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大众传媒对政权内在行为逻辑和组织方法的影响”?

​我在说的是政权建构过程中所围绕的大众传媒对政权内在行为逻辑和组织方法的影响。

黑枪以为我在说不同大众传媒环境下政权如何应对舆论并建构政治合法性。

所以你看,这不是一个孰对孰错的问题,这是一个电波女和青春男的问题,是跨频聊天行为……

我之所以使用了大量舆论案例做例子进行说明,是为了便于理解,而不是单纯的只讲舆论问题,可能这让黑枪产生了误解。

那就进行一点扩展说明,究竟什么是“大众传媒对政权内在行为逻辑和组织方法的影响”?

这是一个抽象概念,因此必须基于案例进行说明,以报纸时代为例。

我们都知道,英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但奇妙的是,英国并没有宪法,在英国起到宪法作用的是一系列法案、判例、惯例甚至约定俗成的政治规矩组成的混合体。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英国政权建构于报纸时期,报纸的特点是没有就事论事,只有上纲上线,而上纲上线的核心是寻章摘句,断章取义,扣字眼,抓语病,借题发挥。

长期浸泡在这种环境下,导致英国社会对措辞极端敏感,并且养成了拿只言片语大做文章的社会习惯,无心之言往往会成为致命创伤,修辞管理是英国政客的基本功。

在法律和政治博弈过程中,针对文件和法案中的具体措辞进行有利于自己的解释是一种政治斗争的主要手法,能否使词句的解释有利于自己,直接决定了很多政治议程和法案斗争的生死,以至于英国人为了在无休止的措辞撕扯中决出胜负,搞出了法官释法这种独特制度,这就是为了在对措辞的解释各执一词且争执不休的情况下,由一个不可质疑的独一权威做出终极裁决以降低政治成本的方法。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英国发展出了高度发达的档案管理科学,就是为了把文犊保留下来以满足政治撕扯的需要。

英国政权建构过程中,王权、议会、官僚三方之间的博弈微妙而激烈,在这种环境下,一些政治规矩作为博弈达成妥协的结果被确立下来,但如果把这些规矩以文字形式进行固定,那么说不定就会有人通过别有用心的解释打破好不容易才达成的妥协,破坏既有的政治平衡,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因此,为了维持政局稳定,索性不把这些政治规矩文字化,而只是以惯例的形式维持其存在,以此消除文字化带来的解释空间,从而维护政治稳定。

整个英国的政治活动中充斥着此类措辞驱动型政治的特征,久而久之英国人养成了一切政治活动都先深究法条文犊的毛病,连带着英国的海外领都形成了这种习惯。

为什么香港地区对政治的讨论总是会习惯性的陷入对法条的纠缠中?从政治讨论坍缩为修辞学讨论,以至于出现讼棍治国的情况?根源就在于此。

大陆社会对香港纠缠于措辞深恶痛绝,原因就在于我们是一个小册子社会,小册子社会是政治哲学驱动型政治,措辞只是工具,形而上才是重点,所以我们对他们纠缠于措辞的行为感到厌恶,认为他们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嘴脸令人反感,这就是不同的大众传媒对社会心理造成的深远影响。

这种毛病甚至扩散到了英国的社会文化层面,再举个例子,战锤40K里帝国元老院曾经规定帝国国教会不能拥有武装人员,但这里的人员一词用的是men,men既可以解释为人员,也可以解释为男人,国教会抓住这一漏洞,组建了完全由女性组成的教廷战斗部队,这就是战斗修女的来历。

还有哈利波特的舞台剧,赫敏的演员找了个黑人,为啥?因为JK罗琳没有在小说里明确说过赫敏的人种,这给了一些人以发挥空间,而JK罗琳自己在小说里也抨击过报纸记者的上纲上线有多令人反感,具体可以参考预言家日报记者对哈利波特的采访桥段。

最能说明措辞驱动对英国社会大众心理影响的例子,毫无疑问是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一磅肉的措辞问题直接决定了在场人物的生死。

这也是为什么我不建议红教徒和蓝教徒玩嘴的原因,因为你们玩不过他们。

报纸政权的政治逻辑由措辞驱动,而措辞驱动的环境由报纸传媒塑造并强化。

类似的还有电视政权的政治逻辑由场景驱动,而场景驱动的环境由电视传媒和镜头社会塑造并强化。

无线电政权的政治逻辑由基本盘驱动,而基本盘驱动的环境由无线电台塑造并强化。

小册子政权的政治逻辑由形而上驱动,而形而上驱动的环境由科层制官僚队伍和小册子政治哲学塑造并强化,所以才凡事都讲“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领会精神”。

我反对求签算命和茶叶占卜行为,但不妨瞎算一卦,互联网政权的政治逻辑将由趣缘驱动,而趣缘驱动的环境由互联网和极大化信息源塑造并强化。

如何在不同环境下求存,才是我真正想要说的东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