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又是啥时候不喜欢京圈文化了?
今儿看了我@北戴河桃罐头厂大姑的一篇文章《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京圈文化了?》挺感慨的。
大家又是啥时候不喜欢京圈文化了?
摘个片段大家回味下,是不是还有当初更骨子京劲儿~~
从北平重新变成北京的那天起,大批文化人和艺术家都决定迁徙到这里,狠狠地扎根开花。
但就算怀着再大的改变中国的梦想,也必须得承认的一件事是,那时候的话语权,只属于大院子弟们。
在文化贫瘠的八九十年代,这票大院子弟的出现直接造成文化以及文艺圈的审美垄断。
如果说八九十年代的北京是文化的乐园,是世俗的天堂。那院门外的是文化则是世俗,院门里的才是乐园,是天堂。
大院子弟都是随父辈迁徙到北京安家落户的,他们是不同于胡同子弟的新北京人,是真正长在红旗下的一代,根正苗红的祖国未来的接班人。
父辈们的辛苦打拼给予了大院子弟天生优厚的资源,几方围墙就是一个先进的小社会,他们三两一组,资源加天赋,动动脑筋就搞出了那个年代最in的作品。
比如英达、梁左、姜文、王朔、郑晓龙、马未都、崔健这几位,父上一代都是红色值拉满,他们也都位居各行各业的山头,随便拎出一位就称得上“××教父”。
大院子弟还有一特征是格外“团结”,所以这几位随机排列组合一下就是《我爱我家》《阳光灿烂的日子》《编辑部的故事》或者《海马歌舞厅》。
这种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产出模式,也是让大院子弟们保持长久不衰几十年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了以上几位正统大院子弟,作为半个大院子弟的冯小刚也没闲着。
在看破文艺无路后,一部《甲方乙方》直接石破天惊打出了“贺岁电影”这一概念。
在大量外国电影和港台电影迅速涌入内地市场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冯小刚成功地让国人回归影院。
过年跑到电影院阖家欢一下,成了中国人新的庆祝方式。
而后每年一部的贺岁片,如《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天下无贼》《非诚勿扰》,更是让冯小刚的名字在广大中国人心中扎了根。
自此几十年的文化浸染,加之影视演员绘声绘色的演绎,无疑是把大众长时间浸泡在以王朔为首的一套京味语言体系里。
于是,那群在社会中潇洒的、纵情的、恣意的北京人形象,成为焦急渴望汲取新文化的其他城镇年轻人向往的目标。
而其他年龄的观众,在这种大环境中,也已经习惯了剧里永远只有北京人。
他们习惯了北京人那套混不吝的处事态度,习惯了仿佛出厂设置一般的歇后语输出,习惯了斜四十五度拽着吞字的京腔儿。
毕竟北京话说起来有一种趋于热闹的特点,行文时很容易话赶话,那种口腔快感很容易让说者沉醉,以为自己聪明,因而越发卖弄。所以人人在说话时都愿意装模作样地学上两句。
一时间北京成了中国,全中国都在说北京话。
之前也听说过这么一个讲法,所谓“京圈”支撑起中国文艺创作。当然很多人并不这么认为。
如果要说为什么“京圈”的影响力大不如前,其实原因并不在于创造力这方面的问题,或者说不在于什么“京圈”懂不懂老百姓,而是“京圈”已经找到了更挣钱的路子——资本运作,许多流量明星也因此而声名鹊起。大家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