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不见,心烦不烦

    英语有句话:“Out of Sight, Out of Mind”。意思是“眼不见,心不烦”。反过来说也能成立,看见就让人心烦。不要误会,这不是数落谁招人嫌恶的毛病。一正一反,可以总结出一点心眼关系,眼睛其实没毛病,是心病了。

    如果真是眼睛出了毛病,哪怕是眼镜丢了,看不清了,情况可能就会截然不同,世界变成了毛玻璃样,天地重归于混沌,人心里的感受不止于烦恼吧!

    眼不见,心很烦。换成这个说法更符合人之常情。不过,人世还真的会反复无常。据说,原本看不清楚的眼睛突然恢复了明亮,新世界反而会让人难以适应,又将徒增烦恼。

    眼不见,心烦不烦?答案真不好说,至少不能一概而论,不同情况需要分别看待。人们试图深刻解析世界,同时想深入看清自我,文明发展也可被视作眼睛与环境的交往史。

500

(一)

    现在,我们知道进入眼睛的光信息通过视神经“提交”给大脑才算“看见”。大脑将过去的经验、知识和记忆等组合起来,最后才成为有意义的视觉信息。进入大脑的信息80%—90%来自眼球,看似小小的眼睛可以左右大大的脑袋,很不简单。

    但在过往的漫长岁月里,人们普遍缺乏“小球推动大球”的认识,更多地认为眼球内部住着神明,名曰视神(眼神)。人们相信,是这位尊贵的神像太阳一般放射出光线,赐予人可视神力,用黑色的眼睛来寻找光明。

    因此,古语“食色性也”,我觉得一个较为正确的理解应是,有生即可见。性原本是“生”的假借字,“食色性也”即生命可被感知。进而不难理解另一个成语“秀色可餐”,就是饕餮美色饱人眼福的意思了。

    秀色可餐是神给予的一种恩赐,而失明则被认为是一种责罚。虽然责罚不至于夺命,但时刻受到这样的威胁和监视,人身不由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烦恼指数随时有爆表的危险。

    某种程度而言,人类的发展是撼动神的地位,树立自我信心的过程。这过程也可用一个故事来概括,叫“瞎子摸象”。故事不是随便瞎讲的,它一直在默默提示,那就是人类在绝大多数光阴里的履迹。

    医学,眼科医学,在人类履迹中十分耀眼。关于眼科学,截至目前能够见到的最古老的记录源自印度,迄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

    公元前1500年,从欧亚大陆北部草原入侵印度河流域的雅利安人发展出了吠陀文明。“吠陀”的意思是“知识”(宗教教义的总和)。随后孕育了“阿育吠陀”,意为“生命的知识”,这是关于自然治疗的医学体系。中国传统医学和藏医学其实都根植于阿育吠陀医学,相关更多的内容我将在本文的第三部分介绍。

    阿育吠陀医学体系有八大分支,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头颈外科学及治疗、眼科学和耳鼻喉科学、毒理学、儿科学、老年医学、精神医学和生育学。代表性遗著有两本:《妙闻集》和《遮罗迦集》。这两本书认为,人的健康和疾病并非命中注定,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延长寿命。

    《妙闻集》大约成书于公元前500年,作者是古印度的一位外科医生,名叫妙闻(Sushruta)。他在书中提到了120多种手术器械和300例外科手术,包括肠吻合术、前列腺切除术、白内障外科和引流脓肿,还有一些关于儿科和产科的内容。

500

    近水楼台先得月。吸取印度、希腊等古文明精髓的伊斯兰文明崛起,随之眼科医学迎来高层次的系统发展时期。

    伊斯兰文明早期曾盛行过一场“百年翻译运动”,那是一场联接希腊、罗马、波斯和印度等诸多文化的译介活动。阿巴斯王朝的哈里发哈伦·莱什德命令景教翻译家和医生梅苏特,把在公元806年拜占庭安卡拉沦陷后发现的希腊医学书籍翻译成阿拉伯语。

    梅苏特写出了好几部阿拉伯语的专著,涉及眼科、头疾、营养学等不同主题。它的著作之一《眼科疾病》(Disorders of the eye)详细描述了48种眼科疾病,包括通过空心管吸引的方式除去白内障,这是第一本系统探讨眼科问题的书。后来,这些作品被翻译成拉丁文,成为欧洲中世纪许多医学院的教科书。

    梅苏特之后,侯奈因在公元9世纪完成了一部阿拉伯最系统的眼科学专著《眼科十论》(Ten Treatises on the Eye),它清楚地描述了眼部肌肉,也论述了大脑与眼睛的关系。

    公元980年出生在布哈拉(今乌兹别克斯坦)的阿维森纳成为新一代的阿拉伯神医。可能是阿维森纳没有公开其确定的信仰,欧洲文艺复兴的先行者但丁在他的史诗《神曲》中这样称赞阿维森纳:“天堂会给予他一个荣誉之地。”

    史载,阿维森纳13岁学医,年仅18岁成为一位颇有名气的内科医生。他写了450部作品,最富盛名的著作是《医学规则》,欧洲人将其翻译为《医典》(Canon),全书五卷,其中,第三卷介绍了与脑、眼、呼吸器官、心脏、肠胃、肾脏、生殖器官等器官的相关疾病,并记录了眼部解剖结构和白内障等眼科疾病。

    顺便提一下,阿维森纳还详尽地阐述了脑积水和面瘫的病症;描述了糖尿病的症状,提出肺结核是会传染的,认为肺结核会使糖尿病的病情变得更加复杂。

(二)

    出生于现在伊拉克巴士拉的法官兼数学家阿尔哈曾(965—1040)批驳了流行近两千年的“视线发射”理论,他假定光源发射出来的光线映入人眼后才形成图像。阿尔哈写出了著名的《光学书》。

    100年后,站在阿尔哈曾的肩膀上,第一位意识到视网膜是眼睛唯一感光器官的人在阿拉伯世界诞生了,他的名字叫伊本·路实德(1126—1198)。

    这位通晓法学、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和医学的穆斯林学者明确地说,视觉的形成不需要任何从眼里发出的光。他在评注亚里士多德的《论感觉及其对象》(On Sense and Sensible Objects)一书中说:“眼最里面的结构(视网膜)必须接受来自眼内液体的光线,就好象眼内液体必须接受空气的光线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伊本·路实德是唯一一位被画进著名壁画《雅典学院》的穆斯林哲学家。《雅典学院》完成于1510—1511年间,是拉斐尔受教皇尤里乌斯二世的委托在梵蒂冈使徒宫创作的传世名画。

500

    这幅画描绘的是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们一次聚会,一共画了58位名人,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居中,而壁画的左下方处,伊本·路实德身穿绿色长袍与毕达哥拉斯相邻。然而,眼尖的人看出了其中的伊本·路实德被描画得形似猥琐,趁毕达哥拉斯在打瞌睡的间隙,伸长了脖子,偷看他手中书稿的内容,似乎在暗示伊本·路实德是窃取知识的小偷。

    客观地说,西方人不该看不到,伊斯兰对西方的主要贡献是成功地传播了古典文化和古老世界的知识,在欧洲最黑暗时期保存了包括希腊和罗马医学的人类文明。阿拉伯世界的贤哲们及其著作中的观察精神和科学方法,点亮了近代西方文艺复兴和科技革命。

    16世纪,杰出的阿拉伯医学家伊本·纳菲斯不仅是第一个描述冠状动脉的人,他对心脏血液供应和肺循环的准确阐述,开启了医学史上正确认识循环系统的先端,他还写了一本重要的科学著作——《眼科学大全》。

    在此书中,伊本·纳菲斯讨论了各种动物眼睛的区别和人眼的特点、解剖结构、视觉理论,还提及常见的眼疾及其病因、症状,着重介绍了沙眼及其并发症角膜翳和翼状胬肉,并提出一些关于良好生活习惯和健康饮食的建议。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体解剖学迎来发展的新高潮,与之相伴的是西方文明强势崛起。

    解剖,也称“尸检”(Autopsy),这一词源自希腊语“目击者”(Autoptes),大意是“亲眼所见”。

    人体解剖学的创始人、出生在布鲁塞尔的安德里亚斯·维萨里在1543年出版《人体构造》,此书因其详尽而精致的解剖图成为风靡欧洲两个多世纪的经典教科书。

    著名油画 《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的作者列奥纳多·达·芬奇也曾对30名男女进行尸检,并打算写一本120卷的解剖学专著。可惜,他最终放弃了这一宏大构想,这无疑是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遗憾。不过,这一空白很快有维萨里的填补。

    维萨里因其解剖学家、内外科医生的多重身份而声名远扬,成为了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的宫廷御医。期间,维萨里被传召到巴黎为法王亨利二世治病,当时亨利二世在骑术比赛中伤到右眼而久治不愈。维萨里认为,国王的病已是顽疾无法医治。果然,十天之后亨利二世就去世了。

    当时,达·芬奇和维萨里都认为,晶状体在眼球的正中央。曾是维萨里的解剖助手、后来成为罗马解剖学教授的李尔多斯·哥伦布(1516—1559)纠正了这一错误观念。

500

    人体解剖学迅速发展,不仅让西方人更加深入地“看清”人的自身结构,也更早、更深刻地“透视”了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

(三)

    同时期的中国闭上眼睛,在参禅和勾心。新儒学在宋朝异军崛起,官方意识形态和道德伦理主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保护视力当然需要,但拥有一副乖乖听话的耳朵才是第一重要的。

    宋朝之前,善于拿来的中国古人还是会睁大眼睛看世界。如前面所述,包括眼科医术在内的印度医学随佛教东传一并进入中原,也许更早的时候,中印两大文明古国就开始了热络频繁的学习交流。然而,很多人对此视而不见,有意歪曲。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留下《唐代印度眼科医术传入中国考》、《中印文化交流史》、《糖史》等专著和专论,用来提醒后人。

    其实,看清这段历史并不难,关键在于人们想不想看,以何种心态去看。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772—842)中年时眼睛患了白内障,求医于一位擅长眼科的印度医僧帮他“拨障”。这位医僧也可能来自阿富汗或波斯。所幸,大唐帝国的“高干”无需驾车渡洋看神医。送上门来的印度白内障摘除术被唤作“金针拨障术”,也称“金篦术”。

    刘禹锡手术后,效果还不错。于是,他欣然作五言诗一首赠给这位高僧聊表谢意。《赠眼医婆罗门僧》诗云:“三秋伤望眼,终日哭途穷。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

    从描述来看,刘禹锡的视力朦胧,感觉很不好。显然,恶化的眼疾已妨碍到刘禹锡“泡妞”热情,不“泡妞”就难以怀上美妙的诗情,这样的生活方式曾广泛流行于那个时代。“看朱渐成碧”有句,还透露刘禹锡患的眼疾不止白内障一种,极可能还有更麻烦的青光眼。

    对于异域的“发蒙”神术,大诗人杜甫也有诗曰:“金篦刮眼膜,价重百年渠”。白居易更不惜贬低中药方疗效而大赞道:“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可见,唐代“金针拨障术”已广为流传。

    以上并非证明印度眼科医术到唐代才传入中国。早于刘禹锡治眼病的300年前,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经典《涅槃经》卷八记载:“如目盲人为治目故,造诣良医,是时良医即以金錍决其眼膜。”其中所言“金錍决其眼膜”与“金针拨障术”应是一回事。

500

    吸收印度眼科技术之后,中国的眼科医术越发高明,竟能制造出以假乱真的“假眼”。

    人类社会多少有点“颜控”倾向,在中国古代,五官不全之人没有资格参加进士考试。有一名叫雀嘏的人少了一只眼,为了能参加考试,雀嘏装了一只假眼,并成功蒙混过了检查,还考上了进士。一个名叫施肩吾的人向来与雀嘏不和,在宴席上五步成诗,“二十九人及第,五十七眼看花”,欲借此戳穿雀嘏。

    不仅眼科手术让国人受益匪浅,原产印度、辗转传至阿拉伯的眼药也长期深受皇族及士大夫们的追捧。

    据宋末元初的学者马端临(约1254—1323)所著《文献通考》,关于中国同大食(阿拉伯)在宋代的交通年表中提到“至道元年(995年),其国舶主蒲押拖黎齎蒲希密表,献白龙脑……眼药、白沙糖、千年枣、五味子、偏桃、蔷薇水……”

    所献物品众多,其中“眼药”一项赫然在列。先不说舶来的“眼药”配方如何,与当时中医治眼的药物略做比较,便知这舶来品的宝贵。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录了许多动物药 ,这些动物药的药用价值往往与动物本身的特征联系在一起,比如萤火虫可在夜间发光,蝙蝠在夜间飞行,所以联想到它们能明目,能治青光眼。

    萤火虫和蝙蝠应是劳动人民的廉价药。抢购不到贵如黄金的舶来神药,家藏的各色璀璨的珠宝也可以让上层社会的眼睛发亮。

    舶来眼药的配方也许属于绝密,所以不见诸文献的记载。然而,一部魔幻小说不经意间透露了这异域眼药的一组方剂名号,这部小说就是《西游记》。

    《西游记》第21回《护法设庄留大圣,须弥灵吉定风魔》说,孙行者被黄毛貂鼠怪劈脸喷了一口黄风,此风乃“三昧神风”,“能吹天地暗,善刮鬼神愁,裂石崩崖恶,吹人命即休”。孙行者两只火眼金睛被刮得不能睁开,眼珠酸痛,冷泪不止。

    几近失明的孙行者在八戒搀扶下嚷嚷着要找“眼科先生”医治。正巧,荒郊野岭忽现一座农庄,出来一位老者,自称“曾遇异人传了一方,名唤三花九子膏,能治一切风眼”。老者“取出一个玛瑙石的小罐儿来,拔开塞口,用玉簪儿蘸出少许与行者点上,教他不得睁开,宁心睡觉,明早就好”。

500

    果然,一觉睡到第二天五更将晓,孙行者抹抹脸,睁开眼道:“果然好药!比常更有百分光明!”

    在《西游记》中,做好事从来是要留名的。为孙行者治眼疾的也不忘留下自己的大名,乃西天“护法珈蓝”,不就是印籍的神医僧吗。

    只可惜,异域高明的眼科医术和眼药虽能治愈神通广大孙行者之辈的眼疾,却终究没能治得取经事业部CEO唐御弟的“高度近视”。对此,路人们也只能翻一翻白眼,还能怎样。接下来,我还是多讲一点实在的吧。

(四)

    不要把“每两三个学生就有一个视力不好”这种老生常谈,再当作耸人听闻的报道。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2014年离世之前的十年致力于一档医学访谈栏目,其中有一期是关于眼疾的专题。渡边淳一笑问一位日本国士级的眼科大夫,为什麽东亚人患近视的比例那么高?

    这个问题一下子难住了国士,他只能解释其中的主要原因“起透镜作用的角膜和晶状体的屈光度过高造成了近视”,但具体到日中韩等东亚人为何患近视的比例偏高,他只能坦白“这一点还没搞清楚”。

    也许是基因吧。那么,拥有容易犯近视的基因又是什麽原因造成的呢?这正是“还没搞清楚”的根本所在。我想,是漫长进化中独特的东亚地理环境对东亚人的塑造结果吧。

    日本是那样,中国也是。很多未成年人如果不戴厚如瓶底的眼镜就看不清楚东西,这些人即使成人以后近视也可能变得越来越严重。与此同时,高度近视的人眼轴变长,眼睛变大,于是视网膜变薄,导致视力功能降低。在某种程度上,也造就了“大眼美女多近视”的东亚景观。

    现代医学只能解释,角膜的细微歪曲是视力下降的原因。视网膜上聚集着1亿个以上可以分辨物体形状、亮度和颜色感觉细胞,本来具有很强的功能。幸好,现代医学的进步为治疗眼疾提供了更多选择。只要不让角膜产生歪曲,就能够矫正近视。这就是LASIK——激光角膜屈光矫正手术的基本原理。

    戴眼镜可能是恢复视力的最佳方法。如果追求视觉质量,选择光学上更好的方法的话,有时候隐形眼镜或激光矫正可能是更佳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高度近视(视力0.02以下)的人,因为角膜薄,受激光过度切削的话,不能保证其应有的强韧度,成人后近视还可能会加重。也就是说,即使做了手术,从某个时候起焦点还会对不准。除了这种情况,一般性近视的人手术几乎都能成功。

500

    到了40岁左右的时候人人都会花眼。眼球内晶状体的调节能力自然减弱,对焦点越来越差。所以,原本远视的人日常生活马上会受影响,不过,近视的人花眼了,摘下眼镜也一样看得很清楚。

    远视的人,在年轻时可能因为看得特别清楚,一望无际的,所以引以为荣的眼睛老早就变成了花眼。与年轻人的近视相比,老花眼因为是调节能力衰弱,目前还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

    较好的一个选择是花眼用多焦点隐形眼镜。这种上世纪末出现在欧美发达国家的特种隐形眼镜,是同心圆形状的,从圆心看远处,向外一圈看近处,再向外依次是远处、近处、远处、近处……一圈套着一圈。对我这种不戴眼镜的人来说,新奇得跟变魔术似的。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戴上了同心圆形状的隐形眼镜,大脑的工作会变得非常活跃。具备十足的科幻感,的确如此,大脑的各部分可以分开使用,看近处时调动近用部分,看远处时启动远用部分。

    但是,先进的技术并不一定能妥善处理所有问题,有时也会制造麻烦。比如,上了六七十岁的人要是突然戴上远近多用隐形眼镜的话,就会很难适应,容易造成用脑过度,结果把人累得够呛。但四十来岁刚花眼就去适应的话,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戴隐形眼镜会产生一个令人人头痛的问题是干眼。三分之二戴隐形眼镜的人都有这种感觉。如果仅仅是眼睛干涩的话,使用润眼的药水一般即可解决。真正的干眼是泪腺的功能变差,眼泪不能顺畅流出来。

    干眼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在位于大眼角的泪点,也就是从眼睛通往鼻子的通道入口处放进去一个塞子,将眼泪蓄积起来不让它流进鼻子。

    然而,有些看上去和目眩、视线模糊的干眼症状酷似,却完全是另一种病——眼睑痉挛,即睁眼、闭眼和眨眼都不顺畅。这与其说是眼睛的疾病,不如说是一种眼皮的开关故障引起的疾病。正因为症状和干眼一模一样,有时很难发现是眼睑痉挛,典型的反应是“闭着眼睛舒服”。

    眼睑痉挛是一种与活动眼皮的肌肉相连的大脑神经回路发生异常的疾病,确切原因至今也还未搞清楚。

    正常人的眼睛通常每分钟眨眼15次左右,上限是20次,而眼睑痉挛患者每分钟会眨60次之多。换句话说,眼皮落下来不能凭患者意志睁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眼睑痉挛患者中50岁以上的很多,处在上有老下有下的尴尬层,患者除了病痛之外,还要忍受不被家人和邻居理解的痛苦,人家也许会猜测是不是犯了懒病或者忧郁症。

500

    治疗有手术和注射两种,注射一种叫做梭菌的肉毒杆菌毒素,“以毒攻毒”。据说,这种菌所产生的毒素作用于神经回路,可以缓和肌肉的过度紧张。我看,那些面部神情严肃,不苟言笑的人,也可以打上一针,阻止脸部肌肉变得僵硬。

    尽管注射只能解决一时的病犯,而不能根治。毕竟,肉毒杆菌被广泛用于除皱等美容整形,所以注射之后常能收到一个令人惊艳的“副作用”:眼睛变得更漂亮。因为病,而变得美丽,这样的事还真不少。

(五)

    上面已对白内障做了蜻蜓点水式的介绍,接下来再详细说一说这种常见的眼疾。

    据现代医学解释,这是一种在眼睛内起自动聚焦镜头作用的晶状体混浊发白的疾病。进入眼睛的光线胡乱反射,不能到达视网膜,东西看上去模糊不清,在光亮的地方还会感到异常的耀眼炫目。本质上,白内障是人体的一种老化现象。可是,弃之不管,往往造成视力进一步下降。

    另据统计数据,现代社会75岁以上的人群中90%以上都换有不同程度的白内障。60%以上是水分、蛋白质占30%的晶状体出现某种变化是导致白内障的原因,但科学家至今不能确定,除了老化之外直接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只能被认为是一种“Multi factorial disense”(多因子疾病)。

    不能彻底搞清楚,暂不影响治疗的进步。白内障治疗就是20世纪末眼科领域里最大的进步之一。

    过去20年来,将混浊的晶状体换成人工眼内晶状体镜片的手术进步特别大。过去都是把晶状体全部取出来,现在可以将晶状体小小地切开,用超声波将晶状体的皮质与核打碎了吸出来,留下和晶状体后部即后囊相连接的膜,就像立在那个膜上一样,将替代晶状体的眼内人工晶状体镜片放进去。

    如今,眼内人工晶状体的材质越来越高端,视力在质的恢复方面提高了,安全性也更高了。以前要花1个小时以上的手术,现在简单到十几分钟即可完成。

    虽说是取得很大进步,但白内障的早期手术还是留下一个术后不适应的问题。一只眼睛因为严重的白内障长期不使用的话,大脑就习惯了只用另一只眼睛的生活。这样一来,即使做了手术,东西一个一个地都可以看得很清楚,但因为此前“下岗”的眼睛突然“再就业”,相当于增开了一个信息收件的服务窗口,“后台”的大脑一时处理量大增,会忙不过,新生活让人不能适应。

    再比如说,和白内障没有关系,视网膜产生了眼底病变,但表现出来的症状是白内障。接受了手术眼睛可以看清了,但左右眼的不平衡反而变得明显了。

500

    白内障还算不上是最麻烦的,更可怕的是青光眼。青光眼是因为视神经产生了障碍,视觉信息被“卡”在送往大脑的通路上,导致大脑信息缺失,患者视野变小。

    青光眼有两种。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之间有一个房水流出去的地方,叫作房角。青光眼大体可以分为房角变窄的“闭角型青光眼”和房角变宽的“开角型青光眼”。闭角型的情况下,眼球的内压突然上升,弃之不管的话,视神经受到压迫有时候两三天就可能失明。但是,大部分青光眼都不是这种情况,而是后者的开角型。这种类型的青光眼,虽然房角通畅,但房水的出口巩膜静脉窦管的线维柱带这个地方出现了堵塞,视野障碍会慢慢加重。

    眼压上升,会有什麽自觉症状?通常,眼压稍微上升本人是不易感觉的。而闭角型青光眼眼压突然上升,会出现眼痛、头痛、眼睛发红睁不开、恶心等强烈症状。因为是急性发作,宜尽早使用降眼压的药水进行治疗。

    在上文,我从刘禹锡的诗中推测诗人可能还患有青光眼,主要依据是青光眼的另一个名字叫“绿内障”。眼睛发生何种“内障”,是要看眼睛的正中间,白色的话就叫白内障,严重的话也会发绿,称绿内障。

    据统计,40岁以上的人群中,每20个人中就能找到1位青光眼的患者,开角型青光眼则可能更早地出现。眼科大夫也许会感概,青光眼的患者从未像今天这样多。

    21世纪以来,被看作开角型青光眼的“正常眼压青光眼”日益增多。眼压不高却是青光眼,这是不小的麻烦。这种开角型青光眼80%是正常眼压。虽然眼压正常,但和青光眼一样视野逐渐狭窄。出现这种情况,不仅有老龄化原因,还有遗传、环境和饮食等综合方面的因素,导致视神经的抵抗力变弱,眼压正常也会出现障碍。

    趋势令人担忧,好在疾病筛查的技术不断提高,可以早期发现。如果在医院不发生过度诊断过度收费的话,这对患者来说完全算是好事一桩。

    早发现,可以早治疗。视神经一旦被破坏就永远无法恢复原样,青光眼的治疗只是为了维持剩下的功能。青光眼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伴随一生的疾病,一旦被贴上了青光眼的标签,到死都离不开眼科了。

    尽管诊断技术提高了,但医生还是常把青光眼和视神经系统的其他疾病搞混,其中的原因,如果不是医生专业不在线,那就一定是诊断漫不经心了。

    近年来,降低眼压、促进房水排除的眼药水选择很多,但这不能说是幸运,给患者的人生带来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六七十岁,即使有了初期的青光眼,什麽都不做也能撑上二三十年,是不是连这种情况都要当作青光眼来治疗,值得讨论。

    上述论及的诸多眼疾,概括起来就是视觉障碍问题,即信息障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医疗之外的补救方法。比如说,不用拿着放大镜拼命看字读报,利用电脑或手机下载应用软件,将屏幕上的文字转化成声音去听,可以有效弥补信息障碍。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要是来虚的都无济于事了,那只有再耐心地等等了。(完)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