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东西洋航海图中的更路信息

  明末东西洋航海图中的更路簿信息

1、明末东西洋航海图介绍

《塞尔登中国地图》(东西洋航海图)是一幅明代彩绘地图,原作者不明,标注105个地名,范围涵盖今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与印度的一部分等,非汉字地名使用闽南话拉丁字母音译。

  根据航海图航线绘制方式的历史演变及台湾岛北港、加里林等地名的汉文注记,辅以明代坤舆图中对大小琉球认识的演替,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员郭育生和北京海洋出版社刘义杰认为,此图不会早于明嘉靖末的1566年,也不会晚至明万历中叶的1602年。

  此图原为英国人塞尔登(Johan Selden)私人藏品,现藏于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编号:MS.Selden supra 105)。 

  实际上本图原无标题,是纯手工绘制,是仅存的孤本。博德利图书馆为本图进行汉学研究时,中国大陆研究者陈佳荣提出中文名为“东西洋航海图”;而英文名“Selden Map of China”,是牛津大学的图书馆馆长David Helliwell提出的。

500

John Selden曾是一位英国的法学家,大约和莎士比亚同时期,对东方文化感兴趣,但他并不懂中文。

1654年(清顺治十一年)从英国东印度公司驻万丹商馆人员手中购得此图。地图原本是他私人收藏,后依照他死前遗嘱,被捐到他的母校牛津大学。

从1659年以来,这幅地图就一直被放在牛津大学的博得利图书馆里,1919年被查看过一次后,就一直淹没在书海当中。

直到2008年,美国佐治亚南方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罗伯特·巴彻勒(Robert Batchelor),在英国牛津图书馆做研究时发现了这幅地图。

2、明末东西洋航海图的历史背景

  东亚海上贸易分为东洋和西洋两大航线。东洋航线行至吕宋、苏禄和香料群岛(今马鲁古群岛),而西洋航线则经中南半岛沿岸和马来半岛,远达爪哇岛西岸万丹。最有利可图的贸易在泉州和马尼拉之间进行,美洲白银在那里大量易手。在西洋航线方面,万丹港后来居上,逐渐取代咬留吧(今雅加达);《东西洋考》称为“下港”, 《雪尔登中国地图》则称为“顺塔”。万丹不仅大量生产胡椒,而且成为来自印度洋、印尼群岛和南中国海的商品集散地。1567年隆庆开关后,万丹港成了福建海商西洋贸易航线的终点码头。

500

500

500

  1600年(万历二十八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简称BEIC)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简称VOC)成立前两年组建。

  为了发展香料贸易,1613年英国人在苏拉威西岛的望加锡建立商馆,1615年不顾荷兰人反对,在苏门答腊的亚齐、占卑建立商馆,于是引发荷兰与英国之间的武装冲突。

500

  1618年12月,一艘荷兰船从暹罗北大年抵达爪哇的万丹,不幸被英国人扣留、焚毁。

  1619年荷兰人占领雅加达,更名“巴达维亚”(Badauia)。

  1621年荷兰人攻占隆塔尔岛、兰岛,并驱逐那里的英国人。

  1628年(崇祯元年)巴达维亚商馆的英国人接到命令迁回万丹,直到1682年英国人被迫放弃万丹商馆。

   收藏者约翰 · 雪尔登,在议会负责出口事务,并对收藏东方古物有兴趣。这幅航海图是从一位在万丹从事贸易的福建商人手中收购的。当初用作包装纸,连同中国货物一起卖给了万丹商馆的英国人。

   1654年雪尔登去世。他的东方收集品于1659年捐献给鲍德林图书馆。此外,这批捐赠品中还有一个旱罗盘(非水罗盘)和大批东方语言手稿,而航海图就以收藏家的名字命名,称为Selden Map of China(《雪尔登中国地图》)。

   1679年(康熙十八年),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当选中国副省代理人,奉命前往罗马,向教皇汇报在中国传教情况,并寻求资助和招募赴华传教士。

   临行前,耶稣会中国副省会长南怀仁决定挑选几名中国教徒随柏应理前往罗马,旨在向教廷证明中国亦有优秀的神父。柏应理的得意门生、南京名医之子沈福宗(教名Michael Alphonsius)入选,随柏应理使团出访罗马。

   1683年9月,柏应理使团先赴法国,在凡尔赛宫晋见法王路易十四,游说法王派传教士去中国。沈福宗在路易十四面前,展示了孔子像,用毛笔表演书法,在巴黎引起轰动。访法后,柏应理与沈福宗到罗马觐见教皇英诺森十一世,并呈献400余卷传教士编纂的中国文献,成为梵蒂冈图书馆最早的汉籍藏本之一。中国学人在法国和罗马的访问引起英国人的注意,便有了柏应理和沈福宗应邀访英之旅。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柏应理和沈福宗在伦敦拜见英王詹姆斯二世。英王颇为欣赏这个知识丰富的中国人,特地让宫廷画师克内勒爵士在温莎堡为沈福宗画了一幅真人大小的全身油画像,并由皇画师克内勒爵士绘家收藏。沈福宗画像就这样入藏温莎堡。

   访英期间,沈福宗还应东方学家托马斯 · 海德(Thomas Hyde)邀请,到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为中文藏书编书目。大英图书馆藏有海德与沈福宗之间书信往来和谈话记录,这批档案属于英国皇家亚洲协会秘书、大英博物馆奠基人汉斯 · 斯隆收集品,或称“斯隆手稿”(Sloane MSS)。沈福宗尊称海德为“德老爷”。其中一件手稿写有沈福宗给这位英国学者起的汉名“奇德”。海德是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专家,不懂中文。他从沈福宗那里了解到《雪尔登中国地图》上中文注记的内容,随手在一些汉字旁用拉丁文注音。例如: 汉文地名“吕宋王城”旁的拉丁文urbs regius li que(王城和……)。不过,此图右上角太阳图和左上角月亮图中并无汉字,却分别写有拉丁文Sol(太阳)和Luna(月亮)。不知是作者写的,还是沈福宗、海德所为。如果是前者,那么西方学者亦参加了此图的创作。

3、明末东西洋航海图的更路信息

500

全图正上为罗经和标尺,整图囊括东洋、南洋和小西洋部分

1)罗经和标尺

500

2)大明陆域上的列星分野

500

3)下西洋更路/针路图述

500

左上图述为古里国梯航西洋更路/针路信息

元朝时,著名航海家汪大渊曾到访古里国,并在其所著《岛夷志略》进行有专篇纪述。明永乐三年(1405)、明永乐五年(1407)、明永乐七年(1409),古里国国王遣使至中国朝贡,贡献宝石、金腰带、珊瑚珠、胡椒、木香等;其中的金腰带是国王令匠人用五十两黄金抽细丝编成片,镶嵌多色宝石、珍珠造成的一条宝带。明永乐三年(1405)冬,郑和首次下西洋到达古里,郑和船队带来瓷器和丝绸,古里国国王派掌管国家事务的大头目带领二头目、算手、中介人和明朝官员面对面议价,进行平等交易,击掌定价,书写两份合约,各收一份,此后无论货物价格升降,双方都信守合同无悔,古里国以六成金币“法南”和银币“答儿”支付货款,随后古里国的富商带来宝石、珍珠、珊瑚等货物来议价,为期一到三个月。明永乐五年(1407),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到达古里国,古里国国王接受了明成祖朱棣诏封古里王的敕书和诰命银印,各头目接受升赏品级冠服;郑和还在古里立石碑亭纪念:“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同时据史料记载郑下西洋队伍中还有两名古里国人沙班和沙孝祖,二人都是原南京锦衣卫副千户。明宣德八年(1433)农历4月,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途中,在古里国去世。

500

4)东洋更路/针路信息

500

日本琉球及东海更路/针路图

500

琉球及台澎周边更路/针路信息

500

万里长沙及吕宋周边更路/针路图

500

南洋更路/针路图

500

麻喇甲海峡周边更路/针路图

麻喇甲以南更路/针路图

麻喇甲以西 西南洋周边更路/针路图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