓝点网络”计划的介入必然影响不同安全主体间互动,从而重塑印太地区的基建格局和安全格局。 

首先,美国鼓噪下的基建议题“安全化”是大国间安全竞争的一种体现。“蓝点网络”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抗,加速了印太地区国家的安全互动频率。一般来说,大型基建倡议稍有异动便会引发各国对相关国家安全意图的猜疑。美国为了拉拢地区国家所做出的经济或安全承诺会改变地区国家的立场和偏好,改变国家间的外交和安全关系。 

其次,安全互动加速与安全主体行为模式变化可能进一步推动地区安全关系结构的变化。地区联盟(如东盟)内部并非完全固定,各国的不同历史记忆、战略安全目标和大国基建竞争程度导致地区目标国形成对抗态势,可能驱使区域内国家针对基建项目展开激烈争夺。 

再次,“蓝点网络”计划可能提升大国竞争的烈度,挤压区域内目标国家的战略空间。以东南亚为例,东盟及成员国试图维系自身自主性,采用实用主义方式,周旋于大国间以温和竞争为核心特征的安全秩序之中。但是,在美国寻求对华竞争的背景之下,地区结构性安全矛盾逐渐加深,竞争烈度加剧,安全关系开始具有对抗性的色彩。伴随“蓝点网络”提出,基建领域的竞争对本地区造成了持续压力,小国战略生存空间继续被压缩。

结论

“蓝点网络”计划是美国系统参与大国基础设施建设竞争的重要举措。该计划致力于操作基础设施建设与融资标准,推广系列规则话语,攻击“一带一路”基建模式,试图通过集成现有基建计划、支撑印太战略体系、对冲“一带一路”倡议、组建多层次基建网络并塑造全球性基建联盟体系等方式筹划全球基建攻势,从而在与中国等大国开展的海外基础设施建设竞争中占据优势。 

当然,“蓝点网络”计划面临若干挑战,例如制度架构政策优先度不高、项目伙伴国存在投机行为、基建资金受到严重限制、认证标准的建立和实施可行性不足以及基建运营模式模糊等问题。新提出的“重建更好世界”计划也被认为可能陷入一种“公共关系倡议”或者“纸老虎”境地。 当然,“蓝点网络”计划必然会加剧印太地区的大国基建竞争,最终可能扰乱印太地区的基建格局。 

面对“蓝点网络”计划,我们需要积极应对,降低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冲击。其一,我们应理性看待“债务陷阱”话语、环境负面影响、融资渠道单一和基建质量不高等问题,主动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以实际行动回击“蓝点网络”计划的攻击。“蓝点网络”计划推行的相关标准在某种程度上正在塑造国际基建领域的规范,同时,高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拓展融资渠道和打造相关规范等也是近年来我国推行的重要准则。例如,2019 年,中国发布《“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对“债务陷阱”质疑予以回应,鼓励中方金融机构、“一带一路”国家和国际机构自愿使用这一工具,提高投融资决策科学性和债务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包容性增长,关注项目透明度和对环境保护的尊重。其二,我们应注重基建领域中的规则建构、话语建构和规范引领。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基于民众亟需需求、本国复杂政治经济状况、可获得资源等因素。作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的新兴力量,中国应根据当前国际主流基建规则和自身在发展中国家中的实践探索积极完善基建标准,建构一套更具有可行性的全球基础设施规则体系。从实践上看,“一带一路”具有一定优势,当前中国项目设计比“蓝点网络”计划要先进得多。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把握话语建构的主动权,展示“蓝色网络”计划规范标准的主观化、封闭化和乌托邦化,避免被发达国家垄断基建标准话语权。其三,我们也应寻求与“蓝色网络”计划项目开展可能的合作,共同提供惠及印太地区国家与人民的公共基建物品。有研究发现,“蓝点网络”“重建更好世界”和“一带一路”等不仅在具体项目上具有一定互补性,而且在融资机制等方面都存在多种合作可能。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