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蝙蝠学语与人类婴儿学语有共同特征

500

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首次表明,大银线蝠(Saccopteryx bilineata)的幼崽也会牙牙学语,而且十分健谈。 

500

大银线蝠

人类婴儿的牙牙学语是学习精确控制发声器官的关键,而8月20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首次表明,原产于中美洲的大银线蝠(Saccopteryx bilineata)也会如此。

蝙蝠通过超声波进行交流,但有时,它们也会发出人类能够听到的声音。论文合著者、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行为生态学家Mirjam Knornschild介绍道:“这些声音听起来就像是一种尖锐的吱吱声。”大银线蝠栖息于树林(而不是躲藏在阴暗的洞穴),所以易于观察研究。2015年至2016年,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人员Ahana Fernandez分别在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的森林中,记录了20只蝙蝠宝宝牙牙学语的声音。

哺乳动物都具有喉部,在出生后3周开始牙牙学语,大约7~10周,直到断奶。在这段时间里,大银线蝠每天约有30%的时间都在咿咿呀呀地“说话”,平均每次“说话”持续约7分钟,其中甚至有个体絮叨了整整43分钟。Knornschild说:“这是一件非常奇特的事情,我们也是首次在蝙蝠中发现这样的现象,它们真的非常健谈。从声谱图中可以看出,每个音节都有特定的形状,肉眼就能分辨出来。”

研究人员分析了5.5万多个音节,发现了蝙蝠学语与人类婴儿学语共有的特征,如:不断重复、缺乏语义,但声音具有一定的节奏。最重要的是,与人类一样,蝙蝠的学习曲线也是非线性的。小蝙蝠在断奶时,并不能掌握成年蝙蝠语言中的所有25个音节,这表明它们还需继续学习。

研究人员发现,小蝙蝠很早就学会了雄性蝙蝠用于标记领地和吸引雌性的六音节叫声。雌性幼崽虽不会模仿这种发声,但也会学习。研究表明,这或许能帮助雌性在将来判断求偶者的优劣。

会牙牙学语的动物很少,只包括一些鸟类、两种狨猴,或许还有某些海豚或白鲸。为什么牙牙学语不是一种普遍现象呢?Knornschild说:“在黑暗环境中导航和通讯,对学习发声来说似乎是一种巨大的选择压力。”研究人员强调,不管原因是什么,发展复杂的发声系统将带来无限的可能性——人类如此,现在看来蝙蝠也是如此。500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译 | 灯丝

◎审稿 | 西莫

◎责编 | 陈之涵

◎期刊来源 | 《科学》

◎期刊编号| 0036-8075

◎原文链接:https://phys.org/news/2021-08-baby-babble-human-infants.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编译版,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

转载请注明来源转自微信公众号“科学大观园杂志”。

500

更多内容

灵活变化,张弛有度——源自海参的驱动器

与人类不同,乌贼年迈时仍有“好记性”

城市的高温化正在使哺乳动物变大

猛犸象不为人知的一生:行程可绕地球两圈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