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安-26飞机真的后继无人?
作者:张强
首发自:科技日报
当地时间25日,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坠毁的安-26飞机的黑匣子被找到。3日前,这架安-26飞机在俄罗斯远东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失联,当时机上共有6人。
坠机现场。图片来源:俄新社
作为一款诞生超过50年的飞机,安-26一直活跃在热点地区进行运输或伞兵空降任务。
但针对近年来安-26失事率逐步攀升的现实,俄罗斯自由媒体网发表题为《安-26的诅咒:飞机累了,但没有替代品》的文章,指出这种轻型运输机至今没有找到真正的替代品,以至于不得不继续飞行。
关注军事科技进展的小伙伴们可能都知道,近年来,像伊尔-76、图-95、图-160M等老旧机型,都已进行升级改造、延寿。但为何安-26这样的经典机型却没有此类计划?安-26真的后继无人吗?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安-26虽好
但已不具备改造潜力
安-26是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研制的中短程运输机,于1968年首次试飞,1969年开始服役,可以在混凝土和简易跑道上起降。作为一款军民通用运输机,安-26同样具备民航飞行的能力,其客舱容量适中,非常适合在地广人稀区域执行支线航班飞行,还能在跑道条件不那么好的机场进行起降,历史上广受好评。
安-26。图片来源:俄新社
军事研究员兰顺正表示,“安-26是一款好飞机,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作为一款已经服役50多年的老飞机,安-26设计跟不上时代发展,航电系统、零件老化也是必然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基本属于淘汰产品。目前,俄罗斯仍在服役的安-26飞机平均年限已经超过22年,平均飞行时间已达8500小时左右。”
正如前述文章指出的,“无论它多么可靠,金属疲劳的概念都不会消失。”
金属疲劳本身就是从空难开始才被人们认识到。1954年1月10日,英国海外航空公司的“彗星”号喷气式客机在9000米高空爆炸。这是第一种以喷气式发动机作为动力的民用客机,当时被认为是革命性技术。然而短短一年时间内,投入运营的9架“彗星”号客机有3架坠毁。经过调查,研究人员才认识到金属疲劳的存在。
对于年迈的安-26来说,金属疲劳显然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近年来安-26屡次出现在坠机事故黑名单上,更使它备受质疑。
仅今年,安-26就发生多起坠机事故——7月6日,俄罗斯一架安-26进行降落时失踪,随后在鄂霍茨克海海域被发现,机上22名乘客和6名机组人员无人生还;3月,哈萨克斯坦一架安-26和塔台失去联系后,迫降发生爆炸并起火,造成多人伤亡……
“截至目前,安-26生产总数估计已超过1400架,坠毁了140多架,其中有被击落的,也有飞行员或其他客观原因造成的,并不完全是飞机本身的问题。从50多年的长周期看,其事故率并不算太高。”兰顺正说。
由于安-26在轻型军用运输机中的地位无可取代,技术人员也在竭力延长其使用寿命。俄罗斯媒体曾称,虽然许多技术人员对包括安-26在内的多款飞机已进行各种改装,但这份改装工作已使他们几乎筋疲力尽。
对此,兰顺正指出,“总体看,安-26机体构型已经落伍,几乎没有升级改造的余地或潜力。即便能对其内部零部件进行更换,但对其机体构型来说于事无补,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升级改造的性价比很低。综合测算,还不如研制一款新的替代品。”
继任者“掉链子”
老将还将升空
伊尔-112V轻型战术运输机一直被认为是安-26的接班人。
伊尔-112最初计划用于复杂、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军用运输,具有与安-26类似的重量和尺寸。其最大起飞重量为21吨,载货量5吨,都略低于安-26,但不同之处在于它具有更大的机舱容量,可以乘载更多的人员和物资。而且,其燃油消耗降低了38%,但航程却比安-26增大了差不多2倍,可达5200公里,并采用了现代航空电子设备和机载设备,使机组人员减少到2人。
兰顺正介绍,早在俄罗斯和乌克兰关系恶化之前,这个计划就提上了议事日程。最初,俄罗斯打算自研伊尔-112运输机,但是到了2011年5月,俄罗斯国防部突然变卦,决心放弃伊尔-112,转而向乌克兰采购安-140T运输机。2014年,俄乌关系恶化后,俄罗斯又宣布放弃安-140项目,重启伊尔-112计划。
伊尔-112V是伊尔-112的军用升级版,也是最新的一种验证机型,还将安装无线电电子技术公司(KRET)研制的“总统-S”自卫系统。该机于2019年3月首飞。据称,伊尔-112V不仅将替换安-26,还将与世界上最优秀的同级别运输机竞争。
他指出,“伊尔-112V虽是一款全新的飞机,性能超出安-26不少,但其研制周期过长,很多设计理念未必能经受得起现在的考验。特别是,最近的一次事故,让伊尔-112V备受质疑。”
今年8月,一架伊尔-112V在莫斯科郊外茹科夫斯基机场附近坠毁,驾驶飞机的伊留申公司首席试飞员、“俄罗斯英雄”称号获得者尼古拉·库伊莫夫在坠机中遇难。此次事故极大打击了俄罗斯上下对这种飞机的信心,飞行试验和向市场供应日期遭到推迟。
视频截图
“因此,这篇文章整体还是比较客观的。老迈的安-26确实累了,但其‘接班人’还掉链子。可以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兰顺正评论道,“再者,就算伊尔-112V能顺利投入生产,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取代当前装备的大量安-26。因此,文章作者只能发出这样的哀叹,‘安-26将重新升空——直到下一次事故发生。’这是一种无奈之言,也是对未来安-26命运的一种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