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厉害的人,都是“反内耗”体质
职场上的你,是否经常囿于繁杂的人情往来,而陷入无止境的“内耗”中?
这种“内耗”消磨了人的专注力,也限制了一个人发挥才能的空间,结果就是学会了曲意逢迎,而忘记了用心做事。
那么该如何“反内耗”,修炼自身呢?以下,Enjoy:
吴强 | 作者
身边的经济学(ID:jjchangshi)| 来源
01
不要“太会做人”
看一家企业是平庸还是优秀,去闻闻“味道”就知道了。我曾经有很多机会进入企业,和企业管理层成员与员工进行深入交流。
我带我的私董会小组去腾讯交流过。这家互联网企业的员工,给我的感觉都是“简单”。
当然不是头脑简单,而是做人简单,没太多客套,说话很直接。
与之相反,在我接触过的很多规模没多大的企业中,气氛很“复杂”。
在会议上,每个人的级别与座次都很讲究,而且员工在讨论问题时总是欲言又止、话里有话,或者干脆保持沉默。
其实,优秀的企业不论大小,都有一种“学生气”:
员工单纯开朗,人际关系相对简单,大家沟通起来很顺畅,员工没有那种胆怯、小心翼翼的感觉,做事也更真实,就事论事,一是一,二是二。
而平庸的企业,都有一种“官僚气”。
在这样的企业中,你能很明显地感受下级对上级的尊重、顺从,甚至唯唯诺诺;大家都很会做人,表面上滴水不漏、正能量满满,但私底下总免不了各种充满无奈的抱怨。
这样的企业,做事也流于形式,热火朝天地瞎忙乎,和影子作战。在优秀的组织中,“太会做人”其实是缺点!
人的专注力是有限的,太会做人,通常就要耽误做事。
有些人,把讨得领导欢心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工作标准。被领导表扬两句,就开心得不得了;被领导批评两句,就很沮丧!宠辱之间,情绪波动很大。
这样的人,不值得托付要事,因为他们总是以自己的利益作为考虑事情的第一标准,这就是“贵大患若身”。
宠辱只是我们对外界刺激做出的情绪反应,其实,本无宠辱,只有得失。得失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自我太大。
这是一个糟糕的循环:一个人自我越大,得失心就越重,就越会宠辱若惊,因为他时常会被得失和宠辱搞得一惊一乍的,整个人都不好了!
所以,要警惕我们的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只要宠辱不惊了,我们就不用拍马屁、看脸色了,就可以简单做人、专心做事了。
在一流的组织中,员工简单做人,用心做事。
在三流的组织中,员工做人很用心,做事很马虎。
把心思用在提高客户满意度上,用在提升工作和产品质量上,做人就简单了;把心思用在人际关系上,用在争权夺利、曲意奉迎上,做人就复杂了。
人的脑子就这么点儿大,满脑子如何做人,哪能好好做事?领导者只有自己“用心正、做事专”,才能打造出“简单做人、用心做事”的高绩效团队。
02
驾驭欲望
掌握命运的主动权
拿出一张白纸,列出你熟悉的5个人的姓名,然后分别预测一下,他们20年后的事业成就、家庭和健康状况。
你最看好谁,最不看好谁?为什么?
你是不是觉得自己也能看个七七八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也许有点夸张,但有些人,的确可以一眼看到底。
“嗜欲深者天机浅”。世人大多被名利纠缠,都是欲望的奴隶,逃不脱习性的枷锁,这些人的命运也就能一眼看穿。
但有些人的命运,连老子都觉得深不可测。
如果把时间想象成一条河,在河水中漂着的各种木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木头不论大小、材质和形状,都在顺着河水漂流,有些能顺利地漂进大海,有些只能卡在河岸的某个石缝里慢慢腐烂。这类木头的结局取决于“概率”。
还有一类木头,是由艄公驾驭的木筏,驾驭者熟悉水流的规律,并顺应规律驾驭木筏,途中会出现不少突发情况,但艄公总能因势利导、化险为夷,最后把木筏运到目的地。
人也是如此。
有一类人随波逐流—随着环境的波,逐着欲望的流,看上去很努力,其实一生都在被人性操纵。
还有一类人能驾驭命运。他们能不断总结规律,不断完善自己的原则,驾驭自己的欲望和习性,掌握命运的主动权。
后一类人是老子眼中的“善为士者”,他们谦虚谨慎、危机感强、自律而不自负、做事简单求本质、做人朴实而洒脱,越有成就越知道自己的渺小,活到老学到老,永葆年轻的心和头脑。
这类人的品质,就是老子说的“豫”“犹”“俨”“涣” “敦”“旷”“混”和“不欲盈”,这些品质并非天生就有的,而是“善为士者”遵道而行修出来的厚德。
03
“无为而治”
修炼高级领导力
2018年夏天,我和一些企业家去日本考察,顺便访问了一家叫前泽工业株式会社的企业。这家企业成立于1937年,专门生产给水阀门,规模不大,约有670名员工,年销售额12亿元人民币。
访问结束时,接待方与我们在企业门口的一个小花园合影留念,花园里有一尊企业创始人前泽先生的铜像。
在回程的中巴上,我们就企业在其创始人离世后该不该立铜像的问题,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讨论。
在日本,企业家的铜像比较多见,我在松下、花王等大企业都见到过其创始人的铜像,但前泽工业的规模和我们这些参访者的企业差不多,所以大家感觉“立铜像”这种事,一下子变得“触手可及”。
能立铜像的企业,首先要活得久,至少要比其创始人的寿命长。其次,铜像立了后,还要能保得住,至少不会在某一天被卖到废品回收站。
所谓的百年企业,也可以理解为在创始人“百年以后”依然能发展得很好的企业。立铜像的意义,在于检验企业没有了创始人之后是越来越好,还是江河日下。
创始人只有建立机制、摆脱人治,才能把企业带到一个新的高度,让企业在离开创始人以后还能健康发展,否则,就算立了铜像,也不能保证这尊铜像最终不会躺在废品回收站里。
所谓的无为而治,就是企业能摆脱对企业家的依赖,具备自我发展、自我修正的机制。
这让我想到老子在《道德经》第17章中,对领导力有四个层次的定义:
最高境界的领导者,大家都不知道他的存在;
第二层境界的领导者,大家都很爱戴他,会赞誉他;
第三层境界的领导者,大家都畏惧他;
最差的领导者,大家都轻侮他。
华为的营业额超过1000亿美元后,国内很多企业家都去学习华为的管理模式,但是,大家真正要学习的,应是任正非在20多年前就想明白的一些事情。
1998年,华为创立10年,营业额刚过10亿美元,任正非就认识到要慢慢淡化企业家对企业的直接控制,让企业家的更替和生命终结,与企业的命运相分离。他说:“长江就是最好的无为而治,不管你管不管它,都不废江河万古流。”
2003年,任正非在华为内部的管理培训班上,再次阐述了他对领导力的认识,他说:“企业家在这个企业没有太大作用的时候,就是这个企业最有生命的时候。所以,企业家还具有很高威望,大家都很崇敬他的时候,就是企业最没有希望、最危险的时候。”
这认识真深刻!
任正非只追求“不知有之”的最高境界,“亲而誉之”都被认为是最没有希望、最危险的信号。
很多企业家在企业的存在感都超强,他们整天忙着谈项目、跑资金、见领导,每天发号施令,日理万机,企业根本离不开他们。你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忙,他们通常会告诉你“手下没有人才”。
越是没有人才,他们对人越苛刻,见谁都觉得不满意。时间长了,大家就都怕他们,甚至还会在背后抱怨他们,不知不觉中,他们便会跌落到领导力的最低境界。
“不知有之”并不是鼓励大家当甩手掌柜,啥都不管。相反,要达到这个境界,企业家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建立不依赖任何个人、不依赖外部资源却能源源不断产生发展动力的系统,这个系统建成了,企业才能生生不息。
04
精明算计
不如内心清澈
电影《教父》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大意是:
半秒钟能看清一件事本质的人,和半辈子都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命运截然不同。
其实,洞悉本质的能力不在于人的脑子有多聪明,而在于人的内心有多宁静。
企业家要成为伟大的领导者,就需要有看清商业和市场的本质、看清人性和组织的本质的能力。
看不清本质,是因为把利益看得太重,太爱耍聪明,喜欢追求在“智辩”上高人一筹,喜欢用“伪诈”获得更多的“巧利”。
做出这种事情的看起来很精明的人,却常常在重要的事上犯糊涂。
在组织当中,员工的行为只是领导者行为的投影。
领导者善于算计,员工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实际的好处;
领导者虚伪狡诈,员工就会恶毒地盼着领导摔跟头;
领导者满脑子都是个人的名利,员工做事也会不择手段。
老子告诉领导者,如果想让员工忠实厚道、孝慈可靠,先要自己放弃智辩、伪诈的行为方式,放下对巧利的盲目追求。
坚持按老子说的去做,你的内心会越来越干净清澈,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带领的团队也会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性本善”的光芒。
关于作者:吴强,现任伟事达(Vistage)中国地区特许经营权持牌人,上海老椅子管理顾问合伙企业合伙人。曾任《投资者报》执行总编辑、正和岛副总裁。
本文经出版方授权“身边的经济学(ID:jjchangshi)”原创首发,整理自机械工业出版社《跟道德经学领导力》。转载请添加身边君微信(shenbianjun),并备注“转载+公号名称”,谢谢。
· 延伸阅读 ·
《跟道德经学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