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A课程内幕:管理40亿美元的32岁美女精英,在PUA课上被“骂”死?(下)
后记
对不起,我是卧底
发稿之前,我的心情很烦躁,莫名其妙地悲伤。我知道,稿子一出,我将失去这帮原本志同道合的朋友了。我很心痛。
那时,我突然想起了《无间道》中梁朝伟扮演的卧底。
“对不起,我是一个警察!”他说。
而我是一个记者。
我给“感召”我去上课的Z先生打了一个电话,我不知道还能说些什么,电话接通后,我哭了许久才能出声。
我说:“我知道这个课程是你们的信仰,这个课程在成都是靠你和X姐才发展起来的。你们信任我,觉得这个课程对我有帮助,才会引荐我去,我现在却要来毁灭这个课程,我就像在杀死你们的孩子!其实,我们本应该是同一类人,我真的不想伤害你们!”
Z却很平静:“既然你已经决定这么做了,既然你认为你是对的,那你就去做吧!有什么后果都是我应该承担的,我该为我自己的选择负责。”
我说:“我不是认为自己错。我很清楚地知道我在做什么。我是为我将失去你们而心痛!”
Z说:“这件事没有对错,各自的信念和角色不同。到了这个时候,你还能给我打这样一个电话。我很感谢。”
最后我说:“我是一个记者!我真的别无选择!”
Z很尖锐地说:“不,亚玲,你不是别无选择,而是已经选择。”
我再也无话可说。这句话点了我的穴了,直刺我的心。
是的,我不是没有选择,而是已经选择。
作为一个记者,我有义务把这个课程存在的缺陷和可能带来的危害公诸于众。
挂了电话,我失声痛哭。我知道,从明天起,我和这帮朋友就已是路人。
最后,我总结一下我个人对这门课程的看法:
这门课程的特点,就在于运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用类似于“集体催眠”的手段,强力打破人的原有心理架构。但它只负责“推毁”,却不负责“重建”。
而大多数人没有那么强的心理能力,不能独自完成自我修复和心理重建。
每个人发展到成年,都是根据自我的个性特点,以及成长环境,一点点地“扬长避短”,一次次地“自我保护”,做出一个个的“选择”并承担相应的“选择后果”,才建立起了一个独属于自己的心理架构。
这个架构,未必完美,但却是适合自己的,是稳定的。
而一旦被摧毁原有的心理架构,个人能力却无法修整重建,那这个人的心理架构就“碎”了,“散”了,“乱”了!
比如课程打破了一个”懦弱胆小”的人的“壳”,让他看到了自己的“懦弱胆小”。
可他的这个“壳”却是他在每次遇到各种境况甚至危险时,根据自己当时的处境,一次次做出最利于当时的自己的选择,而慢慢渐立起来的,是他的保护伞,是他的“皮肤”,让他不至于血肉神经外露。
碎了他的壳,剥了他的皮,让他开膛破肚,把心理世界裸露在满是细菌和病毒的环境,却不帮他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壳,长出一层新的皮肤,那他的结局,很可能就是重病重伤,乃至死亡!
而那些“游戏”环节,学员要承受种种被嘲弄、被侮辱、承受恐惧等心理压力,不仅有精神崩溃的风险,更有身体生理上崩溃或者出意外的健康风险。
被溺死的黄某,被“骂”昏倒的魏萌,以及从高空跳下身体不适的我本人,都证明了这种“培训”方式的反科学和高风险!
就我个人而言,我在这门“课程”中所收获的,总的来说算是利大于弊,我确实被强力打破了原有的自我,得到了一些提升。
但这是因为我当时已经当了12年调查记者,积累了足够的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心理架构足够成熟,我身边又有着一批有见识、理性、对心理学有足够知识的同事、亲友,所以能在他们的帮助下,及时得到心理救援,剔除课程中的负面影响,只汲取其中有益的部分。
也就是说,除非身边有“过滤器”和“修正仪”,否则,不要去尝试这种PUA课程。
而大部分人身边的朋友,也许并不具备这样的专业能力。
其实这些认知上的提升,其实不用上课,在逐渐拥有更丰富的人生阅历之后,也能慢慢得到。根本不需花费如此代价去从课程中冒险求得。
运用催眠等心理技巧,对人进行心理干预,只能是由有相关的专业认证的心理咨询师来进行,要对学员提前进行心理评估,一对一的针对性进行。
像这种不是针对性的心理治疗,而以纯盈利为目的,不对学员做心理评估,只凭学费这一个门槛、不加甄别的大批量招收学员,把这些不同层次、不同心理素质的学员聚在一起,禁锢在封闭窒息的环境,同时对这个混杂群体进行集体催眠,是极端危险的行为!
国家应予明令禁止!
避免再出现类似的悲剧!
附:
摧毁你心理 传销我课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7日17:40 《新生代调查》
心理专家解剖“生命源泉”心理控制过程
本刊记者 曾榛 发自北京
到北京寻访心理专家,一开始记者想得很简单,联络时,才发现困难重重。专家们大多顾虑重重,婉言拒绝。
通过记者的多方努力,最后终于得到了北京市甜柠檬咨询公司的大力支持。
该公司的负责人不但帮记者联络到了愿意接受采访的心理专家肖江庆,还组织公司的郝献忠、刘爱民、张晓宏、刘丽娟、樊晓艳等几位资深心理咨询师和专家对记者提供的课程资料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这些专家和咨询师接受采访后,都有所顾虑,所以,尽管他们都拥有相当的学术背景,供职于北京著名高校或研究单位,但只愿意以资深心理咨询师的身份出现在杂志上,不愿刊登自己的照片并透露自己的详细身份。
咨询师们一致感叹,这个课程设计得太严密和精妙了,设计者应该是有相当心理学背景的。
课程运用很多心理学的原理,设计环环相扣,一步步控制学员的精神,让学员的思想按照导师所指引的方向去走,最终达到一本万利的目的――把学员变成该公司免费的“销售人员”。
咨询师们强调,如果没有一定的心理学背景,普通人只要一直坚持学完该课程,心理不可能不受影响和控制,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纪律:筛选受众
咨询师们认为,这个课程从老学员感召新学员加入,就开始了铺垫。
老学员和公司的工作人员会“邀请你暂时放下你心里所有的事,放下所有的分析、评估和判断,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课程的体验里去,这样你才能有最大的收获……”,其实这就是暗示学员放弃自我意识,瓦解人的心理防御系统。
人在心灵不设防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受到控制。
关于“学员登记表”里的“12条守则”,咨询师们认为,这是课程的一个筛选和甄别学员的过程。
守则中要求的纪律苛刻得不近人情,加上导师长时间慢条斯理的宣读,一些自我意识强、思想独立性和防御性好的学员多半会提出异议,如果得不到解决,他们就会选择退出。
这些人的退出正是培训组织者所希望的,因为这些人的思想在之后的课程中不仅很难被导师所控制,还会影响到其他人,使大家对课程保持警惕。
这个过程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树立导师的权威。那个上课来迟到并与导师发生冲突的女学员,其实起到了“杀鸡给猴看”的作用。
环境 :强力催眠
接下来,除了户外拓展外,所有培训都在一个全封闭、空气混浊的环境里进行。
这其实是一个心理学上讲的“催眠环境”。
全封闭的空间,并且要求学员关闭一切通讯工具,这就切断了人们和外界的联系;
加上空气混浊带来缺氧反应,人在这种环境里会感到昏昏欲睡,很难去思考和判断什么问题,意识范围越来越狭窄。
再配合上特定的光线、音乐、导师充满暗示和引导性的话语,人们就很容易被催眠了,完全跟着导师的指引去思维。
尤其,第二阶段课程是连续几天几夜在这样的环境里上课,而且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耳边全是导师反复的灌输和强化。
这种轰炸似的训练,让学员完全处于极度的紧张、疲惫、焦虑状态,很容易精神崩溃,丧失所有的自我判断。
这时候,学员的精神已完全被导师所控制。
因此,到第三阶段,导师让大家去感召“海星”——一个很明显的盈利行为时,很多学员已经丧失了判断力。
正规的心理咨询也会针对某些特定对象和特定情况运用催眠手段,帮助咨询对象放松,从而找到心理问题的成因和根源,但不是用催眠来控制对方的精神。
宣泄:摧毁心理防御
整个课程中,学员无一例外出现过情绪失控。
在旁人看来,这些人似乎都中了“魔症”。
心理咨询师们分析,首先,课程都是在封闭、灯光昏暗、音乐煽情的环境里进行的,周围的同学又不是特别熟悉,这就形成了一种“匿名环境”。
在这种环境里,人们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就会流露出来。
伴随音乐,导师用煽情的语言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幸做了排比式假设,这种种假设中总有一种会被学员对号入座,一旦内心的伤疤被戳中,大家的情绪就会爆发、失控。
人的情绪一旦宣泄出来,就会非常放松,完全敞开,精神处于麻痹状态,打破基本的心理防御。
这时候,导师指向哪里,你就会走向哪里。导师完全掌握了你的心理状态,以便进一步实施精神控制。
从心理学来讲,有一个短暂的情感宣泄,对人来说应该是个倾倒心理垃圾、促进心智成长的过程。哭泣分很多种情况,咨询师之后还要针对个人情况,做进一步分析和咨询。
像这个课程中这样经常刺激学员情绪宣泄,对他们进行高频度的情绪打击,很多人确实很难承受。
就好象医生给你撕开了伤口,让你看到了问题,但不给你做进一步治疗和缝合,这对人的心理伤害力度是很大的。
刻薄指责:伤害自尊
培训中,导师经常对学员进行言辞激烈、刻薄的指责和批评,并引导学员之间相互指责。
这不是一个正常、科学的心理干预的方式,这在正规的心理咨询中是不允许的。
特别有自信心的人,在前期已经被淘汰了,剩下的大都是有点自卑或者自我怀疑的人。在这个游戏中被人无端谩骂,他们的自尊和情感都很容易受到伤害。
其实,这个游戏的目的是为了让学员完全地否定自己,彻底放弃自己原有的判断和思维,以有利于导师对学员进行更有力的精神控制。
救生艇游戏:创伤性训练
这是一个带有强烈暗示性的游戏,通过心理暗示和体验让人去自我感悟。
这个游戏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但导师在游戏中所用的指导语是很可怕的,当你不给对方求生的船票时,你还必须去说一声:“我根本不在乎你,你去死吧。”
这是非常伤人的,相当于忽然一下把人扔到一个没有社会支持的境地,让人去体会和感受被他人抛弃的痛苦和落寞。人都是社会动物,离开了人群的互助互动是很可怕的,当这种情况到来时,谁都无法从容应对。
指导这个游戏的导师,让人们意识到应该珍惜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是好的,但拼命去揭开一个人的伤疤,而又不修补,这很可怕。
体验式的游戏,一般达到人的触动就可以了,不要体验者已经哭了,很伤心了,导师还要用刻薄的方式去对待他,这对人的心灵是有害的。
非黑即白:导致行为退化
救生艇游戏、红黑游戏,以及守则中宣扬的“没有任何理由”的概念,有一个最大的危害就是把原本复杂、多元的生活简单化、绝对化了。
在这个培训里,一切都是不能有解释、不能说理由的;任何事情都没有中间的理性分析阶段,只剩下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极端和绝对的判断。
这种思维的二分法,让人们丧失了理性的、多层次的思考和判断,使其出现了一种“行为退化”,把成人的认识能力降低到相当于学龄前儿童的水平。
用人为的手段去强化一种绝对的好坏,打破了人们原有的重大认知,整个认知系统就乱了。
一旦课程环境被阻断,人们回到现实生活中,在课堂上的认识和现实生活会形成一个强烈的冲突,有人可能承受能力强,调整过来了,还能走一个正常的状态。
有的人调整不过来,就混淆了,对自己的认同发生了改变,到底我是对还是不对,很有可能诱发精神方面的疾病,这对人的心灵是一种难以修复的创伤。
感召:寻求价值认同
培训的最后阶段,导师给学员们灌输一种“救世主情节”,让他们把周围的没有参加培训的亲朋好友都当“海星”去拯救,而拯救的唯一方式就是让他们来参加培训。
导师其实是暗示学员,你们的个人价值、能力是在最后的感召阶段才能得到体现。
这时候,所有学员关注的都是自我价值感。
人在社会当中有价值感的需要,为了维护这种价值感,学员就会按导师指引的方向去实现价值——积极地去“感召”他人。其实这个培训是不断把这些学员培养成公司的义务推销员。
还有很多老学员在培训结束后还争相回去义务帮忙,这是因为他们原有的认知系统在培训中被打破了,回到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社会支持。
培训中所灌输的价值观和行为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行不通,他们得不到周围人的理解和认同,这样会让人产生焦虑和困惑,他只有回到培训中那个虚拟的环境里面,从而解除焦虑。
过度焦虑:免疫力下降
认知系统、免疫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是人的三大重要系统。人在精神极度紧张和焦虑的状态下,免疫力会迅速降低。
免疫系统出问题,首先会反应在呼吸系统上。因此,去暗访的记者和其他许多学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呼吸道感染,重则住院。
针对精英:高明的定位
这个培训针对的都是企业高层、政府官员以及社会各界的精英。这个定位是非常高明的。
如今是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精英阶层”的人们已经衣食无忧,他们关注的是如何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如何取得更大的成功。
这个培训承诺的快速地提升个人能力,正好赢合了这些“精英们”的需求,因此吸引了很多人趋之若鹜。
另外,“社会精英”大多经济实力雄厚,越是高额的学费,越是对他们有吸引力。
即便他们感觉被骗,也不会在乎这点钱财,碍于面子,一般也会放弃追究。
危害:不是助人,而是害人
心理咨询师们认为,这个课程披着心理学的外衣,打着提升心智的幌子,用高额的费用、苛刻的守则、故弄玄虚的游戏等手段,把课程打造得非常神秘。
其实,该课程不过是运用了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利用了人性中的一些弱点,达到了对学员实施精神控制并最终高额盈利的目的。
这个培训最大的危害是,让学员丧失了对自己和社会的客观、公正、多元化的认识,行为力退化。
而且,整个培训是一种去个性化的氛围,不但让人们丧失自我,让人变得思想偏激、简单。
试想,如果这样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社会怎能拥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心理咨询师们纷纷表示出痛心和愤怒:“这哪里是课程宣扬的助人提升自我?这简直就是在害人。”
“这是心理学的一个耻辱。”
“如果任这个培训继续发展,必将扰乱心理咨询市场,混淆人们对心理干预、心理咨询的概念,这对整个心理行业都是有害的。”
浙江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先生告诉记者,他所供职的公司是个资产上亿的纺织企业,该公司老板抱着解决公司管理难题的目的,去参加了这类培训。
可参加完培训后,老板非但没有把公司管得更好,反而对公司的事情不太上心了,成天忙于“感召海星”。
老板娘本来是该公司的财务总监,自从被老板感召去培训了,动不动就一两天不来上班,公司现在一片混乱,员工们都人心惶惶。
出路:求助正规心理咨询
在这个培训中受到的心灵伤害,可能在很长时间內都难以修复。心灵受创严重的人,如果没有心理专家去处理,心智可能终身难以恢复正常。
这些人在这个培训中,受到了什么伤害,丧失了什么意识和能力,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需要心理专家去分析,并帮助他们重新找回自我,恢复健全心智。
最后,咨询师们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够联手出击,规范培训市场,尤其是设计心理手段的培训,更是要对其资历、内容进行严格审查。
“生命源泉”溯源
特约撰稿 李亚玲
10余年来,“生命源泉”课程在亚洲一些国家发展迅速。目前仅中国内地,经营这类课程的公司至少有数十家。
在不同公司,课程名字、阶段设置及收费标准多少有差异,但换汤不换药,其实质内容均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血缘”关系,授课的导师也往往在各个公司间流动。
内地的“生命源泉”系从香港地区传入,该课程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引入香港即引起过轰动。
6月8日,记者赶赴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专访该中心学者郑建生。
郑建生对该课程做过多年系统研究并出版有专著。
据郑著介绍,上世纪60年代,一个叫Alexander Everet的教授创立了心灵动力(Mind Dynamics)课程,而有学者认为,该课程实际取材于灵学大师Edgar Cayce及神智会(Theosophy)的思想。
其后生命动力在美国发展为生命泉源(Lifespring);
在日本及香港地区,就发展为生命动力(Life Dynamics)。
1994年,生命动力进入香港市场不足4年,已拥有7000多名学员。
另有其它研究者在网上对课程的渊源做了进一步研究:“生命动力是所谓‘人类潜能研讨会’(Human Potential Seminars)的一种。
始祖是美国‘现代心理健康科学’的罗恩戴尼提 (L. Ron Hubbard),后來Werner Erhard将‘现代心理健康科学’、‘心灵动力’(Mind Dynamics)、Silva Mind Control 、佛教禅宗思想结合,成为一套研讨课程,称为 Erhard Seminar Training ,简称est 。
est曾在美国流行,反对的人也不少,因为有人参加过之后、精神崩溃,甚至自杀,引起很多诉讼。
est后来改名为Forum,最后停办。
生命动力、生命源泉等是接之而起的第三代课程,经过修改,把est 较猛烈激进的思想和方法修改了。
但万变不离其宗,都离不开est的蓝本。”
郑著中也提到est,并称在其流传之处,都因涉及“思想控制”而引来争议。
香港英文报章这样介绍est:“因被指洗脑及制造集体歇斯底里而被广泛地谴责。”
美国精神科医学期刊(Psychiatry)在1977年3月号记载了数个和est学员发疯的案例,1983年9月6日,美国媒体报道了一名est学员在课堂上因承受不了心理压力而猝死的新闻。
郑著中还引用了心理学家J.Haaken及社会学家R.Adams参加完“生命源泉”的课程之后于1983年在《精神科医学期刊》(Psychiatry)发表的论文:
“这个课程受人欢迎,是由于它挑起人在暗里的“自我主宰”(原文为narcissistic)的心理结构,学员会慢慢地接受一套自我中心的世界观,大量采用‘非黑即白’的分类,绝对化的逻辑,鼓吹神奇的想法”;
“课程强调情感,排斥批判性的理性思维。结果,除非那人已经拥有一个良好的世界观及处世技巧,否则,在飚升的期望和现实世界的难变之间,难以调和其间的矛盾。因此在心理上获得持久进步的机会十分微少,甚至可能引来心理伤害。”
据记者调查,目前在国内流传的“全封闭体验式”课程都属于“生命源泉”或“生命动力”的范畴,而不同的公司在这两项“姊妹”课程上再做了“改进”。
有的引进了最新流行的“教练技术”,有的则结合了中国的一些传统思想元素,例如记者暗访的公司添加了有关“七德”(诚、信、恒、虚、慈、俭、敛)的内容,但其主要内容和授课方式都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