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是养儿防老,现在应该探索多种养老模式,或许集体养老、社会养老是未来的必然

【本文来自《吕德文:这次回家,知道了妈妈的秘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15681833061785
  • 从经济角度来讲,生儿育女永远是个“亏本”生意。所谓的“养儿防老”根本不靠谱,就算只生一个并且假定孩子有孝心,但通常都得花20年将他们抚养成人,然后晚年享受的照顾的时光通常不过10年,妥妥的亏本生意。何况现在都提倡“社会化养老”了,就更没必要参与生孩子那么辛苦累事了,只要赚的钱够多,发挥市场调节的伟大力量就能让自己舒舒服服过完这一生。意识到这一点的社会精明人都选择了丁克,他们都是精致利己主义者。

    对个体而言,生孩子是亏一大笔钱,被生出来是赚了一大笔。但是这种“盈利”没法主动追求,而“亏本”却可以主动避免。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个体,自然知道怎么“避免亏损”。

    对!西方经济学有这么个“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人都可以是理性的,每个个体都把精致利己当做人生信条,就可以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伟大力量,使社会走向运行良好的平衡,根本无需人工干预。

    但是我认为,任何社会,如果每个个体都把精致利己当做人生信条,什么都以“经济理性”来决定一切,那么市场调节的伟大力量就会驱使这个社会走向自我灭亡。

    低生育欲望的核心原因从来都不是什么“工业化”,而是“理性经济人”!美国去工业化多年,也没见出生率的暴涨。

    最后我大胆预测:韩国、日本、台湾这些经济发达,崇尚“市场万能”,极力鼓励“经济理性”的经济体,是没可能再恢复生育率的了,毕竟每个个体都不愿意做人生的亏本生意对吧?

    只不过我想知道的是中国大陆何去何从?

“养儿防老”这一单一的农耕目标我觉我们本就该重新审视!!!更应该积极探索多种养老模式,或许集体养老、社会养老、多种养老方式是必然的趋势,而无需一种方式把压力都放在子孙身上,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有他们的中年和晚年。

另外,现在很多东西人类习惯只从经济学视角去解读(大概因为我们所处市场经济时代吧,看重经济价值),然而客观现实可不是这么简单!

所以我觉没什么“聪明”之说。只有“合适”,适合个体本人的即可。并不存在适合所有人的所谓聪明选择。

如果从人的心理和人格成长看,其实养育孩子也是一个给自己再次成长、成熟的机会(当然,我的意识不是自己人格心理不成熟就能靠养育孩子成熟,恰恰相反!如果不成熟就养育孩子,可能彼此都会带来创伤)。我意思是对于比较成熟的人、对于做好准备要养育孩子来说的人群,选择养育孩子,自己跟着孩子学习养育的过程,用心陪伴他们再经历一次成长的过程。在这个既参与又相对旁观的过程中,结合对比过往人生体验,其实会感悟很多东西,在和孩子的互动和养育的过程中,也会学习很多东西,是自己的又一会次成长不是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