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技术人员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即时编写算法将高超音速武器精度提高10倍

原文10月15日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六分仪地球

500

解放军导弹研制人员表示,如果让人工智能接管高超音速武器的控制权,高超音速武器的精确度能提高 10 倍以上。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大学咸勇和李邦杰教授团队上周在同行评审的期刊《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主管单位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单位为中国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院、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北京航天情报与信息研究所)发表了论文,提出在高超音速武器飞行过程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独特的飞行控制算法“即时”编写软件。两位教授表示如果将更多的决策权交给智能武器,总的来说高超音速武器打击精度“将提高一到两个数量级”。

常规导弹的定位软件在工厂车间就已安装并进行了调试,但研究人员发现,如果由人工智能来编写软件,针对每种武器采用不同算法,那么以五倍音速及以上速度飞行的高超音速武器系统所面临的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解决。

高超音速武器飞行数百或数千公里后能否击中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飞行过程中武器系统进行复杂机动时定位的精确度。

以高超音速飞行时飞行器表面的某些部分温度会比太阳表面温度还高,这里的空气分子会分解成带电离子形成等离子层,这降低了了高超音速飞行器的雷达特征,但也可能使其失明和失聪——无法接收导航卫星系统信号或其他定位参照,如地球磁场。

长途飞行面临的许多恶劣条件迫使技术人员更依赖飞行器自带的惯性传感器,如石英加速度计和激光陀螺仪,尽管高超音速武器配备了复杂的控制软件并经过了大量艰苦细致的调试和测试,但它们依然只能靠估算为高超音速武器定位。

此外传感器在组装、运输和日常维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物理干扰。每次武器通电时,它都会影响硬件,导致与出厂设置之间产生累积误差。

两位教授领导的研发团队所进行的研究表明,基于人工智能的系统可以使高超音速武器的攻击精度保持在大约 10 米(32 英尺)之内。

依照他们研发的技术,高超音速武器发射后人工智能系统立即开始工作,在武器飞行速度达到高超音速之前使用来自GPS或“北斗”的信号定位,并将其与机载传感器产生的结果进行比较以确定最终结果。

基于上述信息,在进入高超音速飞行之前的巡航阶段人工智能系统为武器的飞行控制程序创建独特的定位算法。

研发团队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出厂设置最终会被淘汰。研究人员介绍说这当然需要相当大的计算能力,但在当前技术下是可行的。

在某次模拟飞行中,人工智能生成的算法在飞行初始阶段使用已有10年历史的英特尔“至强”处理器更新了数千次算法,并在大约 20 秒内确定最终版本。

研究人员表示中国高超音速武器计划中使用的处理器速度仍然保密,但其性能一直在稳步提高。

中国技术人员已使用人工智能解决了高超音速飞行的许多难题,包括发动机控制和通信方面的难题。不过虽然中国已经部署了各种类型的高超音速武器,但该技术的商业应用仍面临挑战。

今年5月,中国航天宣布将制造一架小型客机,这架预计2035年完成的客机能在一小时内全球到达,这要求它的飞行速度达到15马赫。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