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人为例,浅谈为何当代青年在婚恋问题上要选择躺平
事先声明,本篇文章中的观点和看法来自于本人平时的观察和思考,仅为个人意见,代表不了整个群体。
从初高中那会儿,老师和父母就教育我:“不要早恋,早恋影响学习和钱袋子”。我也确实把他们的话听进去了。于是乎,整个初高中阶段,我虽然和不少女同学都发展到了暧昧阶段,却始终未曾迈过恋爱的红线。
到了大学,老师是不管我恋不恋爱了,但父母的态度依旧如故。其实他们这会儿支不支持都无所谓了,长期的单身生活,让我慢慢发现:原来,从对恋爱的憧憬到死心,也用不了太多时间嘛!平时有课就上,没课就窝在寝室里和舍友打游戏,偶尔去踢踢球游游泳,没有女人的日子,一样也可以过得很充实。实在憋不住了,还有大量的带有颜色的文化产品可以供我发泄欲望。异性的陪伴,对我而言似乎真的不是刚需。
再加上我是在北京读的本科,城里的姑娘穿着时尚谈吐大方,站在她们旁边虽谈不上自卑,但我说话的声音确实小了许多。作为一个“乡下”孩子,我没有物质基础,人也不是特别帅,专业课学习马马虎虎,人家可能也看不上我吧。我就在这样的自我怀疑中慢慢失去了和异性交往的能力。
后来又读了研,因为我报的是少干计划,毕业后指定要回去建设大西南。这一阶段的女孩子比起本科那会儿更现实了许多,几乎没有人会愿意从一二线城市迁往相对落后许多的西南小城,更没有人会看好一段相隔数千公里的异地恋。自此,我在婚恋问题上彻底躺平,不再抱有任何希望。
说实话很多时候想起来真觉得挺难受的,长这么大我还没体验过一场正经的恋爱。经历了高考复读和考研二战,等到硕士毕业,我都已经27了,到时候还要面对更加复杂的就业问题…唉,相亲,也许真是我的唯一出路。
说了这么多,简单总结一下:
1.父母的态度对于培养健康的婚恋观相当重要。有时候他们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孩子的成长,这些问题就能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但显而易见的是,时间在婚恋问题上不起任何正向作用。伴随着年龄的增加,你在婚恋市场上的估值也在逐年下降(我倒不是想抱怨父母的教育方法,只是觉得如果读本科那会儿能够开明一点,至少不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那我可能今天也不会这么被动)。
2.然后就是物质条件与婚恋成本的不匹配。在当下,想要拥有一段稳定的感情,没有物质基础作为支撑,真的很难做到。我身边的一些找着了对象的朋友,基本上家里条件都不差,而且其中的绝大多数,在初高中阶段都谈过恋爱(这也说明了谈恋爱作为一个重要技能点,也许真的需要及时学习和提升)。
没钱谈恋爱,就更别提婚姻和生育了。一二线城市薪资水平不低,但房价让人望而却步。十八线小城房价是不高,但你的月收入收入在还了房贷后注定也剩不下多少。如果还想要生孩子,教育支出和生活支出就更能让你头大。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被迫啃老,让老父老母带孩子的同时,还不得不掏空他们的积蓄来填补经济缺口。
3.就业难题引起的读研潮,也是当下年轻人对婚恋不够积极的一大原因。之前大家都是本科毕业了就工作,工作稳定了就结婚要孩子。现在大家还得读个研,读完研又在人才市场里兜兜转转,等到自己觉得时间合适了该结婚了,才发现自个已经奔三或者是早就已经三十好几了。
受教育年限的普遍增加,对于提高我国的生育率也许并没有太多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