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昆明?(下)

 03 

民族的后方

于是在这里

先后诞生了

云南第一座近代工厂

西南地区第一条铁路

以及全国第一座水力发电站

(请横屏观看,滇越铁路,最早建成于1910年,摄影师@饶颖)

500

与此同时

为了迅速培养军官、扩编新军

清政府在昆明创办

云南陆军讲武堂

在开办后的20年中

培养了超过4000名军官

其中便包括

朱德、叶剑英等著名革命将领

云南陆军讲武堂,后改名为讲武学校,摄影师@卢文)

500

虽然清政府

最终也没能摆脱覆灭的命运

但中国革命的火种

就这样在这座边疆之城中埋下

并一次次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

燃起燎原之势

1911年10月30日

(农历九月初九)

重九起义在昆明爆发

与武昌起义遥相呼应

加速了清王朝覆灭的进程

1915年12月25日

护国运动在昆明爆发

成功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

(护国大厦和护国起义纪念碑,摄影师@施扬)

500

1945年12月1日

一二·一运动在昆明爆发

在全国掀起了反对内战的高潮

(一二·一运动是由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中法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生发起的反内战罢课运动,后得到全国各地的响应,下图为云南大学会泽院,摄影师@石耀臣)

500

尤其在抗日战争期间

尽管云南人口仅有约1200万

但仍有约37万“滇军”奔赴前线

相当于每6个青壮年男性中

就有1个上阵杀敌

(上文数据源自昆明市文产办《昆明三万年》,下文引自冼星海等人创作的第60军军歌)

“云南是60军的故乡,60军是保卫中华的武装”

然而

在日本侵略者猛烈的炮火下

东部地区的大量国土还是纷纷沦陷

人们不得不向西部腹地转移

昆明再次“临危受命”

成为重要的后方基地之一

自此以后

众多工业企业迁入昆明

源源不断地为全国提供着

机械、冶炼、化工、纺织等工业产品

是抗战后方仅次于重庆、成都的

第三大工业基地

(昆明钢铁厂,前身为1939年创办的中国电力制钢厂,摄影师@谢宜平)

500

众多金融企业迁入昆明

至抗战末期

银行数量较战前翻了5倍

商业街道财富聚集、车水马龙

南屏步行街,至今仍是主要的金融、商业街道之一,摄影师@俞乐)

500

众多高等院校也迁入昆明

尽管校舍简陋、条件艰苦

却是大师云集、人才辈出

赫赫有名的西南联大

更堪称中国大学史上的一段传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部分教授,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500

与此同时

东部地区大片国土的沦陷

也令西南地区成为全中国

仅存不多的对外交通出口

正所谓

(滇缅公路《筑路励民歌》,引自昆明市文产办《昆明三万年》;此歌词流传甚广,但原始出处仍待进一步考证)

“竭力打开生命路,运粮利器到疆场。

杀彼日魔,救我国亡!”

以昆明为起点

战前便建有滇越铁路

此后为防止滇越铁路被破坏

又修滇缅公路

而后滇缅公路被切断

则再辟驼峰航线

可谓一次又一次

在敌人的轰炸和封锁中

夹缝求生

(抗战时期昆明主要对外交通路线图,制图@巩向杰&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500

然而

这一条条后方通道的背后

又何尝不是沉重的代价

为防止控制越南的日军

通过滇越铁路入侵云南

人们不得不自行拆毁部分大桥和铁轨

奔驰了30余年的运输通道

就此中断

(滇越铁路呈贡段,摄影师@饶颖)

500

近20万人风餐露宿

肩挑人扛打通的滇缅公路

在抗战期间共运输物资近50万吨

但在筑路工地上

却是三千余人永远长眠

穿越崇山峻岭的驼峰航线

沿途气候恶劣、地形复杂

当超过65万吨物资被送往中国战场

却有500多架飞机和1500多人

消失在了重重山间

(昆明巫家坝机场,曾是驼峰航线的终点站,2012年已停用,摄影师@何俊云)

500

艰难的战争持续了一年又一年

直至1945年才终于宣告结束

随着工厂、企业、学校纷纷回迁

昆明作为大后方的历史使命

也随之终结

那么这座“边城”的未来

会就此沉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吗?

(1982年,昆明被列入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下图为抗战胜利纪念堂,摄影师@马红海)

500


 04 

新的使命

新中国成立后

昆明的“春城”之名

逐渐广为人知

然而长期以来

粗放的城市扩张、工业发展

却令它的生态环境不堪重负

人们曾引以为傲的滇池

不仅水面日益缩小

污染也日益严重

(滇池湖面面积变化示意,制图@巩向杰&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500

为了恢复滇池衰退的生态

近30多年来

昆明几乎举全城之力

一方面

众多引水工程翻山越岭

每年可从远方的大江大河中

调集清水数亿立方米

作为城市的日常用水

并为滇池补充洁净的水源

瀑布公园,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汇入盘龙江的入水口,也是亚洲第一大人工瀑布公园,摄影师@石耀臣)

500

另一方面

大量的农田、村庄、鱼塘、堤坝

也重新被湖面、林地、湿地取代

以恢复滇池的生命力

斗南湿地公园,摄影师@石耀臣)

500

截至2019年

滇池水质已从曾经的劣V类

提升至IV类

众多一度绝迹的鱼类、鸟类

以及湖滨湿地植物等

纷纷重现

而放眼全市

更有超过50%的土地被森林覆盖

甸尾村水上森林,摄影师@张程皓)

500

昔日的“边城”

正逐渐洗去岁月的沧桑

不仅吸引着众多旅行者纷至沓来

更用自己的故事让人们重新思考

城市与自然的关联

(近年来,昆明致力于构建产业全覆盖、健康全过程、生命全周期的大健康产业体系,努力建设“国际大健康名城”,下图为红塔西路,摄影师@赵伟)

500

不仅如此

今天的昆明

盘山公路上天入地

(东川大牯牛山48道拐,顶部为道观紫霞宫,因使用全景拍摄,图片下部有拉伸变形,摄影师@刘纲)

500

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杭瑞高速G56,后方两栋大楼为万达广场,摄影师@饶颖)

500

蜿蜒的铁轨

穿山越岭

(南昆铁路和滇越铁路在水晶坡交汇,摄影师@武嘉旭)

500

崭新的高铁

蓄势待发

昆明南站出发的动车组列车,摄影师@祝云川)

500

来往长水国际机场的航班

每年超过35万架次

无论是旅客还是货物吞吐量

均稳居全国前十

(上文数据源自中国民航局《2019年民航机场吞吐量排名》,下图请横屏观看,晨曦中的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摄影师@李兴富)

500

密集的现代交通网络

将昔日的“边城”

与四面八方紧密相连

成为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

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昆明陆上交通网络示意,@巩向杰&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500

它的世界园艺博览会

曾有95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

是中国举办的第一次世博盛会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拍摄于1999年,摄影师@刘建明)

500

它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已连续举办25届

与中国-南亚博览会一道

是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

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之一

(请横屏观看,斗南花卉交易市场,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摄影师@何俊云)

500

2021年10月

它又作为东道主

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

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

成为中国第一座

举办这项大型会议的城市

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 COP15举办地,摄影师@马红海)

500

而未来

随着泛亚铁路全面铺开

它更将跃升成为中国西南

与东南亚、南亚各国间的

区域性国际中心

成为“一带一路”通道上

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门户枢纽

这座“边城”

依然任重而道远

(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位置示意,制图@巩向杰&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500

.

.

.

滇池湖畔,杨柳依依

修建于330年前的大观楼

依然静静地伫立于此

一幅长达180字的对联悬挂在其正门两侧

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

(引自大观楼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数千年往事涌入心头”

透过这些斑驳的文字

这座城市的风云往事

似乎依然清晰可见

(雪后的大观楼,门口悬挂的即为大观楼长联,摄影师@苏剑飞)

500

是的

昆明是一座“边城”

但在数千年的岁月里

却从未离开过历史的舞台

(依然矗立在城市中的金马碧鸡坊,摄影师@何盛)

500

是的

昆明是一座“春城”

但它肩上的使命

却比这份赞誉更加深重

(高铁列车穿越城区,在夕阳下飞驰远去,摄影师@wzkdreram)

500

在过去

它是文化碰撞的前线

也是亡图存的后方

但曾经的辉煌终将化作平淡

传奇的故事也终将隐于市井

而在未来

当时代的浪潮汹涌而至

它又必须再次扛起新的使命

这是这座城市应有的力量

也是所有人共同的期许

(云下昆明城,摄影师@胡澍)

500

创作团队

撰文:木兰减字

图片:谢禹涵、冯丹怡、秦南

设计:王申雯

地图:巩向杰

审校:撸书猫、风子、王昆

封面摄影师:山人

本文由

中共昆明市委宣传部

昆明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星球研究所

联合出品

【致谢】本文的创作中,得到了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昆明市文化旅游局、昆明市地方志办公室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昆明市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昆明市志[M]. 人民出版社, 2003.

[2]中共昆明市委宣传部, 昆明市文产办. 昆明三万年[M].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4.

[3]龙东林. 昆明史话[M].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7.

[4]谢本书. 昆明城市史[M].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9.

[5]汪宁生. 晋宁石寨山青铜器图象所见古代民族考[J]. 考古学报, 1979(4):423-439.

[6]张增祺. 滇文化[M]. 文物出版社, 2001.

[7]杨大禹. 云南佛教寺院建筑研究[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1.

[8]董学荣, 吴瑛. 滇池沧桑:千年环境史的视野[M].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3.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