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和西方人怎么理解“人民的意愿和选择”?
对于今天的这条新闻,有些话想借这个契机说出来——外交部:阿富汗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中方尊重阿人民的意愿和选择
我一看这个标题就想到,西方人对于我们挂在嘴边的这种表述“尊重xx人民的意愿和选择”会本能地报以怀疑和不解。果然,NBC记者就抛出了这样的问题(见下)。
华春莹:阿富汗局势已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尊重阿富汗人民的意愿和选择。阿富汗战乱已经持续40多年,停止战争、实现和平,既是3000多万阿富汗人民的一致心声,也是国际社会和地区国家的共同期盼。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你说中国尊重阿富汗人民的选择。但是当前阿富汗局势并不是他们的选择。从外交角度来说,中方与阿塔保持沟通,并在上月天津会谈中获得了安全方面的承诺。可否理解为中方承认阿塔为阿富汗合法政府?
华春莹:……至于是否“承认”的问题,我想说的是,对包括阿富汗在内的世界上所有国家,中方的立场都是不干涉别国内政,都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他们的发展道路,自主决定他们的命运前途,中方这一立场一以贯之。
我刚才也提到,中方在充分尊重阿富汗主权和国内各派别意愿基础上,同阿富汗塔利班保持着联系和沟通。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希望阿富汗塔利班同阿富汗各党派和各民族团结起来,共同建立符合阿富汗自身国情、广泛包容的政治架构,让阿富汗人民从此远离战火。停止战争、实现和平,这是阿富汗人民的一致心声,符合阿富汗人民利益。中方支持阿富汗人民作出最符合他们利益的选择。
中国人对于“意愿和选择”的概念和“人民”一样,都是集体本位的。也就是说,这种“意愿和选择”不是单个个体意愿和选择的总和,不是一人一票加起来的结果;而是人民的代表性组织,作为一种政治哲学的概念和实际上的行动主体,来履行表达意愿和执行选择的职责。换言之,这其中蕴含着中国传统中的“民心”和“天命”的思想,西方人很难以他们个体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思维来理解这种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按西方人的思想,people应该是复数,Afghanistan people ARE willing to choose xxx;而按中国人的思想,people是单数,因为它是一个整体,Afghanistan people IS willing to choose xxx。(people这个词本身是单复数皆有的。)
在新闻发言会上是没法跟西方人解释清楚中方表态的文化内涵的。我想试着跟假想的西方听众解释一下。
中国人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制度和道路的,是“历史的选择”,而不是“此刻的选举”。所谓历史的选择,就是在经历了很多年风风雨雨的人民实践之后,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赞同或接受的一种选择。只有这种经受了漫长历史实践后胜出的选择,才更有可能在未来更漫长的历史时期,经受住各种现实挑战的考验。
我们并不认为广大人民的赞同或接受,必须用选票的形式来显性地表达。人是一种行动的生物,也是一种群体的生物。人的意愿和选择如果只是用口头或选票来表达,那将是最廉价的,只能适用于没有深刻利益矛盾的无关痛痒的局面。只有用行动、而且往往是集体行动来表达的意愿和选择,才是最强烈反映人民利益和诉求的。对于一个苦难深重或矛盾重重的国家,人民的意愿和选择已经无法用选票这种法定程序来表达,因为这时即使有选举政治,也必定早已沦为腐朽制度的遮羞布了。所以,在重大转折的关头,集体行动、往往是blgm,才是人民意愿和选择的最好表达。
更进一步来说,从治理的角度来看,陷入乱局的落后国家最需要的并不是表达某种意愿或选择,尤其不是选择某种具体的领导人和政策;它们最需要的是重建国家的组织,将上上下下的社会力量动员起来,将国家的各种资源统一起来,投入国家建设。西式选举政治无法完成这一任务,只有集体行动才能借助社会改造的实践锤炼人才和队伍,使国家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治理和发展的过程中,国家不可能面面俱到、永不失误,对社会各种利益群体也不可能事事公平,更不可能容忍利益集团绑架国家政策、扭曲社会分配,所以照顾和满足所有人的意愿是不可能的。西式皿煮有利于放大在发展过程中利益受损者的音量,让政策的潜在受益者因无知或利微而不做反应、成为“沉默的大多数”,从而通过周期性的选举破坏发展政策的实施进程,倾向于迫使利益格局维持原状。
另一方面,选举政治通过定期化利益表达的减压阀降低baoli破坏产权的企图(一种生动形象、但似是而非的说法是,用“数人头”代替“砍人头”)。
上述这两点就符合了资本主义对私有产权的保护需求,但迟滞经济发展和妨碍财富再分配最终只会积累起越来越大的社会矛盾,皿煮制度不可能长治久安。因不发展和不公平而引起的战争,是任何虚伪而虚弱的票选程序都阻挡不了的。
事实上,如果没有对外部资源的掠夺,而仅仅专注于内部利益的分配和经济的改革发展,皿煮制度是很难顺利运行下去的;只有在表决对外战争和剥削的时候,皿煮机器才会出奇一致、高速运转起来。西方近代民族国家就是在这种“对外一致”的环境下发展起皿煮制度的,客观上是为了快速动员内部的兵员和资本投入战争的需要。简言之,西式皿煮对内部改革是无能的,只有对外部掠夺才是高效的,而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早已经没有了外部掠夺的环境条件。
总之,对于后发国家来说,人民最强烈的意愿就是“和平”与“发展”,这无需任何选票来加以证明。凡是符合“和平与发展”目标的制度和道路,都是可取的制度和道路。而西式皿煮,一方面发动战争破坏和平,一方面抱残守缺阻碍发展,在“和平与发展”两方面,恰恰都是最不合格的。
只有赋予国家以打破利益集团的固化利益和一般群众的短期利益的权力,才能打破死水一潭的发展困境,使广大人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收获真正的民心。这种权力来自于人民主权,从根本上是人民作为一个集体的长期稳定的授权。这一授权当然不像“君权神授”那么虚妄,而是来自于人民的集体记忆和历史经验——在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中都有对公平有为政府的美好回忆或美好想象;这并不是虚无的,而是确认了实现“大道为公”理想的可能性。
“路遥知马力”,对施政得失的评价周期并不是短短的四五年,而至少要15-20年才能看出来。而且,在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在发展政策上,无论多么失策,也总比无所作为要强得多。即使退一万步讲,如果是完全的baojun,那一纸薄薄的选票,又凭什么能挡得住它呢?所以有什么好害怕的呢?
西方的国家形成其实是不成熟的。从中世纪野蛮的封建邦国一跃而步入对外掠夺的全球资本主义,西方从未形成过在一个稳定疆域中长期统治、对全体臣民的福祉负责的责任zf,也从没有过不依靠外部资源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经验。带着这种历史记忆,难怪要一直害怕zf太过有权、而自己无力推翻了。只有斩断它们伸长的掠夺之手、逼迫它们直面自己国内的烂摊子,才能让它们认真反思自己根本信念的错误。
“轻舟已过万重山。”祝愿阿富汗人民和世界上一切受压迫的人民能摆脱观念的束缚,轻装前进,坚毅自信,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