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生产的质量问题——从大批量生产的流程说起

今天看到了,好多人说到了,文革运动对军工生产的质量问题的影响。我想自己的专业,汽车行业的质量工程师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这里指出两弹一星是个特殊的生产过程,他们不追求成熟的大批量生产。甚至可以做到,做是个产品,从中挑选一到两个高质量的产品去适应。也就是做工艺品,不是做产品。所以,这也是当时科技的领导人,对当时的中国工业的现状,采取的最佳路线,不最求大批量,只要求有就可以的思路。

在汽车行业内,有一个专门的推行大规模生产的工具,叫APQP。简单的说,一个成熟的产品,需要一个走一下几个阶段,概念设计,理论设计,产品设计,产品的验证,产品的定型,工艺过程的设计,工艺过程的实现,工艺过程的验证,工艺过程的提升,工艺过程的提升等阶段。

如果用这个概念来看中国的整个军工产品的生产过程。可以分为一下几个阶段。

1:以苏联帮助中国建立156工程阶段。这个阶段的现实是,苏联给中国成熟的产品,完整的设备,工装夹具,工艺文件和工程师以及熟练的工人,手把手的培训中国的工人和工程师。这个时期,中国只是做到会生产一个产品,具体到每个工艺怎么确定的,为什么这样确定。这个产品怎么设计的,为什么这样设计。中国还没有能力考虑这些问题。

2:自己理解,熟悉现有的工艺和产品。也就是随着苏联援助的撤销。中国开始自己消化现有的产品和工艺。在这里对应,坦克行业的59式坦克。和歼七飞机等。中国开始对于59式做各种改装,这个过程中,中国开始逐渐熟悉产品的设计和工艺,一步一步的进行改造。吃透相应的设计理念。这个时期中国的军工生产的现状和现在的印度一样。生产的产品,不良品的比例远远大于合格品的比例,甚至出现过一年内制造的飞机全部被退回的情况。也就是原料,工艺,人员,设备等各个方面都不过关。所以,出现了改革开放后,还在使用别人二战时期设备的情况。

也就是在这段时期,中国出现了互相指责其他人为质量问题负责的情况,文革的时候指责知识分子,思想不过关,应该为质量复杂。文革后指责造反派为质量问题负责。其实如果从一个质量工程师的角度看来,照成质量问题的原因很多,人,机,料,法,环,测,程序的不合格都可能照成产品的质量不过关。而中国当时的情况,这些情况都不过关,如果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是异常,生产不出来才是正常的。

3:改革开放阶段到90年代中叶,引进了欧美的设备和产品生产的理念,再次改造自己的流程。这个时候,不是军事部门提出的。而是其他部门通过合资,合作开始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经验,改造自己的工业生产。而这种引进外溢到军工领域。军工领域也进行了改革。对应的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慢慢熟悉了相应的产品和工艺。开始走出了原来的困觉,开始学会独立的设计产品,和大规模制造产品的过程。

4:90年代后期,是成熟的阶段,这个时期,中国不光学会了设计产品和制造产品,也开始生产出,自己的产品,对应的是,T99坦克,歼10飞机,和054驱逐舰。

理解中国的军工企业和工业化,一定要从客观的现实和规律出发看待问题。中国建国的时候,中国就没有成熟的大工业企业,和相对应的工程师和工人。在解放战争期间,为了建立自己的工业,使用被俘虏的日本工程师和工人。

刚开始156工程的时候,一面从苏联引进工程师和技术工程。一面全国范围内把上海等地的工人和工程师调到一起。才能勉强建立一个工业体系。当没有苏联援助后,中国经过了将近30年的维系,摸索才吃透了这个工业体系。并且在三线建设的时候,也会了复制这套工业系统。直到改革开放后,才算彻底吃透了这个系统,并发展出自己的系统。

因此,从客观上讲,中国前期的产品,乃至军工产品的质量不好,不是某个人,某些人的原因,只是自己的客观积累还没有到位,无法做好。

就像现在大家关心的芯片制造一样,在设备,人员等情况还没有完成积累,就做不出好的产品。这个时候,经验和时间往往比金钱更关键。

站务

全部专栏