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与积极教育

500

“ xx 学校的学生,因为压力太大,跳楼了......”

我想,这是作为父母,最不愿意听到的。多么揪心的消息!还记得 ?之前西安一个9岁女孩跳楼身亡,她只留下了10个字的遗恨:“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 ?

这是她写在她的作业本上的。

500

关有方面调查了解后说,事发当天,这位9岁女孩来不及写完老师布置的一篇作文,她就觉得自己很失败,先是自责,继而感到绝望,“绝望”之下,选择了跳楼。

而且,她还用稚嫩的笔迹,向妈妈道歉:“妈妈,对不起,这是我的决定。”简直是噩梦!每次听到看到这样的所谓社会新闻,都会让无数父母心头一紧,不禁也会扪心自问:

             一一 01 一一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孩子也没有以前那样快乐了 ?原本爱笑爱闹的调皮鬼,怎么突然就变得不爱说话不愿分享了 ??原本臭美 爱漂亮 爱表演的小丫头,怎么突然就变得几天都不照镜子了 ??好奇心一直很强的他们,怎么突然就开始觉得什么事情都索然无味了 ??不仅如此,你还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眼里的光似乎渐渐在消失,他们的烦恼也越来越多,心思越来越重,整个家庭的氛围,也慢慢开始变了。很多父母大概都是这样,因为不明白,所以 “照搬” 别人口中的家庭教育: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那么笨,明明很简单的题就是不会做,教了好多遍都不会,于是就开始发脾气和打骂孩子……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只喜欢贪玩还不负责任,不是玩游戏就是睡觉,上个兴 趣班都难以坚持,于是就开始“诋毁”批评孩子……不明白,为什么孩子的性格古怪又孤僻,要么在外闯祸闹事,要么在家紧闭房门, 于是乎只能使出浑身解数“控制”和“激励”孩子…观察我们周遭,不难发现:很多家长,都倾向于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和“挫折教育”。很多家长,总是觉得 “棍棒底下出人才”。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所谓的 “批评……” 和 “挫折教育”,其实是“打击教育”。“你不聪明,你不好看,你怎么一点都不像我呢......”“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都比你优秀......”“你太让我失望了,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凡此种种,看似平常的不经意的话语,循环往复,不知不觉已经让孩子感受到了深深的“羞辱”,他们慢慢地觉得自己不配得,从而失去对很多事物的兴趣和积极性。费尔贝恩说过,儿童受到父母不好的对待时,为了维持父母是 “好” 的这种意象,天性地倾向认为自己 “不好” 。究其原因,是父母的打击和批评,让孩子越发沉默和压抑。而孩子们与父母的情感越来越隔离和生疏,也不是因为孩子们成熟了,更多是他们出于对父母的“失望”。可以说,不管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心理问题和情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父母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出了问题。

倘若一直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只会是培养出无数个没有自己性格特性和独特思想的“高知”机器人。

              一一 02 一一那如今的孩子

更适合什么样的教育呢?

500

《孩子的品格: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一书中提到:

“一直以来,人们更多关注智商和情商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人格特质和积极天性的保护与培养。

而 “积极教育”,能让孩子感知幸福,亲近社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激发终身学习的动力。在面对压力和挫折的时候,孩子能拥有较强的承受和复原能力,自信地面对各种挑战。

什么是积极教育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积极人性教育。对父母来说,学习掌握积极心理学知识,对孩子进行积极教育,无论是对自身的完善还是对孩子的成长,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价值。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并不是懂得很多知识的机器人,而是有着自己的天赋和丰富的人生阅历的活得精彩的人。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兼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曾经提出过:在人工智能时代即将来临的时代,孩子们究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能力才不会被机器人所取代?

经过大量研究与实验得出,目前至少有8种能力的培养,是孩子可以发掘并不被任何他人所代替的。

1)同理心。人类有同理心,能够知道别人的感情、感觉和感受。积极教育特别提倡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了解他人,关心他人,成就他人。  2)道德心。人类的道德心指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婴儿六个月就能辨善恶,一岁就有惩恶扬善的冲动,说明道德之心有先天性。 3)审美能力。我们看潮涨潮消、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会觉得很美,而机器人做不到。所以,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是积极教育的重要部分。 4)沟通能力。人类有讲故事的能力,我们沟通、交流、表达,传递信息、资源和感情。我们喜欢沟通,也喜欢会沟通的人。 5)意义感。人类需要有意义感,需要知道为什么做这些事情。很多时候,做某件事情除了表面的意义之外,还有别的意义。我们去吃饭,不是简单地满足口腹之欲,我们需要快乐,需要有人际关系,所以吃饭对我们的快乐不在于吃什么,在于跟谁吃、在哪儿吃,这就是意义感。 6)幸福的能力。人类知道自己做什么事情能够创造出一些特别愉悦的感觉、感情和感受;阳光照在脸上,细雨撒在手心,赤脚走在沙滩,都会让你开心,这就是幸福力。 7)召唤力。人类还有召唤力,能够召唤很多人去做一些事情,让别人尊重、敬佩、喜爱、追随,这种人格的魅力就是召唤和感染力。  

8)想象力。人类能够想象出地球上没有的东西以及以前没有做过的东西。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年轻的人、健康的人、幸福的人其实更喜欢想象未来;而老人、病人、忧郁的人倾向于沉迷过去。 

500

而这8种能力,没有一项是通过“挫折教育”和“打压教育”培养出来的。

             

 一一 03 一一

那是用什么培养孩子的呢?是用爱,用积极的爱,是父母拥有和孩子一起共同面对生活时候的慈悲、坚守、热爱、勇气、韧性、探索等正向品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积极教育。它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有全面的心理发展。未来需要的不是会考试的人,也不是需要一个跟机器人不相上下的专业人士,而是需要有灵性,悟性,感性和德性的新人才。彭凯平教授在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中讲了父母如何言传身教,有意识地引导、保护、强化孩子的好奇心、专注力、成长型思维等积极天性。这是一本有效帮助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好书。如果你真的爱孩子,不妨花点时间,读一读这本书。

这种教育,其实是几乎所有父母通过努力去实践,都能做到的。

500

彭凯平、闫伟《孩子的品格: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简介:作为家长,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反思“鸡娃”和内卷现象的同时,无数因孩子教育而备感焦虑的家长,都想要寻求更合理的教育方法。彭凯平&闫伟 合著新书一一《孩子的品格: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应该能让各位家长有所启发,像樊登所说,这是一本“有效帮助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行动指南”。这本《孩子的品格: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由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彭凯平和斯坦福大学博士后闫伟共同带来。作者认为,引导孩子过上幸福人生的关键因素是“品格优势”,而“品格优势”是可以借助积极心理学原理而后天培养的。书中介绍了培养孩子“品格优势”的 7 个要素:情绪力,抗逆力,自我效能感,自控力,天赋优势,专注力和善良。这些品格优势能鼓励孩子建立自信心,进而让他们更加主动地探索未知,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自控力,面对挫折不轻易放弃,助力孩子成为自己未来的真正的主人。针对现下不少家庭的现状,以及为数不少的家长的不成熟,作者提出了更适合“家长”的积极心理学养育方案。作者强调,家长的教育应当从顺应孩子的天性出发,不断鼓励和引导孩子激发他们内在的品格优势。特别是,书中还给出了 40 多种实践案例,通过趣味互动和亲子游戏,让孩子一次次地开启激发他(她)们自主学习探索、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从而建立起更加亲密的家庭关系。家有萌娃的家长可以考虑看看这本《孩子的品格: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它,应该能为你解决孩子教育的痛点而带来一些思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