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攻击-11没有活动翼面、采用流体控制的事
在国庆阅兵上,攻击-11惊艳亮相。但电视里和后来的图片里,对后缘的气动控制面的情况看不真切。能看到几道浅沟形,但不能确认是否有气动控制面的折线。
坊间一直有流传,攻击-11没有活动的气动控制面,采用的是更先进的流体控制。活动翼面是莱特兄弟时代就发明的气动控制方法,当然不是莱特兄弟发明的,是寇蒂斯发明的。两边为此还打了好一段官司,双方的互相“维权”差点扼杀了一战前的美国航空工业。
流体控制是用射流改变固定翼面上的流动走向的新方法,通过引射来实现气动控制。这确实是更先进的方法,还在研究之中,英国BAe已经推出MAGMA无人机,用于研究流体控制问题。
BAe的MAGMA是有尾飞翼
用于研究流体飞控技术
BAe的方法是在“海狸尾”的位置让发动机喷流流过一个向下的弧面,弧面上有一个射流喷嘴。在喷嘴不喷气的时候,喷流按照康达效应,吸附于弧面流动,形成向下的喷流转向,形成抬尾的力;在喷嘴少许喷气的时候,康达效应减弱,喷流转向角度降低,形成水平向后的推离,这是平飞状态;在喷嘴最大喷气的时候,康达效应消失,喷流转向向上,形成压尾的力。MAGMA还有吹气襟翼,用于增升。
流体控制也可以用于发动机的推力转向
BAe的方法是发动机喷流的外流动转向,射流方法也可以用于发动机喷流的内流动转向控制。既可以沿切向注入高速流动,把喷流向壁面吸引(c);也可以用更加简单粗暴的沿轴向注入高压气流,把主喷流向既定的方向推转(d)。(a)为无偏转喷流,(b)为用导管偏转形成的推力转向,这是当前的主流方法,差别只是如何形成导管的偏转。
但攻击-11采用的还是常规的气动控制面,没有采用流体控制。中航大概听到了有关传说,特地在珠海辟谣,把模型上的气动控制面转一个角度,让人们看个真切。一般航展模型还不费这个事,翼面都是在中立位置的。
攻击-11无疑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巨大成就,但不必把没有的说成有的。这不是科学态度。攻击-11采用常规气动控制面,一点也不降低其价值。
倒是起落架舱外有一对隐约的开缝线,这是否意味着机翼可折叠,是否意味着攻击-11是为上舰设计的,很引人遐想。舰载飞机常用的双前轮也是明明白白显示了的,陆地使用不必费这个事,攻击-11的起飞重量并没有那么大,单前轮还简单、轻巧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