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的升力系数曲线不是拿个公式就能搞出来的,而是要用风洞吹才能得出
【本文由“guan_15833882952180”推荐,来自《关于攻击-11没有活动翼面、采用流体控制的事》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老潘潘潘潘
再指出一个事实,你这图公式上半部分文字是宋体字,下半部分字体是黑体,很难想象同一个百度词条或帖子里面用的是两种字体……
所以,你昨天憋一整天,是在学习怎么拼图么?
你那点本事也就只限于分辨个黑体和宋体了。
那张截图所截的原始文件2017年就存在于道客巴巴之类的网站了,你现在扯这个未免晚了点。有毛病的话早就该有人指出来了,轮不到你现在大呼小叫的发现新大陆。
再重复一遍,飞机的升力系数曲线不是拿那个公式就能搞出来的,而是要用风洞吹才能得出。国防工业出版社的《低速风洞实验》第六章很清楚地说了,你这么孤陋寡闻当然是不知道的。
至于你那点外行论调,还不值得我花上一天工夫去动脑子琢磨,用两分钟都嫌多。再说了,国庆假期游山玩水还不够用的,有多少闲工夫搭理你这堆驴唇不对马嘴的笑料?
我再贴几张图,给希望了解升力曲线和飞行器设计的人增加一些知识吧。
下图是北京理工大学在研究某种飞行器的时候做的风洞试验记录,比较了两种不同的气动布局在不同速度下的升力曲线。当速度较低的Ma=0.6时,BWTp布局的升力曲线随迎角变化表现较好。但当Ma=0.8时,则是BW布局的升力曲线随迎角变化表现好。可见,同一布局在不同速度,不同迎角下的升力系数表现是不同的。这只能通过风洞试验做比较真实的反映。
另一张图是两种飞机的升力曲线对比。飞机A是一种三角翼飞机,B是在A基础上改进的双三角翼,外侧机翼的后掠角减小。可以看到B的机翼修改后在有地效作用时其升力曲线明显优于A,因此,B的起降性能获得了较大的改善。可见,即便是机翼外段的后掠角减小也能改善飞机的起降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