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台发动机的“颠”

首先,现在基本可以确定三台发动机都是同一型号,首飞可能是三台WS-10,不过采用了二元矢量推力。

正如之前的推测,该机的气动控制是很复杂的,飞控是成飞的强项,机翼最外侧,分裂式扰流板兼减速板在试飞中一直开着,应该是为了取得最大的方向安定性,属于和不收起落架一样增加首飞安全性的要求。

内侧每侧机翼有三片控制面,三个尾喷口下面的导流板似乎也是可动,再算上通常应该有的4个前缘襟翼,那么全机足有17个控制面,这比歼-20的“八翼天使”还要可怕。

如此多的控制面,目的当然就是提升飞机的可操控性,能够更加精确有效的控制飞机表面的气流。

航空史上上一架实际飞行过的拥有最多控制面的飞机应该还是XB-70“瓦尔基里”,它有16个控制面。

更不用提三台发动机的矢量喷口,以及利用左右两台发动机推力差实现的方向控制力。

非常强大,兄弟!

三台WS-10显然也只是满足试飞需求,就像当初2001号机用两台AL-31F一样。后续应该会换三台WS-15作为初期服役的动力,后续再考虑更强大的下一代发动机。

不过作为怪飞机爱好者,这次被新机突破传统思路的设计给舒服到了,开心的同时,我又有了一种狂想,当然这是在还不知道中间这台和两边两台一样的前提下的一些狂想,但未必不会是一种可能性。

如果中间的发动机和两边的发动机不同,我们可以设想大概三种可能性。

1、冲压发动机。

两侧的发动机使用WS-15,起飞阶段中间的发动机是死重,因为还没有启动,飞到一定高度速度发动,由于亚燃冲压发动机本质上就是一段通道,重量相对轻,所以也不是不行。亚音速下的机动性全靠两台大推力发动机维持,冲压发动机主要用来获得高速性能。

2、“组合涵道比”

两侧的发动机涵道比非常小,或者干脆就是涡喷,低速下工作效率较差,所以通常以小油门状态工作,中间的发动机是某种新概念的大涵道比轻型发动机,具备极大的推重比和燃油经济性。起飞时两侧发动机小油门工作,主要靠中间的大涵道比发动机产生强劲推力,此后一直到1.5马赫左右,三台发动机都一起工作,两侧的涡喷始终以较小油门工作,减少油耗,主要靠中间的大涵道比发动机,进行远程省油飞行。当需要进一步加速时,大涵道比发动机由于会产生额外阻力,就直接封闭进气道关机。两侧涡喷在高空高速理想工况下达到全功率,推动飞机达到马赫2以上的速度。

这实际上用三台发动机实现了两台变循环发动机的功能。虽然在高速下大涵道比发动机成了死重,低速下两台涡喷也颇为憋屈。

3、“超级APU”

其实之前航展上出现的模型当中在飞机中部安装了一台APU(辅助动力单元),这就让我想,会不会这第三台发动机其实比两侧的小,推力也有限,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主要的功率是用来发电。

当然这个想法就有朋友又进一步发散开去,专门一台发动机来供电,这得多少电啊,得装多大的雷达啊,好像还是会富余啊,那你看,新机头部左右有大型光学窗口——明白了,这是两门激光炮……唉,解释的通了。

上述都是开玩笑了,现在已经看得很清楚,三台发动机应该都是同型号的,不存在这么多花活。

那么这个背部进气口就怪了,在大迎角飞行状态下显然它会因为机头遮挡失去正常进气能力,发动机不就得给憋熄火了吗?

所以就有可能,该机应该采用了某种复杂的进气分配系统,能够在大迎角时从两侧发动机分配一部分气流到中间,维持发动机工作,但这样的系统想想就知道设计会很复杂。

但我们得说这是21世纪了,几十台火箭的燃油分配都能解决,进气分配怎么就不能通过数字化控制技术实现呢?

况且虽然是战斗机,但六代机主要作战模式反正又不是狗斗,这种特殊情况出现的机会应该是很小的吧。

这样一想,这架如此庞大的飞机居然还真考虑了格斗的可能性……这也是中国特色吧,我们好像真的很擅长把一架看起来笨拙的飞机造得很灵活。

当年歼-8如此,后来歼-20也是如此,现在……呵呵,反正外面吵闹“战斗轰炸机”就让他们吵闹去吧,让他们继续幻想什么“歼轰-26战区轰炸机”去吧。

呵呵……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