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分享下我的阅读经历

【本文来自《分类教育虽然让学科知识能更快速地学习,但带来了知识间断裂的问题》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fuhao3503
  • 80年代后期读小学,那咱们年龄相差应该不多。

    但我感觉啊(有冒犯的地方先请谅解),您在学习之外,应该没有什么阅读习惯吧。

    就我个人而言,我从小就喜欢看书看报。据长辈们的说法,我在幼儿园大班时已经能看新民晚报了(这个我真记不清了,估计就是能读一段文字吧)。到了初中预备班(就是相当于小学六年级)时,我的阅读能力已经完全可以理解基本的哲学名词了,比如唯心/唯物。

    因为我看书比较杂,所以在阅读时接触到这种相对抽象的概念,就会去找相关的书籍去进一步了解。所以,当在书上看到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时,就会好奇为何没有红三方面军,然后就会去看看相应的说明,自然也就接触到了长征,进而了解了土地革命战争等等。

    就这样,从一些关键词不断扩展,等有了一定的阅读量,自己的历史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等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而且,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个人的思考方式以及理念都是会不断发展的。对我个人而言,小学和初中时读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中学时读的王小波系列作品,大学时读的房龙的《宽容》,都影响我的价值观到现在。

    所以回到本文主题,我觉得实质问题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足够量的辅助阅读作为催化剂和粘合剂。

谢谢您分享阅读经历! 看看大家的阅读和学习经历, 结合目前教育呈现的问题, 是有意思的讨论.

我也分享下自己的阅读经历吧(主要读物):

小学:  杂志《儿童文学》、《少年科学画报》;

初中:  杂志《辽宁青年》、《参考消息》、《飞碟探索》、《海外文摘》、《读者》、我国的《科学》杂志; 书籍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三言二拍》《聊斋》等, 西方批判现实主义名著系列(上海译文出版社的那些)、中国现代小说散文系列、中西诗歌、唐诗宋词、鲁迅著作选、日本漫画

大学: (西方)设计艺术类、(西方)哲学、西方现代小说

工作后:美术艺术史类(偏重了解我国)、人文社科类、心理学和咨询类、犯罪心理类、人物传记类、二战历史类、哲学类(偏重了解我国哲学: 诸子百家)、科普类、绘本类、中医药传统养身类启蒙读物、中国书画类

但我觉的“历史观”“中国哲学”等等, 很多东西阅读之初没有人引导方向或指点, 是不太能意识到的.

我个人觉结合这些年里网上有的资讯, 为何可以如此轻易的黑中医黑中国文化和艺术(建筑、绘画透视)?是与我们都没有系统的接受相关教育, 无法辩证的去看待这些信息相关的! 

仅仅靠个人努力,  很难形成群体化共同的认知(而这是交流和彼此认同和自信的基础), 每个人的家庭环境、兴趣爱好、养育者都不同, 而基础教育恰恰是最快速、有效、普及面广的渠道! 如果有相似水平专业的老师来引领指导大家的学习和阅读的方向, 给予指点, 那会是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对于我国快速推进本国文化的传承发展、建立民族自信, 会比家庭教育或自学更加有效.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