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金钢》中的盒子炮,都是哪些型号
我之所以对盒子炮感兴趣,跟少年时读过的几部小说有特别大的关系,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刘流创作的长篇小说《烈火金钢》了。
和《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也是我喜爱的)等文学作品中基本是二十响大肚匣子一枝独秀不同,《烈火金钢》中对盒子炮的表现可谓五颜六色,直写的、暗喻的都各不相同,读起来那叫一个过瘾。
今天就将该小说中出现的盒子炮做一解析,与各位爱好者分享,并求教于方家。
一、史更新缴获汉奸的盒子炮
在小说第二回中,有这样的描写:
“听了听周围还是没有动静,又把盒子炮拉出来仔仔细细地端详了端详,一看:是个二把盒子,烧蓝全没有了,叫土吃得连牌号都看不清楚,用子弹头儿试了试已经老得没了口。”
第三回中,同样是对这支缴获的盒子炮,是这样描写的:
“好个英勇机智的史更新!他抽出盒子炮来,甩开大步,哗啦……一梭子子弹打了出去,踏着敌人的尸体,在乱群之中,钻出北街口来。”
通过这几段描写,可知该枪是个二把盒子,是个可以连发的盒子。
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有这么几型:一是德国造毛瑟712型,就是这款:
关于这枪,笔者曾多次发文讨论,这里不再赘述。
二是西班牙阿斯特拉900系列。下图是该系列中的901型:
但《烈火金钢》中史更新缴获的这支盒子炮,显然既不是毛瑟712型,也不是阿斯特拉900系列,因为小说在交待这支盒子炮时还有这么一句:“叫土吃得连牌号都看不清楚”。
这两款连发盒子炮的外形特征十分突出,比如毛瑟712手枪的快慢机:
所谓快慢机,即单、连发转换钮。M712的快慢机呈桃形,突出于枪身平面,那样子十分独特,也十分显眼,它也因此而成为所有具备选择连发功能的驳壳枪的代名词。
再比如阿斯特拉900系列的快慢机和标志性的七颗销钉:
阿斯特拉的快慢机置于枪身的右侧,在快慢机的周边,还散布着用于结合的大小不等的七颗销钉。而这些,也为该枪所独有。
这么明显的特征,对于小说中的警卫排长史更新来说,哪还用得着看牌号呀!闭着眼用手一摸就知道了。
依照小说中的情节去分析,能够让史更新弄不清牌号的驳壳枪,最大的可能,应该是西班牙造MM31驳壳枪。
这就是一支MM31快慢机,10发固定弹仓,140毫米枪管,符合小说中二把连发盒子的特征。
西班牙的MM31手枪,型号特别繁杂,枪的商标和铭文也很不一致,有的甚至就没有商标也没有铭文。
这也是一支MM31快慢机,10发、20发弹匣,140毫米枪管,也符合二把连发盒子的特征。
MM31的品牌到底有多少种,我一直想弄明白可一直也没有弄明白。
这三支都是MM31快慢机。除中间那支外,第一、第三支都符合二把连发盒子的特征。
上面几型MM31驳壳枪,是不是很像毛瑟驳壳枪?没错,很像。各型MM31驳壳枪,都有抄袭之嫌,不仅外形酷似,其商标、铭牌也往往是李鬼李逵相接近,故意让人误认作毛瑟,打擦边球。所以,在小说那样的背景下,需要细看牌号才能辨识枪型的盒子炮,最有可能是MM31快慢机中的一支。
二、齐英的盒子炮
小说第九回中,知识分子出身的县委委员齐英,在换衣服的时候,孙定邦要帮助他检查检查枪,拿过来一看:
“啊,你这还是支‘小镜面儿’哩。”
大镜面驳壳枪,笔者曾经专门介绍过,它就是机匣两面既无减重凹槽,也无商标,也无铭文的早期C96驳壳枪中的一款。看下图:
这是枪身的右侧,商标、铭文、减重槽什么也没有。
镜面匣子是1899年或1902年根据意大利海军的需求定制的。意海军总共订购了5000支,毛瑟厂生产的则不止5000支,多出来的几乎全部卖到了中国。但总的来说,和最常见的那种毛瑟C96相比,大镜面只是极少的一部分。
看枪身的左侧,还是光光的什么也没有。
因为枪身左右两侧什么都没有,又打磨得光滑如镜,故在中国就有了“大镜面”的俗称。
大镜面,很多文艺作品中都有描写,但“小镜面”一说,我只在《烈火金钢》中看到过。
小说中的小镜面是哪一型号的驳壳枪呢?
笔者猜测,有三种可能。一是早期大镜面衍生出的军官型:
在十九世纪末毛瑟手枪刚刚诞生的头几年,每一款毛瑟手枪都衍生出同款的军官型。该镜面匣子军官型与标准型的区别,一是枪管由标准的140毫米减短至120毫米;二是后瞄具由可调表尺改为固定缺口照门;三是枪的握把有些许的不同。其弹仓容量没变,还是10发。
二是大镜面军官型派生出的紧凑型:
相比上一款,这款枪的枪管进一步改短,短至102毫米,弹仓容量也减小了,由原来的10发改为6发。
以上两款,和原型的大镜面一样,机匣两侧也是光光的什么都没有。
三是天津大沽仿制的短枪管镜面匣子:
天津大沽厂是全国唯一仿制镜面匣子的厂家。该厂仿制的镜面匣子的枪管有两种长度,分别是140毫米和99毫米。上图即99毫米短管镜面匣子的右侧面。
这是该枪的左侧面。可见和大镜面一样,机匣左右两个侧面光光的什么都没有。
这是长短两款镜面匣子。左面是99毫米枪管的,右面是140毫米枪管的。
以上这三款异于标准大镜面的镜面匣子,都有可能是小说中描写的“小镜面”,大沽造则最有可能。因为冀中紧临天津,流入的可能性显然大于前两种。
三、孙定邦的盒子炮
同样是在小说第九回中,紧接着描写齐英的小镜面之后,孙定邦说:
“要不你带上我这一支,我这支是个‘长八分儿’,不过就是条软点儿,使不熟的碰劲儿就推不开炮儿。”
“长八分”是什么?
长八分是二把盒子中的一个大系列。驳壳枪在整个四十年的生产历史中,枪管长度的主流就是140毫米和100(99、102)毫米两大类,分别被俗称作“二把盒子”和“三把盒子”。毛瑟手枪在前三十年的生产中,二把盒子都是枪管长140毫米的。
请注意看这一对驳壳枪的特征:海螺形击锤,左侧枪身的“回”字形标志,右侧枪身的“口”字形标志,枪纲挂环的前后折叠,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这是生产于1896~1899年的最早型号的驳壳枪。该枪的枪管140毫米,从此奠定了毛瑟手枪枪管最基本的长度。这也就是最早的二把盒子。
到了1930年,毛瑟手枪有了一个大的改进,这就是后来的M30型。请看:
M30型的早期型号和C96原型的区别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它的枪管长度由原来的140毫米减短至132毫米。
大概又过了2~3年,该枪又进行改进,枪管长度又恢复到了原先的140毫米。
注意看上图,握把上的12道刻槽,通贯的枪机导轨,简易的孔式大机头,枪管与枪机结合处分段式锻造阶梯痕迹,这已经不是早期的C96,而是晚期的M30,只是枪管长度又恢复到与早期的C96一样了。
M30前后两款都归类于二把盒子,但因为二者的枪管长度存在8毫米的长短之差,便有了“二把短八分”和“二把长八分”之说。
请看二把长八分与二把短八分的对比:
二把短八分仅指枪管长132毫米的M30早期型,占比很小,二把长八分则既包括M30的晚期型,也包括C96大系列中所有枪管长140毫米的型号,包括装有快慢机的M712型。
小说中孙定邦使用的二把长八分,是当年最为常见的驳壳枪。
能把二把盒子分成“长八分”和“短八分”的,除了《烈火金钢》,还有《野火春风斗古城》,后者曾借武工队员之口,说到过“二把短八分”。
四、孙振邦的“二十四响大撸子”
小说第九回,第一次描写孙振邦,是这样介绍他手里的家伙的:
“功夫不大,孙振邦回来了。他上身穿上了一件带大襟的夹袄,腰里扎上了一条日本的挺硬的布腰带,手里拿着一支二十四响的大撸子,怀里还揣了两个木把的手榴弹。”
撸子,在国人的方言里系指弹匣置于握把内的自动手枪。二十四响的大撸子,这是一支什么枪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多年。
有网友提供了一种可能,即孙振邦使用的也许是经改造后加长了弹匣的M1911A1手枪,就是下图这样式的。
M1911A1,绝对称得上是大撸子,二战中美军也的确有加长弹匣到25发容量的改型,有照片为证:
那年头的中国战场,整个就是万国武器的实验场,什么稀奇古怪的枪都有可能传进来,美军这种25响的大撸子保不齐也真的会来到中国。
但是,《烈火金钢》第二十三回中,还有对孙振邦这样的描写:
“他索性把小褂的扣子完全解开。露出了光光的肚皮,把他的手枪【二十四响大撸子】和手榴弹就掖在后边的裤腰带上,把肚子又稍稍往前一挺,肚子显得更大了些,后边却看不出有什么藏掖来。”
能在鬼子汉奸的环伺之下掖在后腰上而不被发现,显然不可能是M1911A1的改型,那么大的家伙也根本没办法掖在腰里。
那又是什么呢?
笔者费了很大的功夫,又找到一款西班牙造的7.65毫米手枪,也算是与这“二十四响大撸子”比较接近。
该枪有的说叫皇家祖莱卡手枪,也有的说叫鲁比手枪,我也不知道哪个更准确。这枪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弹匣容量大,达22发,算是接近24发了。不知小说中孙振邦用的是不是这款。
兴许,这“大撸子”说的是盒子炮?弹匣置于握把内的南部十四手枪能被称作盒子,弹匣前置的盒子会不会也可能例外地被称作撸子呢?
二十四响的盒子炮也是比较稀罕的,但能找到使用的依据,也有图片给予印证。
毛瑟712型快慢机手枪问世前,曾有少量的试制品被小批量生产出来,上图这支就是试制品之一。这批产量很小(3500支)的驳壳枪,仍然几乎全部销到了中国。只是该枪多是10发、20发弹匣,像这种24发弹匣的,极其少见。
毛瑟712型问世后,其弹匣容量主要是10发和20发两种,但也有15发和24发的型号。根据铁道游击队改编的电影《飞虎队》中,几乎清一色的二十四响。
如何判定《飞虎队》中的驳壳枪是二十四响而不是二十响,看弹匣的长度即可,二十响的弹匣底部与握把底部大致在一条水平线上,而二十四响的弹匣底部明显长过握把底部。
如果小说中的孙振邦使用的是这种二十四响的毛瑟712型,就很好理解了。
五、肖飞的盒子炮
小说到了第十五回,肖飞第一次出场:
“他穿着一身青布裤褂儿,留得很漂亮的分发,腰里扎着一个蓝布小包儿,手里提着一支长苗儿盒子炮,脚上穿着一双黄色的薄胶皮底儿鞋,上衣袖子卷到胳膊肘间,手腕子上带着一只夜光手表。”
到了第十八回,又有对他手中盒子炮的表现:
“肖飞一看:是时候了,虽然离这么远盒子炮打不准他,可是非得扫他一家伙不行。他对着这个房顶上边’哗啦……‘就打了一梭子。”
通过这两段描述,已知肖飞这支盒子炮有两个特点,一是长苗,二是连发。
所谓长苗盒子,有两种解读,一种解读指的就是比三把盒子的枪管长出一截子的二把盒子;另一种解读则是单指枪管长180毫米的盒子。如果按第一种解读,那就和前边史更新缴获的那支盒子炮一样。
如果按照第二种解读,180毫米,连发,能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德国造没有,西班牙造则有好几种。请看:
这是皇家1型手枪,枪管长180毫米,虽然只是10发固定弹仓,却装有快慢机,可以连发。
这是MM31手枪,枪管长也是180毫米,也是10发固定弹仓,同样也装有快慢机,可以连发。
这又是一款MM31手枪,枪管长还是180毫米。与前一款的不同之处是采用了可拆弹匣,容弹量有10发、20发两种,有快慢机,可以连发。
西班牙的阿斯特拉900系列驳壳枪也有180毫米长枪管的快慢机,但该系列手枪有更加响亮的名字“旁开门”,而既然小说中没有说到这个响亮的名字,那应该不是阿斯特拉。
考虑到皇家1型快慢机手枪流入中国不多,因而肖飞手中的长苗快慢机驳壳枪,最有可能的是MM31型。
六、何志武的盒子炮
缴获何志武的盒子炮,是小说中十分精彩的章节。肖飞买药的故事通过袁阔成的评书在当年的北方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小说第二十一回,对汉奸何志武的盒子炮有特别详细的描写:
“喝!这支枪可真是好枪:是德国造的长苗儿大镜面儿,还是胶把、线抓、通天档、满带烧蓝,足有八成新。一扣机儿,里头乓儿乓儿响。不用看,这是闷机儿——连发。”
这段描写精彩是精彩,但可惜是错的。
看上图,这就是一支长苗大镜面。前边交待了,长苗,有两种解读,140毫米的枪管也可以说成长苗,所以说,把标准枪管的镜面匣子称作长苗大镜面,这样说没问题。
大镜面除了10发弹容量的,早期也有20发弹容量的,比如下图这个:
二十响的长苗大镜面匣子是早期生产,比意大利订购的那批十响大镜面还要早,大约停产于1899年,出品甚少,很是罕见。
不论是10发弹容量的,还是20发弹容量的,只要是镜面匣子,都只是半自动,没有能连发的。道理十分简单,因为镜面匣子的生产止于1905年,而匣子枪安装快慢机使其具备连发功能,最早的西班牙是1927年,而德国则迟至1931年了。
作者赋予了该枪所有的美好,其中还说到了“胶把”。所谓“胶把”,就是手枪握把的材质用塑胶而不是通常的硬木。
有些胶把匣子是私人定制或改制,这往往是高级军官和军中贵族的行为。
为显身份,一些军中贵族还有用象牙作握把的匣子,则比胶把匣子更显华贵。
大镜面匣子用胶把也是有的,而且是小批量生产的,那是毛瑟厂在完成意大利海军的定单后继续生产的商业型,主要也是面向中国买主的。即这款:
按今天的标准,这胶把未必一定比木把好,但物以稀为贵,那年头胶把匣子特别少见,所以若是哪个带枪的人能拥有一支胶把大镜面匣子,那真可以牛逼到天上去了。
不过牛逼归牛逼,和所有镜面匣子一样,胶把镜面匣子同样也没有可以连发的。原因一如前述,胶把镜面匣子也停产于快慢机诞生前二十多年的1905年。
对于线抓、通天档,惭愧,多少年来一直没弄懂是什么。所谓闷机儿,在河北的民间俗语里,就是全自动的意思。
出于对小说及作者的崇敬,真心不想说、但又不得不说的是,何志武那样的集所有美好于一枪的盒子炮是不存在的。
七、高铁杆护兵的盒子炮
小说第十回中,写到汉奸高铁杆五名护兵的佩枪,那也是相当的精彩:
“高铁杆儿是讲排场抖威风的,他这五个护兵都是年轻大个的小伙子,有两个使用的是马匣子,有两个使用的是冲锋式,有一个使用的是旁开门儿的二十响的盒子炮。”
我曾在该平台发文,评论过高铁杆这五名护兵的用枪,今天就单说这旁开门的二十响盒子炮。
旁开门的盒子炮,其所指十分的明确,就是西班牙阿斯特拉900系列手枪。因为是二十响,可以排除只有10发弹容量的900型和901型,也基本可以排除只停留在试制阶段的904型,这样一来,高铁杆护兵这支旁开门的二十响,就只有可能是902型和903型了。
这就是阿斯特拉902型。20发固定弹仓,140或180毫米枪管。
为什么叫旁开门?因为这枪的左侧机匣面板可以打开那么一块,就像是开了一扇门,为的是方便分解保养。如图:
注意,旁开门不仅指902型,而是指所有的阿斯特拉900系列,包括902型,也包括900型、901型、903型、904型。
阿斯特拉903型,与902型的主要区别有二,一是该枪的供弹方式采用弹匣,弹匣容量10发、20发,而不是前者的20发固定弹仓;二是采用了160毫米的枪管,而不是前者140毫米、180毫米的枪管。
这是阿斯特拉903驳壳枪的左侧面。图中清晰可见“日国制”三个汉字(西班牙在旧中国被称作日斯巴尼亚,简称日国)。从这三个汉字就可以看出,这枪也是瞄准了中国这个大市场而生产的。
高铁杆五名护兵中,有两名使用的是马匣子,也就是卡宾型驳壳枪,按说这也属于盒子炮范畴,但因前不久已经写过,这里不重复。
小说作者刘流,曾就读于国民党军汤山炮校,曾参加东北义勇军,改编为八路军后曾任晋察冀军区五支队侦察科长。大概他还是个兵器的发烧友。在这部小说里,不仅几乎不重复地表现了各种枪的纷繁的型号,也借书中人物之口不厌其烦地交待了每支枪的特点与性能。就我的阅读而言,在所有军事题材的文艺作品中,《烈火金钢》对枪的描写是占用笔墨最多的,也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