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已经站在内容风口,习惯性“注水”的长剧还有未来吗?
一线导读:随着网剧的崛起,轻体量、新题材的短剧集也逐渐被观众认可。那么在电视剧注水现象严重、各大视频网站集中发力的情况下,短剧能否在未来的网剧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而除了视频网站,广义上卫视播出的电视剧作品又能否延续这一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视频网站的崛起,快节奏、轻体量的网剧越来越开始成为观众的喜好,虽然今年的影视剧市场中没有出现《白夜追凶》《无证之罪》《河神》等多部高口碑网剧“神仙打架”的情况。但无论是引发全民热议的《延禧攻略》《如懿传》还是高口碑的《忽而今夏》《假如没有遇见你》等,都为网剧在市场中占据更大比重奉献了一己之力。
而在观察了今年几部高口碑的网剧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一些规律,在网剧开始走精品化,占领市场的同时,一些小体量的短剧逐渐成为视频网站的主力军。
那么观众接受程度高,且在电视剧注水现象严重,“限集令”等坊间传闻甚嚣尘上的背景下、各大视频网站集中发力的短剧集,能否在未来的网剧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而除了视频网站,广义上卫视播出的电视剧作品又能否延续这一趋势?
短剧集的“诞生”:
长剧普遍注水,市场主动求变
首先让我们确定对短剧集的定义:在普遍的认知中,短剧集即为集数在30集以内、每集时长不超过或40分钟左右的电视剧。
不过在早期,国产剧市场并无长短剧的固定区分,甚至剧集体量的延长,也是随着影视剧发展而出现的演变。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04年至2008年,国内播出的电视剧平均每部控制在30集之内;2009年至2012年延长至35集;到了2015年,已经达到平均每部42集。
2011年“剧王”《甄嬛传》是长剧的代表
在这其中,国内电视剧当前的盈利模式是影视剧体量增长的主要原因。对于制片方而言,国内版权收入和广告植入是收入的两大“支柱”。换言之,也就是每部电视剧收回成本只能依靠广告商与平台方。
而广告商与平台方选择是否赞助或购买此剧,优先考虑的便是这部剧是否能够为其收回成本——这就意味着制作方、平台方、广告商,三方合作,都需以“利”为先。所以基于此“牵一发而动至全身”的关系,三方都希望通过剧集获得最大利润,体量的增长不可避免。
但集数的增多并不一定代表着故事的增多,随着长剧时代的到来,注水剧也成为了很多大体量剧的“常规操作”。去年年末的《海上牧云记》耗资3亿,从作品本身看质量也属上乘,但剧情节奏过慢的问题却让作品口碑急转直下。
今年的《香蜜沉沉烬如霜》早期凭借对原著的还原以及主演在线的演技一度口碑爆棚,呈黑马之势。但同样是因为后期“男二抢戏”、“回忆强镜”等“注水情节”,导致口碑下滑,最终离“现象级”相差一步之遥。
然而虽然长剧注水现象严重,但更大的IP、更强的卡司阵容却让卫视依旧将之视为购剧的主要方向,在那一时期内,短剧始终面临“上星难”的问题。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随着视频网站的崛起,很多短剧集以网剧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中。而2014年20集的《灵魂摆渡》与2015年《无心法师》(20集)、《盗墓笔记》(12集)的大火,不但让网剧开始走进观众的视野,更将短平快的剧集模式再度推向了影视剧市场。
在被注水越发严重的长剧“折磨后”,娱乐性更强、节奏更快的短网剧瞬间引发了观众的观看与讨论热度,也正是因为这一波热度,各大视频网站开始关注到短平快的网剧在市场中的分量,也由此开始了对短剧集投入的增加。
可以说网剧早期吸引到的关注度,为近几年短剧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卡司阵容强大的《盗墓笔记》
短剧集的“崛起”:
占领年轻市场,视频网站纷纷发力
短剧的爆发几乎与网剧的精品化同时发生。
纵观去年《无证之罪》《白夜追凶》《河神》以及《杀不死》等多部高口碑作品不难发现,其体量均被控制在30集左右及以下,且均以“短小精悍”,对标美剧著称。评分达到8.2分的《无证之罪》与《杀不死》更只有12集,堪称短剧的完美典范。
而在网剧本身短平快的发展过后,体量轻的模式与新奇的尝试普遍被年轻观众接受,视频网站也逐渐开启了对短剧的真正探索与布局。
今年4月开始接连在优酷上线的《北京女子图鉴》与《上海女子图鉴》均只有20集,每集的时长也都在30分钟以下。但轻体量却有大能量,先播的《北图》不但播放量达到了接近20亿,更是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爱奇艺之前也提出了新短剧模式,致力于打造接近美剧模式的超级网剧。而目前《悍城》在播的“奇悬疑剧场”就是新短剧计划的重要组成。接下来这一剧场会同时上线多部短剧集,这种形式的短剧集每部只有12集,但一集时长是45-60分钟,采取真正打破常规的创新排播模式。
腾讯视频则是与搜狐一同推出了“迷你剧”的新模式,腾讯自制的金融商战剧《东方华尔街》5集的篇幅堪比两部上下集的电影,而吴镇宇、余男、张孝全、桂纶镁等电影咖的加入,使得该剧在表演上摆脱了剧集的程式化窠臼。这种高配置不禁让人想起短小精悍的英剧。
搜狐自制的黑色幽默剧《我叫黄国盛》主打“高级幽默”。虽然每集只有15分钟左右,但是它和网剧诞生之初的“段子剧”有明显差别,不但制作更加精良,也去掉了诸多低俗的情节。而豆瓣高达8.4的评分也是对迷你剧全新尝试的接受与认可。
可以说在视频网站加力开发短剧集后,目前的市场中短而精作为网剧的代表性标签,已经成为年轻观众的首选,尤其是在1.5倍速播放成为看剧新趋势的情况下,短剧体量轻、节奏快、题材多样、新意十足的特点,与年轻观众的审美可谓完美契合。
但在注水剧现象严重的卫视端,从之后的备案作品看,短剧集却还没有迎来自己的“黄金时期”。先来看一组数据,在暑期档变更集数的28部备案作品中,大半部分都是将集数向更大体量调整,尤其是明年播出的民国传奇剧《南烟斋笔录》,甚至将由40集调整至70集,增幅惊人。
这一趋势不但暴露了上述电视剧以“利”为先,不惜增长集数以获取更大利益的目的,更是目前卫视创新速度慢的一个缩影。虽然体量长的剧目可以服务到较大年龄段的观众,但数量更大的年轻人市场还是需要卫视争取。
如果卫视对已经被视频网站“掠夺”大半的年轻人市场仍有野心,那么尽快适应年轻观众的审美口味,对短剧集进行布局,才是卫视平台应有的举措。
视频网站+观众喜好双向加持
短剧集未来大有可为
除了刚才谈到的用户对于短剧集的喜爱,其实视频网站加力短剧集还有几点自己的考量。
其一是短剧集投入相对小的特点,往往可以规避或分摊风险。正如之前所说,视频网站的网剧制作离不开影视公司,而短剧集制作周期短、成本小的优点,可以让平台与制作方共同分摊风险。
毕竟从概率上来讲,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同时段内短剧集可以拍摄出更多作品,而通过题材多样的广撒网式尝试,10部作品有1部成功便很有可能收回成本甚至实现盈利。
与此同时,投入低也导致短剧普遍采取新人阵容。在流量“破碎”的边缘,新面孔带来的自然感与新鲜感在网剧中似乎更受年轻观众喜爱。而无论是《河神》中的李现、王梓璇,还是《最好的我们》中的刘昊然等,都已经在目前的市场中具备了一定的流量作用。
其二则是短剧集会为视频网站吸附更多付费会员。VIP用户作为维持视频网站生存的主要收入来源,如何吸附自然是视频网站能否盈利的关键所在。
而由于短剧集制作周期短、成本小等优势,相比长剧集来说,视频网站将同样的制作时长与资金投入短剧集中,不仅能够让作品种类多元化、垂直化,选择的增多也可以在满足会员优越感的同时,更可能起到吸引更多用户的作用。
其三为短剧集的试水作用十分明显。这一方面体现在视频网站寄希望于凭借以小博大的短剧集创造爆款,只要“广撒网”的作品被观众所接受,那么市场的期待便可以孕育出第二季作品,起到吸引用户的作用。
另一方面则是针对既定的季播剧集,对于制作方与视频网站而言,第一季的尝试可以让作品感受到市场的喜好与建议,在创作之后的续集时也可以取长补短,譬如去年的《双世宠妃》虽然热度不错,但最终的口碑却刚刚及格,但今年的《双世宠妃2》在口碑上提高了一分之多,是少见的高分“剧二代”。
而试水的更大意义其实不仅仅取决于对网剧制作的影响,在一部全新题材的短剧集成功后,市场也可以在第一时间找到观众喜爱的方向,最终反馈在接下来的作品中。
除了短剧集的诸多优点外,长剧注水现象的日趋严重也为短剧在未来流行的可能增加了筹码。今年8月末,微博名为“芒果妈妈”的大V曾放出消息,表示广电总局将加强对于长剧的播出限制,并鼓励更多轻体量作品的尝试。
虽然这一消息一直未有管理部门的文件佐证,但网友的鼎力支持却表露出了市场的态度。在观众选择逐渐增多、内容至上的背景下,无论对于制作方还是视频网站,是否能够奉献出被观众所接受的作品无疑是抢占市场的关键所在。
而作为“注水剧摇篮”的电视台方,虽然还未在之后购剧时将体量作为重点的考虑因素,但身处于短剧集被观众推崇的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在网台双方,短剧集注定将成为之后内容的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