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帝国坟场”还是“文明的十字路口”? ——阿富汗的今世前生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5127字 | 阅读需8分钟
7月8日,美国总统拜登宣布,驻阿富汗美军将于8月底之前全部撤完,美军在阿富汗长达20年的军事存在划上句号。
近代以来,先后有英国、苏联、美国三个世界性强国“栽倒”在阿富汗,使得阿富汗在一些媒体里获得了“帝国坟场”的称号。
那么阿富汗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特别之处,为什么能够“埋葬”那么多强国?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个陌生的国度。
特殊的地理位置
阿富汗,位于亚洲中西部,北面分别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西接伊朗,南部和东部连巴基斯坦,东北部有一条狭长地带(瓦罕走廊)与中国接壤。阿富汗在亚洲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现在国内把阿富汗归于西亚板块,主要基于其文化属性。然而翻开地图,阿富汗是西亚国家里最东边的国家,与处于东亚的中国相连。相对于中亚,一座庞大的兴都库什山脉把阿富汗与中亚分隔开来。如果你将阿富汗归属于南亚,又会发现他处于南亚的最北端。阿富汗看起来处于一个四面相连的战略要点,但反过来看,它又是四边不搭的陆地孤岛。
阿富汗国土几乎坐落于兴都库什山脉之上,山地占了国内领土的五分之四。另外的平坦地区也大部分是沙漠或者荒原。阿富汗远离海洋,海拔高耸,昼夜温差极大,降雨量稀少,境内河流几乎都是内陆河,流水全靠雨雪。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之中,当地人民的生活之艰难便可想而知了。
历史上,阿富汗地处中华、印度、波斯三大古文明之间,又有着“文明的十字路口”之称,是世界众多民族迁徙的通道。在十八世纪之前的两千多年里,波斯人、希腊人、大月氏人、嚈哒人、突厥人、阿拉伯人、蒙古人等诸多民族都在这个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
阿富汗地理位置
到了十八世纪,阿富汗历史上第一个强人出现了,由此开启了独立的征程。这个强人叫艾哈迈德·阿布达利,他原先在波斯帝国中服役,因屡建战功,便授命组织了一支由阿富汗人组成的国王卫队。1747年,波斯帝国皇帝纳迪尔沙被刺身亡,艾哈迈德率领卫队回到家乡坎大哈。在阿富汗各部落会议上,年仅25岁的艾哈迈德被推举为国王(最主要的还是他有强大的军事实力)。阿富汗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国家。
阿富汗人就是今天阿富汗的主体民族普什图人,“阿富汗”这个名字很古老,最早在公元三世纪萨珊波斯的铭文中就有以“Abgan”来称呼阿富汗人。他们原来生活在伊朗高原东部的苏莱曼山脉,于公元12世纪以后进入今天的阿富汗,后不断扩展至巴基斯坦和印度。今天阿富汗英文Afghanistan直译为阿富汗斯坦,“斯坦”为波斯语“……之地”的意思,Afghanistan就是阿富汗人之国。和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不同,由于中国境内没有阿富汗族,中文翻译的时候就省略了“斯坦”这个后缀词了。
艾哈迈德建国后,号艾哈迈德·沙·杜兰尼(意思是珍珠中的珍珠),定都坎大哈,这就是阿富汗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杜兰尼王朝。艾哈迈德并没有满足于当时的领土,其后不断攻打印度莫卧儿帝国,迫使莫卧儿帝国将印度河以西一直到阿拉伯海的领土全部划入了阿富汗的版图。
1749年,艾哈迈德调转枪头,挥师波斯,围攻重镇赫拉特,一直将领土推至阿姆河南岸。此后艾哈迈德又频繁侵犯莫卧儿帝国,两次掠夺德里,使得杜兰尼王朝成为18世纪仅次于奥斯曼帝国的世界第二大伊斯兰帝国。
然而和许多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帝国一样,当艾哈迈德这个强人死后,杜兰尼王朝陷入了王室内讧和部族纷争,最终在1818年被推翻,阿富汗进入了混乱时期。
大英帝国“折戟”阿富汗
1826年,经过一系列的斗争,来自巴拉克查伊部落的多斯特·默罕默德逐渐控制住阿富汗的大部分地区,他于1837年在喀布尔加冕为“大埃米尔”,自此开创了巴拉克查伊王朝。
进入十九世纪,阿富汗的周边形势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莫卧儿帝国已经名存实亡,英国殖民者实质上已控制了印度,并企图将势力向北延伸。与此同时,俄国人也牢牢地控制着中亚,想把势力往南延伸。英俄两大帝国的扩张之剑在阿富汗这个点上发生了碰撞。
1837年,为了拉拢阿富汗共同对抗俄国,英国派使节亚历山大·伯恩斯到喀布尔,希望和多斯特结盟。随后俄国也派了使节来到喀布尔。当时锡克帝国(18世纪存在于今天巴基斯坦的一个封建国家)刚刚夺去了阿富汗重镇白沙瓦,多斯特希望得到英国人的支持,但英国人却表示拒绝。而俄国使节表示支持多斯特收复白沙瓦。同时英国在明里暗里支持前杜兰尼王朝的王族开展复辟活动。于是多斯特倒向了俄国,这使得英国人恼羞成怒,决定武装侵略阿富汗。
1839年,17000名英国侵略军从信德和旁遮普侵入阿富汗。一个落后的封建小国根本无力和新兴的工业强国正面对抗,4月25日,英军轻松占领了首都坎大哈。可他们不知道,其实战争才刚刚开始。
虽然多斯特的军队未能阻挡住英军,但分布于阿富汗山区的各民族各部落却活跃了起来。他们纷纷拿起武器,让英国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1841年11月3日,20余个部落云集喀布尔发动武装起义围困了英军。结果,英国公使被打死,英军被迫撤退。据马克思的《印度编年史》记载,当时只有一名叫布莱德的医生最终撤回印度。此后虽然英国加强了兵力再度攻占喀布尔,但由于阿富汗各族人民的不断反抗,最终英国人不得不于1842年11月撤回印度,灰溜溜地结束了这场战争。
第一次英阿战争期间,英军围攻加兹尼堡
此后英国人长达三十多年没有染指阿富汗,然而很不幸的是,阿富汗却没有利用好这三十年的和平时期,再度陷入了内乱。
时间到了1878年,俄国加快了在阿富汗的扩张步伐,派出一个使团强行进驻阿富汗,并暗地里向当时的阿富汗埃米尔希尔·阿里抛出一个攻守同盟的协约草案。希尔·阿里似乎觉得自己傍上一个大哥,就拒绝了英国也要派出使团进驻阿富汗的要求。这一举动,再次引发了英国人的侵略。
1878年11月20日,英军分兵三路侵入阿富汗。当希尔·阿里向大哥沙俄告急之时,却发现大哥并不想为了区区一个阿富汗和英国正面硬刚,一切的承诺都成了过眼云烟,希尔·阿里绝望而死。1879年5月26日,希尔·阿里之子雅库布被迫投降,与英国签订《甘达马克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使得阿富汗沦为英国的保护国。
剧本和上次一样,虽然上层统治者被轻松打败,但阿富汗的全国性抵抗才刚刚开始,各地爆发武装起义,英国殖民者处处挨打,首尾难顾。除了小规模的游击战,阿富汗人也不惧于和强大的殖民者正面对抗。1880年7月27日,由阿尤布·汗统领的2.5万阿富汗军队在喀布尔附近的迈万德遭遇到英军一个旅,迈万德会战爆发。阿尤布动用四个野战炮队,一个马驼炮队,共三十门火炮对英国殖民军进行集中轰击,给予殖民军重大伤亡。此役,英军损失了1130人。迫于阿富汗不断高涨的抗英局势,最终英国人在获得外交权的前提下将政权移交给阿布杜尔·拉赫曼,并于1881年4月撤出阿富汗。阿富汗人民再次取得了抗英战争的胜利。
迈万德会战
英国两次侵阿的失败都证明一个道理,阿富汗的上层封建统治者可以被轻而易举打败,但阿富汗是一个部族社会,英国即使打下一两座大城市,也没能真正征服阿富汗,一旦分布于阿富汗山区里的各部落在抗英的旗帜下集结在一起,侵略者也只能抱头鼠窜了。
气象万新的阿曼努拉改革
从第二次英阿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阿富汗赢得了一个长足的发展期。经历了阿布杜尔·拉赫曼和哈比布拉两任君主的“洋务运动”,阿富汗的面貌焕然一新,工厂、医院、现代学校、发电站、电报、汽车等新生事物在这片土地上逐渐生长起来。
阿曼努拉国王
1919年2月28日,喀布尔总督阿曼努拉在首都登基,阿富汗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和前两任君主对英国的依附政策不同,阿曼努拉一上台就要求完全摆脱英国,实现阿富汗完全的民族独立,在加冕典礼上,他向全国发表演讲时指出:“阿富汗必须是自由和独立的,必须享有其他主权国家所拥有的一切权利。”整个阿富汗为之振奋!
3月1日,他在致信英印总督,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遭到了英印政府的拒绝。随后阿曼努拉开展灵活外交,他写信给列宁,和苏俄建立起友好关系。他声援印度的民族主义者,支持他们开展反英起义。这一举动惹恼了英国人。5月,第三次英阿战争打响。但这次战争规模不大,仅维持一个月双方就达成和约。被一战摧残的大英帝国已经无法像往日那样颐指气使,最终英国承认了阿富汗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完全独立。
在取得民族独立之后,阿曼努拉把视线转向国内,他以土耳其的凯末尔为榜样,在阿富汗开启了大刀阔斧的世俗化改革,力图将阿富汗改造成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1923年4月9日,阿曼努拉颁布阿富汗第一部宪法,这部宪法基本上不受宗教制约,规定非穆斯林也拥有同等权利,在政体上实行三权分立的体制。阿曼努拉废除了旧有的酷刑,确保人民的宗教、种族、性别上的平等和人身自由。
在经济上,政府以货币税代替实物税,并统一货币;以资本主义私有土地制代替封建土地制度;实行财税改革,编制政府预算;清除冗官冗员,取消对皇室和部落首领的亲戚的津贴;大力扶植工商业的发展。文化上实行普遍教育,所有国民,不论男女都要接受教育;建立一批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等;废除伊斯兰历,改行公历。
二十年代末期,阿曼努拉改革向社会习俗方面延伸,废除贵族头衔,保障妇女权益,甚至出台法律规定首都居民和进京的外省人都必须身着西装,妇女一律不准戴面纱。
阿曼努拉的西化改革赢得了大城市知识阶层、资产阶级的大力支持,但阿富汗缺乏改革的经济和文化基础,改革的措施触犯到了传统社会和伊斯兰教的敏感部位,并直接威胁到阿富汗大部分地区的部落首领的权力。
同时他操之过急,想法单纯,以为短短几年的改革就能使得阿富汗摆脱旧有的社会框架一跃迈进现代国家的门槛。于是,国内的部落起义此起彼伏,宗教势力也联合起来威逼国王。1929年1月,阿曼努拉被迫下台,流亡国外,阿富汗的现代化改革遭受重大挫折。
政变、革命、内斗
1929年,穆罕默德·纳迪尔沙出任国王,他一方面坚持发展近代经济,但另一方面恢复了伊斯兰教法,加强了国王的权力。他的举措仍然招致各派不满,于1933年被刺身亡。当年,他的儿子穆罕默德·查希尔继位,是为阿富汗王国的末代君主。
1957年周恩来总理访问阿富汗,会见查希尔国王
这之后,阿富汗意识到自己国家的脆弱,一直试图在大国之间寻找平衡,充分利用他国力量发展自己。二战期间,阿富汗宣布中立,使得国家免于战火,同时发展了战时经济。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阿富汗
二战后,阿富汗又力图在美苏两大阵营中保持平衡,以获取两边的援助。1953年,国王的堂兄弟达乌德亲王出任首相。达乌德上台后迅速向苏联靠拢,苏联也看准了阿富汗的战略地位,阿富汗迅速成为苏联在第三世界援助最多的国家。达乌德不仅在外交上亲苏,在国内也加大对大资产阶级、地主和宗教保守势力的打击和分化,支持产业工人的发展,采取一系列左翼的激进改革政策,这使得他赢得了“红色亲王”的称号。达乌德的政策遭致了保守势力的反扑,最终被迫于1963年辞职。
有“红色亲王”之称的达乌德首相
但随着阿富汗产业工人队伍的壮大和苏联的支持,阿富汗的无产阶级政党人民民主党于1965年成立。该党成立后不久形成了以塔拉基、阿明为首的“人民派”和以卡尔迈勒为首的“旗帜派”。
进入七十年代,阿富汗外援减少,国内经济形势恶化,蛰伏十年之久的达乌德看准时机,于1963年7月17日,趁查希尔国王去意大利看病之际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君主制度,建立阿富汗共和国。达乌德上台后,一度和苏联亲近,但苏联想把阿富汗变成自己的卫星国,引起达乌德的警惕。人民民主党对达乌德的政变是支持的,双方曾经是盟友关系,但随着达乌德对苏联的远离,在国内他也开始打压人民民主党。最终,双方兵戎相见。
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党旗
经过一系列准备,1978年4月27日,人民民主党发动“二月革命”(阿历),政变军队围攻总统府,打死了达乌德,人民民主党掌握了政权。然而,人民民主党掌权后,人民派和旗帜派很快又陷入了权力斗争。塔拉基将卡尔迈勒等旗帜派领导人开除出党,阿富汗进入人民派单独掌权时期。可没多久,人民派的一号人物塔拉基和二号人物阿明又因政见发生激烈矛盾。在苏联的支持下,塔拉基再次动用卫队准备干掉阿明,谁知塔拉基的计划被阿明事先知道,阿明反过来实施军事政变,击败塔拉基,并将他处死,此为阿富汗的“九月政变”。
阿明(左)和塔拉基(右)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